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俭德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1-11

关键词:浪费消费大学生

汤 敏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告诫我们,浪费铺张行为万万不可,无论是一个国家、民族,还是一个家庭、个体,永远不能丢弃艰苦奋斗、开源节流、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全面发展应该受到广泛关注,其参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队伍中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更应该从点滴抓起。当今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大学生的主流消费观基本趋于健康,但仍存在奢靡消费之风、节约意识缺失、危机意识淡薄、虚度光阴等问题。“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国当前所推崇的社会风尚,更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的时代表现,无论在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通过对部分大学生俭德缺失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俭德培育,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和美德。

一、大学生俭德缺失的现状分析

(一)奢侈浪费现象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指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这些古训名言已被新一代少数大学生抛在脑后。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大学生喜欢交流互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及攀比心理等因素影响,其虚荣心作祟、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变成少数大学生的顽疾,各种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出现。主要体现在:(1)餐饮消费方面。大学生的食物等浪费现象不容忽视。在就餐场所随处可见严重浪费现象,包括食堂浪费、外出浪费、家庭浪费等。其中食堂浪费占比最大,不少大学生都有在食堂就餐浪费粮食行为,更有食堂饭菜打包造成一次性餐具的浪费。仅次于食堂浪费的是外出浪费,虽然大学生外出就餐的机会较少,但大学生在聚会饮酒、外出游玩时也会产生浪费现象。家庭浪费虽然占比较少,但部分大学生存在随意丢弃食物、不爱惜食物、挑食等现象。(2)奢侈产品方面。部分大学生热爱奢侈产品消费,这也是一种浪费现象。大学生采购日常所需的电子产品、护肤产品、衣物服饰时,追求其品牌、款式、价格。(3)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是人际交往尚未成熟群体,其自尊心强,在人情消费时请客追求讲排场、送礼追求高价格,造成浪费食物、浪费金钱现象。(4)虚度光阴方面。大学本是追梦者的舞台、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素质提升、全面发展、人生飞翔的精神家园。但现实情况中,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束缚,部分大学生成为了电子产品的奴隶。在这个以垃圾信息过剩、人类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不少大学生生活散漫放纵荒废学业,低头族越来越年轻化。

(二)危机意识淡薄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层出不穷、日趋严重。鼠年伊始,疫病横行,粮食问题格外引人关注,同时也给人民敲响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警钟。例如,大学食堂浪费这件事看似渺小,但对于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涓涓之水汇成江河,任何微小浪费都将汇成惊人数目。“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但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保护致使新时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危机意识严重不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危机意识淡薄。

(三)社会公德缺失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直以来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在高校,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如何,更要注意学生的道德品行修养。严于律己、勤俭节约、合理消费、仁爱自强、有价值追求才是一个优秀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但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约束能力差、贪图安逸享乐、生活自由散漫等问题。部分大学生认为浪费不是一种羞耻行为,反而抱着“青春就是要享受”的生活态度。比浪费更可怕的是漠视,比漠视更可怕的是社会公德的缺失。

二、大学生俭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俭德缺失的客观原因

1.社会原因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消费为乐的时代,这里存在一种巨大的推力迫使你迷失在物质的海洋之中。”多元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弱化了人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消费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也发生极大改变,西方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与我国传统俭德理念相悖,深深影响到少数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信息化时代,消费者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品质重新升级,而商家为完成推销目的以信息网络推销其产品时,利用人们对于物质的征服欲大肆宣传产品。在这种多媒体肆意宣传诱导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恐惧心理、占便宜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就在无形中被激发了,使得部分大学生为满足自身心理诉求,在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奢侈过度消费,潜移默化地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观。

2.学校原因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期间所发生的浪费行为,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也存在一定关系。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者群体的一部分,喜欢买、不爱就丢的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时代存在的奢侈浪费行为。现今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资金管理和理性消费教育,即使有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但很难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大学生独立生活遇到困难或是非理性消费时,脱离了家长的监督管理,不知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其次,高校中还存在浪费行为,虽然部分高校食堂提倡勤俭节约、“光盘行动”,但是仅仅通过口号宣传,实际取得的效果不够明显。

