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迹兰家大院

2021-11-11花溪水

鸭绿江 2021年34期
关键词:大院将军抗日

花溪水

沧海桑田,苍穹无极,时有闪电,敲响记忆之窗,钩沉几朵湮于佚历史长河的传奇。在辽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历经四个朝代的兰家大院,隐于岁月的褶皱里。

北方的三月,乍暖还寒。料峭的清晨,我们一行十余人驱车百里山路,奔赴岫岩山村,寻访兰家大院,拜谒黄显声将军故居。

大院居住的是黄姓家族,因其坐落在凤城苇山河兰家沟,被称为兰家大院。现在这里为岫岩满族自治县石庙子镇丁字峪村。血肉长城第一人、著名的抗日将领黄显声就出生于这个兰家大院。

山村安静,偶闻犬吠,群山环抱之中,七松拱卫之下,一座青砖砌筑的大宅院便是兰家大院。大院里,三幢并列的五间房,青砖黛瓦,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配有七间厢房,院墙四角筑有炮楼。在东北,这样的宅院是堪比晋中著名民居王家大院般的存在。今天所见的是2005年岫岩政府出资修复后的兰家大院,作为黄显声将军故居,此地设立黄显声将军生平陈列馆,对社会开放。

大院正中央,三米高的黄显声将军白云石雕像威武矗立。将军身披军大衣,气宇轩昂。将军在诉说:“百年前列强辱国,国破民殇,叹拳拳赤子,七尺之躯不足惜!问渺渺苍穹,三省失地何时收?”

东厢房是黄显声将军生平陈列馆,存放着大量图片和史料,展示黄将军胸怀民族大义、叱咤风云的壮烈一生。陈列馆里存有大院修复前的建筑原貌图,悬挂着黄氏宗族谱系图,还保存着一份2014年5月15日发表在《丹东广播电视报》上的文章,为黄显柱口述、记者姚群执笔。文中记载大院经历了四个朝代的风风雨雨,在1800年前就有老东院、老中院、老西院和全德堂院存在。这里原居住着正字辈的黄氏支系,也是兰家沟黄姓家族中的四大主要支系,后来老东院支系迁出。东院中院两个老院合并重建,现在见到的修复的黄显声将军故居就是老中院、老东院合并后的兰家大院。

院落四角筑有炮楼,眼前的炮楼没有原建筑图片高于院墙的高度,也没有枪眼和瞭望孔,但它仿佛揭开高门大户的兰家大院昔日辉煌与鼎盛的一角,暗示黄显声将军的戎马生涯与轰轰烈烈。黄将军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富庶之家的长子,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北京大学就读文科补习班时便参加了五四运动。他在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科毕业后,参加东北军,深受张学良器重,历任沈阳市公安总局局长,东北军骑兵师师长、副军长与五十三军军长。他打响了东北抗日第一枪,并以全省警力为骨干缔造东北义勇军,在列强辱国、云遮日蔽的岁月,转战辽南辽西抗击日寇。长城抗战时,激战百马关,将军横刀立马,浴血奋战,悲壮惨烈,最终重创日军,被国人誉为抗日“血肉长城第一人”。

纵观黄将军的一生,抗日是最响亮的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发生前,时任沈阳市公安总局局长的黄显声已经通过一些渠道,获知了日本人即将发动事变的消息。他积极向上报告,请示对策。但由于张学良执行的“不抵抗”命令,他不能有所作为。然而黄显声不肯坐以待毙。他下令将下属的全省58个县的警察队、公安队改编成12个总队,并发放枪支弹药。对沈阳的警察也进行了充分部署,将2000名警察组织起来,编成一个总队并发放装备。他自己从9月初开始就昼夜不离办公室,准备随时应变。所以,九一八事变一发生,他率领的警察总队立即投入了抗击日军的战斗,以清醒的头脑和果断的身体力行捍卫了东北军的荣誉。就在沈阳今天的二经街一带,黄显声指挥警察依靠一些简单的街垒与日军对战多时,最终,警察们的轻武器难以抵挡日军坦克的攻击,因伤亡太大被迫撤离。

撤到锦州后,黄显声继续以全省的警察队伍为骨干,组织义勇军抗战,打击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此前他扩充的12支警察部队成为东北各路义勇军的重要力量。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原东北警察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多位著名的义勇军指挥官如邓铁梅、王凤阁、高玉山等都是原东北警察出身,而黄显声也因此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

岫岩大山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玉矿,生长在玉石之乡的黄显声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并在那样一个国破家亡的复杂历史时期,保持了睿智而富有远见的头脑,成为最早的觉醒者之一。他是最先接受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军高级将领,几次与周恩来会晤,并于1936年秘密加入共产党,一次次为延安输送武器。1937年七七事变后,黄显声继续参与抗日战斗。蒋介石始终视他为眼中钉,终于在1938年春对他实施了秘密逮捕。将军百战死,报国无战场。1949年11月27日,黄显声将军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白公馆监狱外歌乐山步云桥……玉碎!

