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下提升资助育人质量的实践探索
2021-11-11邢冰
邢 冰
(安徽大学 学生处,安徽 合肥 230061)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承担着落实国家政策、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任,同时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过程。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本文结合人本资助的时代需求,分析制约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提升资助育人质量的实施路径与基本方略,探索因时而动,积极作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不断将资助育人工作向纵深拓展,全力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人本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一)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正是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国家通过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规范管理等方式,促进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提供了坚实保障,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高校质量提升的目标需求
高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拔节孕穗期”,构建与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相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促进教育公平,倡导自立自强,把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和现代化的教学观融入日常教育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三)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
安徽大学在调查时发现,60%以上的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学业、社交、就业等不同方面的困惑,他们在自我评价、情感调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普通学生,渴望成才的欲望更是高于普通学生。2020年面向全校学生的资助效果问卷中,超过95%的受助学生表示愿通过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公益活动等提高综合素质,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支持。着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在工作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是新时代做好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
二、影响人本资助育人质量的因素
(一)缺乏科学手段,精准认定有待加强
为进一步减证便民、优化服务,2019年教育部取消了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作出书面承诺,这给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国家对资助工作精准度要求的不断提升,许多高校积极探索提高精准认定的有效机制,有些高校在困难生认定中加入学生行为数据分析,还有些高校将学生的品行表现、民意测评等因素渗透其中。总体来说,高校困难生认定工作中存在指标体系与认定标准缺乏客观数据源和清晰的界定条件、认定管理缺乏科学量化的评估指标和多元化评价机制等问题,高校的精准认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侧重经济资助,忽视个性成长需求
高校普遍重视资助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在资金管理、奖助评选、流程跟踪、审核公示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应助尽助。然而学生贫困的内涵不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还涉及到由家庭经济困难衍生出来的心理发展以及成长需求等多方面问题。马太效应中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逆反作用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起到消极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得不到他人的及时帮助和关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可能出现自暴自弃现象。因此关注困难生个体在尊严、情感、就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并提供相关援助,是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当务之急。然而当前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普遍存在着人手少、责任大,事务性工作庞杂等问题,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得不到有效关注。
(三)宣传不到位,关注学生诉求不够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的重要环节,更是确保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要充分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权利,就必须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及师生对资助政策的知晓度。然而近年来政策宣传存在着关注学生诉求不够等问题,如高校宣传资助政策往往从宏观层面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概括性介绍学校奖助体系,简要罗列资助项目、金额、申请条件等,而银行提供的宣传材料条目众多且冗长,学生和家长在面对这些材料时,很难产生具象认识,无法将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与政府、学校的资助措施进行匹配,无法预估大学生活的真实成本,少数家长及学生宁愿在亲友、邻居之间借钱筹学费,也“不愿欠外债”,政策宣传注重了“面”却忽视了“点”,宣传“深度”不足,宣传措施需要进一步与家长、学生的诉求关联。
三、提升人本资助育人质量的基本方略
(一)立足关爱,精准掌握多元成长需求
1.对象识别精准。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结合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学生资助工作二者之间进行融合。对于新生须研判其家庭成员收入、突发状况、各类支出等因素给经济带来的实际影响,分析测算各种致困因素的权重指标,再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回路”认定,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对于高年级学生须进一步结合其消费、生活、学业等行为数据进行科学测算、客观分析,把资助对象认定工作做细做实。
2.过程把控精准。把握过程管理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必要保障。从学生提出困难申请到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审定,从三级评审逐级公示到最终确定困难等级,资助工作的过程管理须严格规范,做到有据可查阅且过程可追溯。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多变性,高校须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预警、核查、帮扶等工作机制,建立困难生库的动态管理机制,持续提高困难生资助的实效性与精准度,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3.措施靶向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对于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给予相应的保障性资助,满足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之外,还需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效果跟踪,如通过校园一卡通数据监测、心理普查分析、学业成绩监控、舆情言论监督等,深入了解受助学生的成长情况,如特长爱好、就业意向、学业科研、心理状况等,探索建立学生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就业等相配套的教管服一体化工作机制,做到措施靶向精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优化配置,挖掘多维资助育人资源
1.顶层设计,全局把控。高校资助工作要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始终着眼于助力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关注着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发展。一是要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全局高度,将资助育人纳入学校质量提升计划和人才培养体系,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实现目标任务。二是要统筹设计资助方案和优化资金配比,切实保障各项资助业务的顺利开展。三是在体制机制上要凝聚各单位、部门的工作合力,构建“权责明晰、管理规范、部门协同”的管理机制。
2.供需平衡,完善配置。高校学生资助的种类多,因侧重点不同,各具优缺点。对于学生来说,无偿资助可激励其上进,减轻经济压力,但存在指标不足或资金不够等问题;有偿资助中,国家助学贷款可保障学费生活费,但部分学生及家长会因还款压力或者担心违约影响等放弃申请;勤工助学需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只能解决遭遇突发意外事件带来的困难而提供救急性资助。全面把握不同资助方式的性质和特点,以不同的资助形式为载体,探索资助工作的供需平衡。完善学校奖助项目配置,合理分配有偿和无偿资助资源,平衡奖助学金之间的差异,如给低年级学生加大无偿资助比例,帮助他们安心学习,减少心理负担,为高年级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为他们实习实践创造更多机会等。
3.多元借力,打造平台。多元借力可为经济困难学生争取更多援助资金、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让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学生,从而建立起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一是通过吸纳社会资源打造捐资助学平台,将社会援助与国家资助、学校资助合理整合,建立循环增值机制及多元资助体系。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为困难学生打造更多实习实践平台,使政府、高校、社会三者结合,共同为困难学生成长提供实践机会。三是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平台,高校可通过调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及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建议,与企事业单位共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形成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相连的育人体系和长效机制,积极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资助育人的精准性、实效性。
(三)深挖内涵,创造全员育人环境
1.凝聚育人合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充分凝聚教学、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结合经济困难学生发展需求,挖掘育人要素,注重精准施策。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人施策,通过加强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推进资助育人与各项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衔接育人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工作过程中监督。一是高校要坚持育人过程精细化、精准化。着眼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实际,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规范工作程序、精准认定困难生等级,是做好新时代资助工作的基础。二是要坚持育人过程动态化、科学化。要建立困难生的动态监管机制,打造大一到大四学生的认定工作闭环,建立动态跟踪分析机制,根据资助效果审视资助政策,为学校资助政策完善、帮扶机制制定等提供更多观察视角,促进高校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三是坚持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鉴于高校资助资源与资助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均衡,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评选过程透明公开是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保障各项工作规范运行、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及确保育人成效的关键所在。
3.整合育人资源。高校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将资助育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统筹规划、整体布局,构建社会、学校、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跨单位、跨部门共同参与的全方位联动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平台。通过整合学校党建学习、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团学工作、创新创业等资源,使经济困难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熏陶下,完善人格,健康成长。通过开展更多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诚实守信、励志成才、感恩回馈等教育融入其中,丰富学生业余生活。通过联合企业、校友等社会资源,搭建更多与社会接触的实习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经风雨、增能力、长见识。
四、结语
高校是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根本问题,“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为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设计更多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方案,从目标设定、价值引领、教育教学、动态监管、考核激励等方面建立健全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切实保障育人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