APP下载

瞿秋白的哈尔滨情缘

2021-11-11关向东

黑龙江史志 2021年1期

关向东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短暂的36年人生中,曾两次到过哈尔滨,和哈尔滨有着难解的情缘。

一、瞿秋白第一次到哈尔滨

瞿秋白第一次到哈尔滨是1920年10月20日。瞿秋白乘火车取道哈尔滨去莫斯科,他是以北平《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出发前,他从北京到天津逗留两天,由张太雷送他登上列车。

列车到哈尔滨站,一个坏消息传来,苏联红军正在赤塔与谢米诺夫白匪作战,中国满洲里至苏联赤塔一段铁路遭到破坏,火车停运,什么时候通车,要看苏联红军什么时候能打败或消灭谢米诺夫白匪。无奈,瞿秋白只好在哈尔滨下车。瞿秋白想,反正离开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哈尔滨住些日子,深入了解一下这个东方莫斯科。

瞿秋白第一次到哈尔滨,中国大街异样的人文景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哈尔滨简直一大半是俄国化生活。在中国大街上的马迭尔旅馆门前,停着各种车辆,进进出出的全是外国人。瞿秋白通过旋转门向里张望,发现里面相当豪华。瞿秋白毕业于北京俄文专修馆,自然对苏俄文化包括饮食很感兴趣。

瞿秋白看到穿梭在洋人中间的中国穷人,这些人衣衫褴褛,形如饿殍。他又想起吃饭时那些傲慢的洋人,中国穷人和中国大街那些俄国男女洋人相比,真是鲜明的对照。瞿秋白感慨万千,对富人来说,哈尔滨是东方莫斯科,对穷人来讲,哈尔滨是东方饿乡。记者的敏感,好奇探秘的心理,再加上忧患意识,使他蒙生写一部书的念头。他要了解哈尔滨,透过现象看本质。

21岁的瞿秋白,学贯中西,博学多才,是一位杰出的大文豪,他既有文人的傲骨,也有文人的思想多元化,感情色彩也很丰富。在哈尔滨期间,瞿秋白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深入了解和考察哈尔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开始动笔写书,书名叫《饿乡纪程》。他边写边采访,边采访边写。在哈尔滨的50多个日日夜夜,他走遍用俄国名字命名的路街,访中国马车夫,看外文报馆书店,游松花江美景。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描写松花江:“蓝蓝的天色,白云如堆锦一样拥着,冷情悄着江风,映着清澄的寒浪。松花江畔的景色,着实叫人留恋。那天我和中国同学特地去游一游,划着小船从道里到道外。在江中远看着中东铁路的铁桥,后面还崇起几处四五层高的洋房。”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描写哈尔滨商业:“哈尔滨久已是俄国人的商埠,中国和俄国的商业显然分出两个区域,道里道外市面大不相同,道外是中国人的,道里是俄国人的。道里和秦家岗(南岗)两部分完全是俄国化的,街道都有俄国的名字。上上下下都能讲几句俄国话,哈尔滨人叫做毛子话。饭馆主人和我们也熟了,我问他,哈尔滨饮食为什么这样贵,他说,呵,不用说,哈尔滨什么都贵,我们吃的米都是东京米,贵得很。”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描写中国大街:“沿着俄国人所谓的中国大街回旅馆,已是傍晚时分,大街两旁的俄国人,有相偎相依坐在椅子上的,有手挽手一面低低私语指手画脚,一面走着的;有在铺子里买东西,拥着一大包裹出来的;雪亮的街灯,电灯光底下,男男女女,一对一对,穿得像花蝴蝶似的来来往往,衣香,鬓影,紫狐披肩,蓝绸领结,映着大商铺窗帘里放出的电灯光,还有一阵一阵俄国青年学生和女郎散步的踪迹,我边走边看大街对面那乱乱落落的俄文,细看窗子里面,也有日本女郎的影子,窗口还露着一端一端的日本绸布呢……”

整个哈尔滨,几乎都留下瞿秋白的身影和足迹。

瞿秋白最关心中国工人的命运,他多次去中东铁路哈尔滨车辆总厂,听工人编的歌谣,有一首,他记了下来:“三十六棚冷寒宫,穷人过冬真要命,长夜没火难取暖,跺脚取暖到天明。”

