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绘春秋
——评卜伟长篇小说《二营巷》

2021-11-11李建军

连云港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姑千山

李建军

近日,连云港市作家卜伟的长篇小说《二营巷》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素大方,装帧制作精美考究。书中题记写道:“是河流总有涟漪,老巷子流淌故事。”我用几个晚上读完这部作品,完全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海州二营巷的历史和现实时空里,仿佛在老海州的街巷里漫步徜徉,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独具匠心的叙事架构

读了《二营巷》这部长篇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家独具匠心、布局巧妙的叙事架构。《二营巷》分为开头、第一章到第四章,还是开头,共六大章二十节,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在二营巷乃至整个海州城的故事,对二营巷乃至海州古城的历史、风物也作了详尽描述。

从“开头”到“还是开头”,这是一条时间之轴或者说是一条时间隧道。虽然都是“开头”,但时间流逝回不去,人生经历也是回不去的;从“连云港成为全国十四个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的改革之初,到“新冠”病毒来势汹汹、“武汉封城”的2020 年春天,“这来来往往数不清的平常日子,如同一条没有波澜的河,平淡乏味,但总是一直向前。”

第一章至第四章,递进式叙述了四个不同年代的人物故事,分别以海州城的一处风景地标(镇远楼、白虎山、双龙井、朐阳门)加上一个特色物产(过寒菜、鸡毛靠子、水糕、虾婆婆)的组合作为每一章的标题;每一章又以包三姑、李加海、云(先至)主任和赵(千山)教授这四个人物的春夏秋冬不同排列分成四节,共有四四一十六节。这样的布局,看起来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每一章节可以独立成篇,衔接到一起,又形成完整的人物命运的故事链。

如果说,以时间为轴,《二营巷》的叙事结构是一个线型架构。那么,从人物设置、人物故事的角度看,这部长篇小说又是一个闭环结构。

“开头”和“还是开头”,写的都是“洪大强”这个人(“闲人”)和“洪大强的研究”。也就是说,全书的开头和结尾,聚焦点都是洪大强;是洪大强把我们引入二营巷,是“洪大强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二营巷的历史。从原点回到原点,形成一个大的闭环。

在这大的闭环里,每一章的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又是一个小的闭环。如第一章的四节标题分别是:包三姑的秋天、李加海的冬天、云主任的春天、赵教授的夏天,每一个主要人物对应一个季节。一年四季,色彩变幻,风景各异;他们各自的人生际遇,如同这对应的季节,或风和日丽,或寒霜雨雪。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四个主要角色所对应的季节依次变换,各自完成了春夏秋冬一个轮回,每一个主角也各自形成了一个闭环。但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闭环又都是相互关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扣,交叉融通。

是的,作者对小说结构的娴熟把握和精妙布局,令人由衷赞叹!他分明是一个玩积木的高手,他把书中的每一小节即每一位主角的每一个季节打磨成一块块色彩鲜艳的积木,每个方块积木相对独立,是一篇独立成章的短篇小说;四个主角不同季节的四块积木组合成一章,就是一部相对完整的中篇小说;第一章到第四章,可以看成四部中篇小说,加上开头结尾,构筑了《二营巷》这部结构精湛的长篇小说。当然,如果换一种组合方式,把某位主角(如包三姑)所对应的春夏秋冬四块积木组装到一起,就相当于一部名曰《包三姑的春夏秋冬》的中篇小说,四位主角的人物故事,也就是四部中篇小说。

有评论家指出,刘心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钟鼓楼》的整体结构像一颗橘子,小说家的布局安排则把人物情节解剖为一瓣又一瓣的橘肉,这些橘子瓣貌似各自分离却又能合并为一颗完整的橘子。《钟鼓楼》中所叙述的形形色色人物故事,拆开来也是一篇篇相当完整的短篇故事。

我不知道卜伟先生之前对《钟鼓楼》有没有过研读,不知《二营巷》的创作受没受到相关的启发,但我以为,《二营巷》在叙事结构上的创新意义毋庸置疑!

激扬澎湃的时代旋律

《二营巷》的封面上有这么一段话:“时间是用来开始的。开始了意义,还有过程。在千年古城的百世风华里,听人间故事,看春夏秋冬。”书中对时间的描述,很有独到之处。

本书开头,包三姑在福音堂门前剁肉馅,她看见赵千山和洪大强站在刷着“硬道理”三个字的墙下聊天。这个新刷的标语应该是“发展才是硬道理”,时间应该在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不久。作者没有直接写明,而是用这样的描述指出了时间,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样的表述在这一节里还有一例:赵千山与洪大强本来不熟悉,他们是在华联后面龙尾河边的旧书摊上淘书时认识的。龙尾河上有一座简易小铁桥,两边的栏杆上用红漆喷写了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大家都知道这个口号出自哪个年代、出自何处吧!

