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念
2021-11-11□
□
提起母亲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一时不知从哪儿说好……
母亲是美丽的,是聪慧的。记忆中的母亲有一双深邃而美丽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下闪着智慧之光。母亲虽身材矮小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通晓“三国文学”及古汉语诗词的母亲是我们家中的“活词典”。母亲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先后在辽宁省、黑龙江省参赛过,多次获得奖项,是大连市“老年书法家协会”的优秀会员。先后为“亚运会”“奥运会”“学习雷锋”“香港回归”等大型历史活动当场挥毫,留下许多珍贵的墨宝,享有很高的赞誉。
母亲是平凡的,用细腻的母爱呵护着我们成长。母亲是20世纪30年代不可多得的知识女性,曾从事教育工作,之后因子女多辞职在家做了我们的全职妈妈。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母亲,就是在家中还身背孩子辅导学生学习。
聪慧好学的母亲在少年时就熟读“四书五经”,学会了中国的古汉语;青年时代学会日语;中年时代学会俄语;在70岁高龄时还在家中跟着收音机学习英语。记得母亲在年近50岁时,通过考试考核应聘为“大连市图书馆”的外文图书管理员。
母亲是不平凡的,温柔的外表下有着坚强的性格。生活的艰辛,岁月的磨练,母亲依旧活出了生活的风采。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了大家庭,呕心沥血地抚养6个孩子成才。我们兄妹6人读了小学、读初中、读高中、还要读大学,大姐考上了“哈医大”,大哥考上了“哈工大”,令人羡慕的两所名校,全家人多么高兴呀!俗话说得好“穷家富路”,可是家中实在没钱,母亲就翻箱倒柜找出父母年轻时没舍得穿的较体面点的衣物拿出去摆在地摊上便宜卖出,甚至流着泪求人家买下,还一门的向买主道谢;有时母亲起早贪黑包许多粽子拿到地摊上卖出,为解决家中生活的窘境,母亲在朋友的帮助下前往大连秋林公司商场承揽一些“毛活”,人家要的急,为赶工期母亲就调动了心灵手巧年仅17岁的弟弟帮忙为商场手工钩织外国妇女喜欢的“毛围巾”;母亲又在朋友的介绍下联系了大专院校与弟弟共同为其刻划钢板“讲稿”,赚点外快以资助在外地学习的学生。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父母携带家中的弟弟妹妹爬上离家不远的山坡,开了荒地栽种上地瓜秧苗。父母经常肩挑手提上山送水送粪肥,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地劳作,精心的照料,秋天地瓜终于收获了,这是家中用来饱腹的食物呀,母亲还是经常拿出来一些分享给邻里共度缺食物的难关。还记得童年时的我就曾跟随着母亲拿着家中不多的食物及衣物去邻居家阁楼上送给几个孤儿;还记得在我读书的小学搞建校活动,号召赞助,可是家中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母亲就主动拿出自己心爱的青年时代千针万线刺绣出的“富贵牡丹”大镜子捐给了学校,要说母亲一贯“乐善好施”一点不为过。那时家中的两个大的(大姐、大哥)在距家千里之外读大学,我与三妹在当地“辽宁师大”读书,虽说花销不多但家中仍是捉襟见肘的度日子,记得没钱买新鞋,妈妈就用邻居弃掉的苞米叶子晾干后针针线线手纳鞋底为我做了双格子新鞋,我穿在脚上高兴地报到去了。在校读书时买不起“教科书”,买不起“讲义”,在母亲的指导下买了最便宜的包装纸,将其装订成册子供课堂记录用。弟弟继二姐、三姐之后读了花销极少的师大系统。那时家中的孩子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不仅需要吃的,还需要穿的,家中是既缺钱又缺布票,母亲就把大的穿过的改为小的穿,衣裤破了就是大小补丁当家了,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时光荏苒,家中四个大的相继毕业了,而且都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在外地,唯有弟弟毕业后留在大连工作,最小的妹妹家中的老六还在校读高中,日子总算见到了起色,正当沉浸在对美好生活憧憬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夜之间父亲被“莫须有”的罪名打压陷入痛苦的荆棘之中。难以求生之时,是母亲的信任和远见,相信党、相信国家,母亲用慈爱、用抚慰勉励支撑着父亲顽强地挺住了风云变幻,走出了阴霾昭雪平反,获得了新生。要说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母亲就是架梁的“椽子”。
亲爱的母亲,多么想您啊,为抚育、鼓励我们成长、进步,您费尽了心思教诲我们。记得儿时常听您讲“司马光砸缸”“孔融四岁让梨”“岳母刺字”“木兰替父从军”“铁杵磨绣针”等故事,至今仍萦绕在耳畔。在困难时期您总是吃得很少,把食物留给父亲留给孩子们,你推说自己吃过了或推说自己不喜欢吃,或自己不饿……
母亲,您的一生太不容易,吃了太多的苦……为盼着六个子女长大有出息,能多为国家做贡献,您不怕吃苦,苦中有乐,乐中饱含着辛酸,饱含着热泪……你为乔家老少的付出实在是难以用这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您的爱一直在滋润着我的心田,滋润着我人生的每一步。每每遇到挫折,您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您的恩情深似海,说不完道不尽,您的教诲在我心中牢记不忘,您永远活在儿心中。
光阴不留情,岁月催人老。如今我们也步入了耄耋之年。我们要以您和父亲为榜样,精心教育好我们的子孙,勤勉做人,努力工作,珍惜骨肉亲情,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