车辆总厂有不少苏俄工人,瞿秋白还调查了苏俄工人组织,同他们广泛接触。最使他难以忘怀的,是他应邀参加苏俄工人举办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会,纪念会会场挤满了人,会前大家起立用俄语唱一首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声调雄壮,气势磅礴。瞿秋白问会议主持者,这是什么歌?主持者告诉他,这是《国际歌》,是法国工人欧仁·鲍狄埃用血泪写出的作品。这是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1923年6月《新青年》第1期发表了瞿秋白从法文译来的《国际歌》词和简谱,这是我国最早能唱的《国际歌》。

瞿秋白在哈尔滨除完成《饿乡纪程》前8章写作,还写出13篇长篇报道,如《哈埠俄人庆祝纪念情形》《哈尔滨劳工大学》《中东铁路工党会长谈话》等,分别发表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等报刊,他不仅最早立体形象地记录哈尔滨的人文生态,还最早将哈尔滨通过媒体宣传到全中国。在哈尔滨,瞿秋白通过走访发现,俄日外交斗争日趋激烈,他预言,哈尔滨虽然到处都是“老毛子”身影,再过些年,哈尔滨有可能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后来证实,哈尔滨果然被日本侵略者侵占13年。

1920年12月,红军消灭了赤塔的谢米诺夫白匪,中国满洲里至苏联赤塔遭到破坏的铁路恢复通车。1920年12月10日,瞿秋白经满洲里出境赴苏联。

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瞿秋白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聆听了列宁的演讲,并且受到列宁的接见。在苏联期间,瞿秋白加入俄共组织,还对苏联进行大量考察采访,完成了《饿乡纪程》全部书稿,又撰写了《赤都心史》等著作和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晨报》和《时事新报》上。

1922年7月,瞿秋白回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指出武装斗争必要性的人,他强调,中国革命要将武装革命和群众运动同时进行,互为促进。

二、瞿秋白第二次到哈尔滨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主持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他主持党中央工作。在白色恐怖中,他以一副柔弱书生之肩,挑起统帅全党的重担,向全党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

大革命失败后,整个中国大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鉴于当时国内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安全,经共产国际和苏共斯大林同意,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哈尔滨的地下党组织,受中央委托,成立了护送“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秘密接待站对“六大”代表谁住在何处,由谁联系办理出境手续,由谁购买赴满洲里出境的火车票,都非常保密,而且全是单线联系。

1928年4月23日,瞿秋白到哈尔滨,给他安排住宿、送火车票的人,也都是单线联系。时隔8年,瞿秋白旧地重游,虽然此行只在哈尔滨停留两天,他还是抽空在哈尔滨转一转。他来到中国大街,又看到马迭尔旅馆,触景生情,想起8年前在马迭尔吃西餐的情景,他觉着,马迭尔的西餐,同他在莫斯科吃的那些西餐没什么两样,甚至有的品种,莫斯科都没有。他还想进去吃一次,因为有好久没有吃西餐了。他摸一下衣袋,来哈尔滨前,曾得到一笔稿费。

瞿秋白走进西餐厅,西餐厅环境依旧,他找到当年的僻静地方,那个长方桌和木凳好像都没有动过,西餐厅里唯一变化的是,服务员换成了漂亮的俄罗斯少女。这次,瞿秋白只点了大列巴和乌克兰鲷鱼扒。这是因为,瞿秋白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列宁请全体代表吃饭时,曾有这道乌克兰鲷鱼扒,这道菜非常好吃,在莫斯科时,他经常吃。他还学会制作大列巴,回国后,在家做过不少次。大列巴是经过多次啤酒花发酵,再用硬杂木做柴火,烘烤而成,所以才外韧里软,酸甜可口,散发着酒香、松香味。尽管他做得不太像样,还是受到妻子杨之华的夸赞。后来瞿秋白女儿瞿独伊回忆,她吃到爸爸做的大列巴那年才6岁。不过,马迭尔的大列巴和乌克兰鲷鱼扒,比莫斯科厨师做得好吃。马迭尔厨师传承创新,工艺十分讲究,做的乌克兰鲷鱼扒,几乎无可挑剔。

1928年4月25日,瞿秋白秘密离开哈尔滨去莫斯科。两次来哈尔滨,给瞿秋白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