诸如此类具有时代特征的表述,书中还有很多:

“包小翠借了同学一条喇叭裤,喜滋滋地穿回家。”

“海州城的街头第一次出现了(白)馒头一样和(黑)炭灰一样的人。据说,他们是来自地球的那一边。”

“海州城的颜色忽然鲜亮起来。街上的红裙子飘了起来,在一堆蓝色灰色中尤为扎眼。……从南边回来的人都戴着电子表,手里的花格子雨伞能折叠起来,按一下竟又能打开,烫着头,戴着墨镜,穿着花格子衬衫,手里提着录音机在街头游荡的男青年忽然就成了时尚。”

街头播放的除了“能让人酥软到骨头里”的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还有“冬天里的一把火”“天边飘过故乡的云”,西部飘来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是啊,歌曲是最有时代特征和特殊含义的。

书中第三章,赵千山在收到老同学陈半丁发来的信息“拟聘赵千山为(国家)书画院特聘画师”后,他听到街上店铺里传来《春天的故事》的歌声,“曲调悠扬,旋律优美,听着就觉得浑身舒坦。”与此同时,他还看到校工李小跑正领着一个民工在学校操场的院墙上刷标语,标语的内容也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李加海春节前出狱,一个人孤零零地走进了二营巷的家中。街边的商店里响起音乐声:“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一封家书》)

社区主任云先至到二营巷走马上任的时候是个春天。街上的店铺约定好一般播放同一首歌:“打开心灵,剥去春的羞涩,舞步飞旋踏破冬的沉默,融融的暖意带着深情的问候。”(《相约一九九八》)

云先至设置的手机铃声是电影《焦裕禄》的主题曲《大实话》:“墙上哎画虎喂,不咬人哎,砂锅儿哎和面儿哎,顶不了盆儿哎,侄子总不如亲生子哎,共产党是咱的贴心人……”为什么是云主任设置了这个手机铃声,而不是其他人?

海州城国庆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即将拉开帷幕,“这些天,全城飘荡着同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欢快的旋律在街道各处大屏快闪的画面中流出,令人心潮澎湃。”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另一位艺术大师卓别林说:“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时间可以掩盖所有的秘密;时间也可以揭示所有的秘密。

有些事情急不得,当我们听到某个熟悉的旋律响起来,我们会莞尔一笑:时间到了。

鲜活典型的市井人物

《二营巷》第一章引言里写道:二营巷的土著们,大多几代都在巷子里生活,从牙牙学语到两鬓斑白,小巷见证了他们的历史。

书中四位主要人物,包三姑、李加海和赵千山都是二营巷的“土著”居民;云先至则是踩着春天的脚步,听着《相约一九九八》的乐曲,到二营巷社区走马上任的,“小巷总理”一做二十二年,连“二营巷”的一只麻雀他都熟。

小说以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悲欢以及他们联系着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展示了当代社会市民阶层斑斓多彩的生活场景;穿越岁月烟尘,察看动人世相,犹如翻开了城市记忆的鲜活浮世绘;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二营巷乃至海州城历史变迁、风俗文化的植入,给这幅社会生态画卷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

包三姑出生在二营巷的“福音堂”,小时候就长得胖,年轻时在国营饭店美味斋包包子,后来自己包包子卖。“包三姑的包子馅多而有筋道,尤其是过寒菜包子一出笼就迅速告罄。……镇远楼,落日余晖,排队买包子,成了海州城黄昏一幅优美的画卷。”

包三姑的伤心事都发生在秋天。她的暗恋对象赵万水是秋天走的;丈夫老段在一个深秋季节,竟鬼使神差地下河捞扳手,“捞着捞着,人就不见了”;上高中的女儿包小翠,也是在一个初秋的晚上失踪的。

“六十岁之前,包三姑好像被一双大手牢牢抓住,没去过以镇远楼为中心半径五十里外的地方。”直到跨入新千年,包三姑才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她先是加入“古城票友社”,跳广场舞,后来成了“海州老年徒步队的队长兼旗手”。她越走越远,先是去了淮安、盐城、南京,后来去了郑州、西安、兰州……七十二岁那年,竟然走出了国门,代表中国老人去日本参加“世界行走大赛”,照片上了国外报纸,“平凡了一辈子的包三姑,竟在晚年迎来了生命中的华丽转身。”

