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毒舌”评宋诗
2021-11-11□
□
晏殊是宋代词中大家,在钱锺书笔下,他的诗却有些问题。原来,他有时把古典成语“割裂简省得牵强不通”。譬如,把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的故事减缩成“楚梦”二字云云,这种修辞是摹仿唐代类书,尤其晚唐李商隐的“流弊”。钱锺书用了个譬喻来形容:
文艺里的摹仿总把所摹仿的作家的短处缺点也学来,就像传说里的那个女人裁裤子:她把旧裤子拿来做榜样,看见旧裤子扯破了一块,忙也照式照样在新裤子上剪个窟窿。
王安石是位大政治家,文学成就也极受人尊重。但王安石的一些诗,却“往往是搬弄词汇和典故的游戏、测验学问的考题……”这之外,王安石还试着用些通俗的话“作为点缀”。介绍到这里,钱锺书脑子里冒出了《红楼梦》,他即刻评论王安石的点缀行为:
恰像大观园里要来一个泥墙土井、有“田舍家风”的稻香村……
因为王安石的引经据典,为宋诗的形式主义“培养了根芽”,钱锺书便在后面批评了这种倾向:
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
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好好一首诗变成“垛叠死人”或“牵绊死尸”。
黄庭坚的诗自言学习杜甫“无一字无来历”,结果钱锺书评述是“‘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明白他讲些什么;‘读书少’的人只觉得碰头绊脚无非古典成语,仿佛眼睛里搁了金沙铁屑,张都张不开,别想看东西了”。
黄庭坚自己曾把一些道听途说的批评譬喻成“隔帘听琵琶”,钱锺书却说“这句话正可以形容他自己的诗。读者知道他诗里确有意思,可是给他的语言像帘子般的障隔住了,弄得咫尺千里,闻声不见面”。
通过这几个譬喻,对宋人用典过度的毛病,人们可以有一个基本认识。钱锺书就说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索性打个譬喻:
假如读《山谷集》(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后山集》(陈师道号后山居士)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
严羽是位评论家,他的《沧浪诗话》影响深远,被推为宋代最好的诗话。当时文人都作诗,谈理论的严羽也不例外。他作诗符合他的理论吗?钱锺书评论时形象描摹、譬喻一起上来:
他论诗着重“透彻玲珑”“洒脱”,而他的作品很粘皮带骨,常常有模仿的痕迹;尤其是那些师法李白的七古,力竭声嘶,使读者想到一个嗓子不好的人学唱歌,也许调门儿没弄错,可是声音又哑又毛,或者想起寓言里那个青蛙,鼓足了气,跟牛比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