季节依然是北风当值。举目枯黄,唯院落里的柏树分外苍翠,昭示着将军的坚贞气节。驰骋疆场的雄狮身陷囹圄十二载,光明与黑暗博弈,狱中的将军笃定信仰,坚贞不屈,印证他自己对狱友的话——“虎落笼中威不倒!”黄将军落难后,外面的战友多次传递消息要营救他脱离囚笼,将军却不愿连累他人,毅然放弃脱离虎穴的机会。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碧玉情怀,圣洁温润。

中间正房是黄将军出生的地方,珍贵而粗大的房柱房梁彰显着兰家大院旧日的不凡气派;炕琴、炕桌、火盆、摇车——东北人生活的老物件儿泛着岁月的光泽,诉说着旧日时光里主人幸福和乐的日常生活。

石庙子镇人大王儒文主席提起一场与大院有关的奇怪大雨。奇怪之处就在于滂沱倾盆一分钟,来得毫无预兆,去得戛然利落。那次黄家后人回兰家大院,王主席陪同,亲眼见证了那场雨。那是2017年初秋的一个午后,在北京生活的黄家后人回到老宅时,抚拍着旧时使用过的一口矮缸,滚下泪珠。晴空万里的天空不知何时飘来一朵云,当黄家后人走出正房门口的时候,原本瓦蓝瓦蓝的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下了一分钟,骤然停止,云淡天高……众人面面相觑,似有所思。是云端的泪水回落大地吗?

黄家代有才人出,兰家大院出名人。历经四朝不衰,自是底蕴深厚。现代就有抗日名将黄显声,国家体委原副主任、中纪委委员黄中,中纪委原常委、副总参谋长王尚荣上将的夫人黄克,国民党政要黄恒浩,他们均出生于兰家大院。黄中原名黄耀中,1915年出生在中院东厢房,对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特别是外事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把奥林匹克的银质勋章授予黄中。黄恒浩(黄剑秋)就读于北京大学,参加过五四运动,毕业后出任辽宁省沈阳税稽局局长,任嫩江省政府秘书长,1948年底去台湾,曾任政府参事。兰家大院的后代遵循祖训,有着坚挺的脊梁。九一八事变后,大院因黄显声等人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族人遭到日本侵略者追杀,被迫分散。当时在凤城某部门任职的黄恒忠,因家族抗日被日本人逮捕入狱,后被义勇军邓铁梅救出。仰俯天地间,黄氏家族成员没有一人为日本人做事。

西厢房是岫岩人民抗日斗争陈列馆,陈列着岫岩这块土地上诸多救国捐躯的抗日英烈。群英谱上有抗日民族英雄黄显声将军,有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二十八路军司令邓铁梅,有中国少年铁血军创始人、首任司令苗可秀,有东北民族抗日救国军第五十六军陆军司令刘景文,以及白承润、黄斌、常有君、赵庆吉、关世英、曹国士、蔡景春、刘壮飞、赵伟、戴焕章、鲁盈东、任福祥、周敬举、刘文明等民族英雄。这些都是与日寇列强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而英勇牺牲的铁血男儿。其中的黄斌,与黄显声同宗同族同辈分,原名黄显彰,应是出自老兰家大院西院的后代。黄斌任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六团一营三连连长时,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后组建桑干河武工队,任队长,很快扭转并控制了桑干河一带的抗日局势,后任东北保安三旅八团副团长,1947年在西丰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院墙外面有一口井,说是井,如今是一泓清泉,是一处冬暖夏凉的神奇存在。在北方冰封大地的冬季,泉水兀自流淌,水面上飘着轻烟。炎热的夏天,泉水清凉,凉沁心脾。清泉出口处立有石碑,石碑上刻着“将军泉”三个字。同来的女教师伸手拿起井座上的水碗,舀了一大碗,咕嘟咕嘟地喝了起来,接着大家纷纷舀泉而饮。喝一口将军泉水,浇灌记忆之树。泉水流进山脚下的小河,汇入村外的苇山河,汇入远方的辽河,最后汇入大海。从泉眼到小河,不足二十米的距离,几处落差大的地方,形成了较深的小水坑水坑里有成群结队的小鱼。远处白雪依然覆盖山峦,泉水中的鱼儿欢快游弋。回想日寇铁蹄践踏之下的苦难岁月,今天岁月静好的人们是何等幸运和幸福。

站在兰家大院对面的小山上望去,大院背倚的青山山峦起伏,逶迤绵延,望不到尽头。山势像展翅的雄鹰,环抱兰家大院。穿越千年月岁烟霞,我仿佛可以看到完整的兰家大院,青砖黛瓦,外观威严而内察温暖。明德堂院,老中院,老东院,老西园,气势恢宏,房舍井然,祖训高悬。男人正直,亦官亦商亦农;女人贤淑,勤劳善良智慧;稚童聪慧,书声琅琅。吉善之家,代代传承。

走进兰家大院,我才知道,黄将军就是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小萝卜头儿的老师黄先生的原型。那家喻户晓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竟来自我们身边,成长的地方距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仅仅百里,询问同来文友,知者寥寥,不觉恍然而惭愧,而将军能以这种方式长留在后人的记忆中,也值得些许安慰。

西斜的太阳悬在云翳之上,年轮一般。云缝中漏出一缕霞光,此刻,兰家大院沐浴暖阳。侧耳,听群山把东风酿成千言万语,拂过兰家大院,吹过将军故里,清泉流淌,江河无恙,汩汩淙淙,四季不歇。

猜你喜欢

大院将军抗日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我家的“将军”
“幸福大院”可以有
将军
将军驾到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崔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