李加海,是《二营巷》里最出彩的人物。

李加海周岁时“抓周”抓的是一块烂泥;上职高时,语文老师赵千山出了个对联,上联是:出水芙蓉。李加海正在打瞌睡,被点名后懵懵懂懂对了个下联:入土为安。赵千山叹道:“这可能是冥冥中注定了李加海一生的追求。”

少年时期的李加海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不到二十岁就成了海州城的有名“大哥”。后来赶上“严打”,被判刑入狱。在狱中,李加海成了海州老“土工”(殡葬工)段二爷唯一的嫡传弟子。出狱后,他发誓做个好人,成立了海州城第一家“一条龙服务”的殡葬公司,帮人家把丧事办得风风光光。

有了钱以后,李加海向母校孔望山职业中学资助了二十名贫困学生,还经常到养老院做义工。“每次去做义工他都觉得心里畅快,是顺着思想沁到骨头里的那种舒畅。”这一年夏天,他的企业成了最早向残奥会捐款的企业,他也成为本年度“十大兴业模范”的候选人;他的公司孝文化陈列馆在全省绝无仅有;他还要跟赵千山拜师学画……

李加海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是这个时代特别精彩的故事。

赵千山从小就对画画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后来考上了西北美术学院国画系。祖籍海州的系主任蒋远廷对这个小老乡特别厚爱,认为假以时日,这个学生一定会独步画坛。谁知道毕业后已到南京画院工作的赵千山被目光短浅的父母骗回海州,从此沦落成了孔望山职业中学没有编制的合同工,虽然被二营巷的人喊作“赵教授”,实际上连个讲师职称都没有。学校举行书画比赛,赵千山精心绘画的“墨牡丹”被评了最末等的“鼓励奖”。不仅如此,已经被国家书画院聘为特聘画师的他,因为一个学生家长的诬告,差点被开除辞退。

赵千山的时来运转,是因为老同学陈半丁。这位国家书画院的副院长、艺术大师来海州举办讲座,专程到二营巷拜访昔日的老班长赵千山,称赵千山为真正的民间大师。本来门可罗雀的赵家,从此热闹起来,“常有陌生人前来拜访”;电视台、报纸争相报道;职业中学将他的签到簿、教案等放进校史馆陈列……

卜伟先生是一位书法家,对书画和收藏颇有研究,与港城书画界交流广泛,所以对赵千山这个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浓墨重彩,用情最深,刻画最为成功。

云先至二十几岁就是国营化工厂的车间主任,就任二营巷社区主任时已是人到中年。他上任后处理的第一起居民纠纷是轿车碾死哈巴狗的纷争;刚进居委会,就被一群居民团团围住,向他反映化粪池长期堵塞问题。“云先至知道自己的工作不可能有惊心动魄,也难见鲜花和掌声……但几千户居民日常生活的一地鸡毛,对社区主任来说都是大事。”

“社区工作就像是触摸屏上的一个引擎,轻轻一点,一个又一个界面随之打开。这个舞台空间虽然不大,但这个舞台却周而复始地上演四季故事……”

不仅如此,云主任还会碰到鲁大东这样的无赖:“今天,你要不给我办低保,我就上你家吃,我就不让你好过……”

甚至还会被冤枉,摊上一场官司:“街道小主任,侵占孤老房。”——半小时之内就有几万条网友的评论,都是义愤填膺地唾骂云先至,要枪毙这样的小官巨贪……

但是,就在“新冠”病毒来势汹汹的紧要关头,两鬓斑白的云主任没有退缩,而是坚守抗疫一线,为社区居民守住安全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除了这四个主要人物之外,书中还塑造了一些次要角色。如海淀大学教师洪大强、开裱画店的蒋作君、开古玩店的庞得利、书画协会副秘书长康庄、退休干部许三炮和李大理、职业中学校长(原处长)孔辉、学校后勤处的朱珠、李加海公司会计安静、社区网格长葛大爷、五保户陈老太、“土工”段二爷、包三姑的女儿包小翠、赵千山的女儿赵雯等,这些角色虽然着墨不多,但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作者在为这些处于不同层次的人物塑像时,抓住人物经历、心态、命运的特殊点,勾画其灵魂,凸显其人性,从而再现了当今社会各色人等的生活情状,充分揭示了人物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特色浓郁的乡土文化