3.家庭原因

“一个人成年以后,所有行为都可以在他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中寻找到答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缺失是大学生俭德缺失的又一根本原因。首先,家庭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理性消费理念的培育。有的家长利用金钱激励或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但是会引导其不择手段取得奖励,甚至可能产生被动学习的心态和欺骗心理。当孩子拥有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时,父母对孩子的资金使用不加干预,易使其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从而产生奢侈消费。其次,家庭教育影响大学生个人俭德品质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多为家庭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现象比较普遍,当大学生长期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理性消费的习惯,外加攀比、虚荣心理影响,易造成勤俭节约意识的缺失。最后,父母自身价值观以及消费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家长追求以时尚、奢侈、潮流为标识的消费主义都将给孩子树立不良榜样,部分家庭教育中严重缺乏俭德教育。因此,父母本身的消费主义行为与家庭俭德教育缺失都是导致大学生奢侈浪费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俭德缺失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作为践行俭德行为的主体,其俭德缺失除上述客观存在的几种原因之外,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不能被忽视,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是由思想在支配。首先,大学生缺乏俭德认知。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所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生分为三大阶段:少年、壮年、老年。一般来说,青少年时期享受的是父母和其他人的劳动,理所应当勤俭节约。大学生虽已步入高校这个小社会独立生活,但经济能力尚未独立,涉世未深的他们,更无法体会父母劳动奋斗的艰辛劳苦。因此,这些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尚浅、在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时代容易丧失自我,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及价值理念。其次,大学生自我教育缺乏、自我约束力不足、辨别是非能力不够。新时代大学生处于网络信息时代,这不仅是契机更是严峻挑战,大学生无法意识到网络对自身的残害和剥夺,就像吸食鸦片一样在以一种自认为惬意、舒适的方式限制自我的思维和行为。在网络狂飙的席卷之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下,对自我管理教育愈发不足,自我约束愈发松弛,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辨别是非能力有待提高,因网络而导致学业荒废、甚至放弃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强大学生俭德培育的策略

(一)加强自我管理教育,践行俭德美德

1.思想上树立节约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大学生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理应持之以恒践行俭德为未来深谋远虑。俭德不是一种本能,而是教育的智慧的最终体现。很明显的是,未来是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所以大学生应该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注重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时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自身进步完善为目标,牢固树立俭德意识。

2.行动上践行俭德劳动

勤俭节约行为应该被新时代大学生落实到具体实践上。“反对餐饮浪费,并非老生常谈,在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的当下,富含深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未雨绸缪的战略远见,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身体力行。”首先,新时代大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学习节能、勤俭方面的知识技能,养成节约水、电、食物的习惯,拒绝“炫耀”心理,做好计划消费、理性消费,不盲目攀比。其次,大学生党员应该以身作则,将自身节俭行为习惯与为社会做贡献相结合,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其他同学树立行动榜样。最后,学生组织、社团和志愿者可以举办相关宣传活动,但应注重降低活动成本、避免铺张浪费,提高活动的教育成果,利用活动本身厉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

(二)提升家庭教育优势,弘扬中华俭德精神

家庭教育是对个体影响深、范围广、效果明显的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浪费犹如河决堤,节约好比燕衔泥”,唯有从细节着手,一滴一滴汇成河,一粒一粒堆成垛,方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效。“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刹住!”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俭德家风的传承。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消费习惯,因为孩子的消费习惯会被父母自身消费行为所影响。另一方面,父母要重视孩子的财商教育。有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三岁时会出现自我独立意识,七岁会拥有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十二岁会拥有决策能力并使其引导自身行为。如果父母不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资金管理教育,会使得孩子从小形成“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父母应关注子女的的全面健康发展,重视对孩子消费管理问题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形成“不劳者不得食”,树立“靠自己的双手吃饭”的价值观念。

(三)高校采取教育举措,培养学生节俭意识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教育的一种表达,其系统地形成时期是在大学时代,所以说学校在担起教书育人任务的同时,还应该担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责任,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个平台优势,将思政教育工作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管理之中,充分发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要将俭德知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校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加强对学生的俭德意识培养。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财商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抵挡生活中的诱惑,使得大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树立科学消费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活动如“光盘”行动、开展俭德教育讲座、加强食堂管理等形成节俭氛围。通过优化学校这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育环境,必然会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完全塑造定型的大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

(四)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营造节俭新风

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个人品格修养的核心要目之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会对学生的思维状况会产生很大影响。奢侈浪费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过度蔓延,就必须对其进行俭德教育,引导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可以发挥某些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优势,可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宣传弘扬传统俭德思想,提倡全民参与、全民节约,营造节俭新风尚,“学校也应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使得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俭德意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深刻认识并发扬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美德,自觉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浪费消费大学生
时间很贵,不要浪费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大学生就业趋势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爆笑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