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与“真相衰退”
2021-11-11□杨杰
中外文摘 2021年23期
□ 杨 杰
广州方圆小学哮喘女孩遭体罚致吐血事件,反转后才知道,血由化妆品伪造;清华学姐称被学弟性骚扰,原来是书包误碰……网友常常还不太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等到好像快明白了,啪,事情又反转了。
为啥反转时常有,近来特别多?因为当下互联网环境已经从“事实胜于雄辩”变成“雄辩胜于事实”。热点一出,往往会成为最能挑动大众情绪的话题,当事人哭天抹泪,有图“有真相”,未知的那部分已经被一些网友的想象补齐了,心中熊熊怒火,不知道这火星子会溅到哪里去。情绪成为目前一些媒介分享行为的中心机制,碎片化信息与刻板成见结合,很容易炮制一出出乌龙。
2017 年,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提出“真相衰退”的概念,人们的解读、立场、观点、谣言、偏见越来越多地成为主要信息来源,而事实在舆论场中扮演的角色越发边缘。汉斯·罗斯林曾担任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顾问。他通过大量调研发现,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总是出现偏差。原因在于:人们倾向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人们总是刻舟求剑地基于现有经验推论,忽视外部环境变化;人们倾向于对于问题的原因找到一个简单的解释,忽略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自由,而不是别人的扩音器。未知全貌,不予评论,不是叫人放下监督的权利,而是让每一次发声都更严谨和掷地有声。表态在很多时候确实推进了真相的查清、事实的呈现。只是若反转太多,以后赢得公众注意力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因为每一次惊悚的反转,都是对舆论生态和公信力的破坏,最终也将由我们自己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