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100年: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

2021-11-11肖玉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之治中国共产党特色

周 文, 肖玉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征程波澜壮阔,100年初心历久弥坚。在100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2020年,在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又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100年。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的鲜明特征就是不断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的庄严使命就是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100年来,“中国之制”越加牢固,“中国之治”令世界惊叹。100年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之制”不断成就“中国之治”的新辉煌,开辟“中国之治”的新境界。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盛,关键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一是“中国之制”有着显著优势,二是“中国之治”坚强有力。

“中国之制”从哪里来,如何推进“中国之治”,“中国之治”又将如何应对世界之变?

一、“中国之制”从哪里来?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的飞来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正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并且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经历千辛万苦探索而来的,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一)“中国之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历史从深处而来,历史传承着文化,文化负载着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构建都有其历史渊源,都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土壤。绵延不绝的5 000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历史,蕴含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资源。“中国之制”正是源于中国历史深处的智慧结晶与文化沉淀。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演变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大一统的丰富思想文化。公元前221年,秦横扫六国建立秦朝,中国正式进入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时代。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是创造现代国家的第一个世界文明。”从此华夏文明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走向了大一统的封建制度,而在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华文明一直在延续大秦帝国所建立的制度。中国最早开启了国家建构的历程,中国是国家制度的先行者。中国作为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绵延5 000多年的古老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对于大统一的深刻记忆。为了维护一个长期和谐稳定的统一局面,中华文明在不断尝试和相互借鉴融合中产生了一套独特的国家建构。华夏文明的大一统和国家建构中的这种历史传统,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客观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客观性。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发源于中原地区的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不同于形成于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文明,具有很容易形成统一国家的地理条件。

正是中西方在地理、历史、文明上的这种差别,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西方政治经济理论中传统意义上的政党完全不同。5 000多年的历史塑造了鲜明独特的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文化根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数规模和破坏性日益庞大的激烈军事对抗和战争决定性地造就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不同于西方通过战争所塑造的近代民族国家类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通过大一统文明所塑造的文明国家形态。就其本质而言,中国现代国家的特征是由其内部历史演变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延续5 000多年深厚底蕴的中华文明历史轨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思想智慧与历史资源是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文化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

(二)“中国之制”源于马克思主义信仰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在绝境中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毛泽东同志指出:“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是一个伟大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终结了鸦片战争后100多年来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赢得了历史性的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团结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之制”源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制度理论与中国国家构建及国家治理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实践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和平改造设想,创造性地以和平赎买方式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改造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大胆突破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现时又勇于借鉴人类现代文明优秀成果,从而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改革和发展不停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创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和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因此“中国之制”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实践创新让社会主义永葆生机

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产生至今已有500 多年历史,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实践、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历程。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设想了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由此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获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后期逐步丧失变革创新、走向封闭僵化,直至最终改旗易帜。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但近代以后也经历了血与火的磨难。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试穿了各种各样的“鞋子”,但都“不合脚”,走不好路,因此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逐步找到并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一百年的社会革命、70多年的新中国建设、4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我们党不断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高度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描绘了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宏伟蓝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在于它既不是简单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制度,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亦步亦趋;既不是照搬他国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也不是照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明的复兴与再造;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更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与扬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内生性演变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它不是简单延续中国传统国家制度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国家制度的“翻版”,而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深得人民拥护的“新版”,是党和人民自己的伟大创造。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开辟社会主义新境界,由此社会主义不断呈现生机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孕育、成熟到定型、完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总结和人民智慧结晶。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制度文明的一大创新。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就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创造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更加成熟定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将更加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基础与有力保障。

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 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二、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

历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探索绘就“中国之制”,中国伟大实践铸就“中国之制”辉煌,“中国之制”支撑“中国之治”,“中国之治”彰显“中国之制”。“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国之制”是“中国之治”的根本遵循,“中国之治”是“中国之制”的具体体现,“中国之制”优势通过“中国之治”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得到全面彰显。“中国之制”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典范;中华大地是“中国之治”的空间场域,“中国之制”则为“中国之治”举旗定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我们以苏为师,走苏联人的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苏联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通过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国体、政体以及各方面立起了国家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从而快速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伟大成就,已经全面生动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度不断发展、日臻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顶层谋划、全面部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提高,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大跨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拍脑袋臆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探索、历尽千辛万苦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是经过长期历史锻造、经过历史反复检验的结论。

(一)“中国之制”擘画“中国之治”

“中国之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源于“中国之制”的四大优势。

第一,组织优势。在“中国之制”中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坚定的初心和使命,而且具有为实现这一初心和使命的政治本领。因此,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中国共产党用伟大治理成果雄辩地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笃定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正是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凝聚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之制”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关键在于党的领导。

第二,力量优势。在“中国之制”中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和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获得人民认同拥护并具有生命力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姿态推动工作。“五位一体”总体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绘就的发展之路无不根植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来源于人民的迫切需要,是最能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中国之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定能激起中华儿女的澎湃激情,汇聚起万众同心的磅礴力量。

第三,政治优势。在“中国之制”中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关键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靠着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曾战胜过无数的艰难险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体制机制上得到强有力保障,有力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进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功经验来看,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举国动员,全民参与,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正是我国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的最硬核优势展现出独特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从而汇集成无坚不摧的磅礴伟力。

第四,文化自信优势。在“中国之制”中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关键在于坚持文化自信,秉持文明多样性与互鉴性。中国的发展完全是通过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既没有对外掠夺和殖民,也没有对外转嫁矛盾和危机,是一种和平的、多方受益的发展模式。“中国之治”成功的背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5 000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具有独特的强大内聚力、延续性、包容性和开放性,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内聚力、延续性基因,一旦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融合,就会成为中国加速现代化的巨大资源和优势。福山指出:“中国投入建国大业,建立了强大且统一的文化,足以承受两千年的政治动乱和外族入侵。”

中国的发展既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某种程度上,今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比“二战”后主导国际秩序的西方发展模式,可以说更为完备、更可借鉴,甚至更可持续。“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成功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开辟了一条新路,必将产生更大的示范效应。

“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既有历时性又有共时性,既有独特性又有引领性,为实现“中国之治”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必将为“中国之治”提供更多的制度支撑。

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打破了坚冰。今天,中国共产党用火炬照亮新征程。“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相得益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熠熠生辉,发出灿烂的夺目光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4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之治”彰显“中国之制”

“中国之制”的巨大优势赋予“中国之治”所蕴含的四重内涵。

第一,政党之治:“中国之治”是政党之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地位。解决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之制”的创设者与构建者,也是“中国之治”的开创者与掌舵人。中国共产党具备世界一流的制度创设与制度创新能力,也具备世界一流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备优异的政党能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着眼当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应对纷繁复杂局面、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中国共产党具有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与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超智慧和强大能力,可以有效化解内外部的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反观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诸多西方国家传统大党,原有治理体制僵化失灵,丧失制度变革与创新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大幅下滑,治理效能低下,难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两极分化严重、社会阶层撕裂、种族矛盾激化、网络空间治理、非法移民问题、恐怖主义蔓延等诸多复杂问题。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表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巨大的制度优越、强大的治理能力与优异的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治理模式——政党中心治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中心治理模式,使得代表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形成国家与广大民众的断裂,政党沦为利益集团的代理人,变为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工具及分肥策略。中国共产党有机地嵌入国家与社会,将国家与人民有机链接,实现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有机统一,塑造了强大的治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能。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政党治理模式不仅超越了西方资本中心治理模式,也突破了原有的国家中心治理模式,实现了政党、国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充分激发了不同主体的治理智慧,最终凝聚成强大的治理合力。中国共产党所开辟的全新政党中心治理模式是取得“中国之治”的根源与关键所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政党中心治理模式与强大治理能力的实践硕果。

第二,人民之治:“中国之治”是人民之治。“中国之治”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之道,坚持人民立场,尊重发挥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这一初心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不断前进,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伟大征程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是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中国之治”的伟大奇迹来自于党团结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创新创造。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历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在于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创新创造谱写惊天动地的辉煌篇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赋予了人民主体力量不断展现、人民首创精神不断彰显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亿万民众的伟大实践创造“中国之治”的辉煌成就。“中国之制”最大程度地激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之治”来自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新创造。“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中国之治”的伟大奇迹在于始终立足于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所取得的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最终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中得到最充分体现。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党坚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之治”的最终目的在于落脚于人民之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文明之治:“中国之治”是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文明之治。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的兴起是外向殖民扩张道路,是压榨奴役外部国家的剥削道路。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部西方国家殖民他国、剥削他国人民、奴役他国民众的悲惨历史,因此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部饱含血泪与悲痛的暴力统治史。中华民族自古爱好和平,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崛起的现代化道路,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他国任何一寸土地。“中国之治”是一部和平崛起、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文明治理历程。中国的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完全是靠中国人民的勤劳努力得来的。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近代西方国家的外向殖民扩张道路充满着剥削性与非正义性;中国的内生和平崛起道路是和平正义之路。中国道路也是对于西方传统发展道路与“国强必霸”模式的超越,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越强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就越强大。“中国之治”是实现和平稳定、和平发展的文明之治。

“中国之治”是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文明之治。中国的发展完全是遵照国际规则和规范的发展。中国不仅是既有国际规则和规范的遵守者、受益者与模范生,还是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倡导者、建设者与推进者。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人民实现对外推翻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与对内实现人民独立的民主革命,完成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艰苦奋斗、自立更生,彻底铲除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遵守既有国际规则和规范,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融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国不仅以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为改善世界各国人民福祉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经济正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红利与发展机遇;同时还积极坚持推动全球化朝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为世界发展繁荣贡献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中国之治”是中国与世界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文明之治。

第四,世界之治:“中国之治”是引领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世界之治。“中国之治”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复兴与再造,也是对于西方文明模式的突破与超越,还是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贡献的中国智慧。

“中国之治”打破了西方宣扬资本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现代化道路的西方中心论;也打破了西方文明企图压制世界多样文明的文明优越论;更打破了宣扬资本主义文明将会终结历史的历史终结论。此起彼伏的西方社会之乱已经凸显出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在矛盾、制度缺陷与历史局限,风景独好的中国社会之治则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制度优势与良好治理效能。“中国之治”既是实现赓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是历史连续性与文化同一性的传承延续;也并非简单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与当代重塑,实现中华文明的创新再造。“中国之治”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借鉴、突破世界文明隔阂与冲突的世界之治。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企图推行全球的“西方的普世主义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核心国家之间的重大文明间战争”。中国积极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取长补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之治”是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智慧。历史远未终结,新自由主义制度却已遭遇失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已经深陷自身困境而无法自拔,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也正在迎来自我的否定与终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犹如“明日黄花”日益展现内部危机与颓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势如破竹。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发挥中国优势,展现中国担当,不仅坚定抵挡逆全球化浪潮,积极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化重新出发;还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非友好合作为契机,推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非洲大陆工业化进程,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时还积极探索更加公平正义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和努力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积极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

因此“中国之治”不仅是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中国机遇;而且将会为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方案;还将为探索人类社会更好制度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之治”是引领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世界之治。

“中国之治”蕴含着政党之治、人民之治、文明之治与世界之治的四重内涵,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中心治理模式,开辟了人类社会治理的全新政党中心治理模式;突破资本无限增值自身的逻辑,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民中心逻辑;突破西方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道路与打破国强必霸模式,实现和平稳定、和谐发展与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突破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西方文明的压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文明的复兴再造。“中国之治”是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红利的中国机遇、助力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方案以及探索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智慧。“中国之治”的四重内涵实现政党与资本、传统与现代、暴力与和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四重关系的全新突破与创新重塑。

三、以“中国之治”应对世界之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大变局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问题面前,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中国之治”引领和推动“全球之治”。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断。数十年来,这一论断不断地被实践所证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使得“中国之制”“中国之治”日益令世人瞩目,也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借鉴。

当前,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协调能力,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不但提升了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成为全球治理的“压舱石”。中国正在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也将为完善全球治理、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个重大理念创新,它向世界明确昭示中国在全球之治中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反对霸权主义,摒弃冷战思维,希望与各国人民一起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去年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共产党令人信服地践行了自己的全球之治理念,尽最大努力向许多国家提供了防疫物资、疫苗,派遣了专家团队,帮助这些国家的人民共克时艰。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主张,不但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且勇于履行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之制”让中国行稳致远、变得更加美好,让“中国之治”的智慧和方案引领全球之治,科学识变、准确应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向前迈进,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引领整个世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时代正见证,历史将铭记。中国实践成就“中国之制”;“中国之制”支撑“中国之治”,“中国之治”彰显“中国之制”;“中国之治”应对世界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之制”不动摇,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不断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必将持续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猜你喜欢

之治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之治铸就经济新优势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向“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的良性互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