《二营巷》是我近期读到的描写海州地域风俗文化非常直接和详尽的长篇小说。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分别以海州城的一处风景地标和一个特色物产的组合作为每一章的标题。而每一章的内容,自然跟这处风景地标与这一特色物产密切相关,甚而有种精神层面的契合。

第一章:镇远楼与过寒菜。“镇远楼是海州古城的地标,如同北京的前门、西安的大雁塔一样。”“过寒菜是海州城特有的一种菜。……只在海州这一方水土生长,出了海州就无法生长。”包三姑每天下午都在镇远楼旁边的那棵大松树下卖包子。她包的过寒菜包子有荤素两种,“入口绵鲜微辣,苦中带甘,菜香飘溢,让人口齿留香。”云先至到二营巷社区走马上任,也是在镇远楼下的车。在来二营巷之前,他就查阅了海州的地方志:镇远楼边上的那棵糯米茶古树,南宋时种植,历经八百春秋依然灼灼其华,就这样静静地站在那里,见证古城的沧海桑田。至此,我们恍然得到了启示:镇远楼,是古城精神道德、文化水准的标杆;苦中带甘、入口留香的过寒菜,恰如包三姑这一代古城人的人生经历;灼灼其华、默默坚守的糯米茶古树,象征云先至这类基层干部无怨无悔的不懈追求。

第二章:白虎山与鸡毛靠子。“白虎山位于海州城南,遍山磊磊青石,形状像只白虎蹲伏在那里。”“鸡毛靠子”则是海州人对一种鱼的称呼。这鱼血统高贵,来头不小。它在长江里叫“长江刀鱼”,其身形从头向尾部逐渐变细,腹部圆润,全身银白少鳞,远看就像鸡毛一般。老海州人油炸鸡毛靠子,全身金黄,放到嘴里一嚼,又香又脆。

李加海最喜欢吃的就是鸡毛靠子,去饭店必点这道菜,但每次吃完总摇头:“差点儿味道,炸得火候不到。”原来,他出狱那个大年三十,五保户陈老太顶着风雪给他端来一碗炸得金黄的鸡毛靠子,温暖了他的内心和灵魂,从此,他发誓做个好人!他的殡葬公司第一单生意,是给白虎山东边磨盘巷丁三太的父亲办丧事。多年以前,李加海就是在白虎山上犯的事——他把四支高升塞进那个对包小翠始乱终弃的男孩裤裆,然后点燃爆炸……

这一章对李加海操办丁三太父亲丧事的过程作了详细描述,实际上这也是以小说的形式对海州民间丧葬习俗“立此存照”。丁三太父亲的葬礼等于给李加海做了广告,从此他的业务风生水起。后来,他主动操办陈老太的后事,并且所有的费用都由他一个人负责。老人出殡那天,李加海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替老人披麻戴孝,眼泪哗哗地流……难道他仅仅是为了报答“一碗鸡毛靠子”的恩情吗?其实,此时此刻的李加海已经从里到外完全换了一个人!

第三章写道,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包三姑病后初愈,来到海州城南双龙井的大高家“千禧水糕”买水糕。大高家水糕之所以脍炙人口,有其独特的秘诀:“蒸水糕看着几秒就做好了……其实关键在于磨粉。这蒸糕的糯米粉,必须要细,还要反复搓,搓完后放在太阳下晒……”包三姑坐在双龙井旁盛开的桃树下,“拿起一块玉一般的水糕,糯米晶莹剔透。放进嘴里,甜丝丝的。轻轻咀嚼,不仅甜,而且香。”她豁然开朗,包子铺交给了大儿媳,自己每天躺在家里总不是事,要给自己找点乐趣了……包三姑人生的春天姗姗而来。

第四章开始就写赵千山用虾婆婆招待从上海来的未来女婿常涤子。世事奇妙,这个常涤子竟是赵千山恩师蒋远廷教授的外孙。接着,艺术大师陈半丁光临海州,赵千山在家招待老同学,问他想吃什么,陈半丁想都没想就说:“虾婆婆,就虾婆婆。”原来,在美术学院上学时,赵千山带去家乡的虾婆婆,什么佐料都没有,两人就在宿舍煮着吃,那个透鲜让陈半丁至今难忘。再接着,李加海在朐阳门酒馆宴请开古玩店的庞得利,点了一桌子老海州风味特色菜,有虾婆饼、过寒菜豆腐、鸡毛靠子、红烧沙光鱼……除了已经介绍过的虾婆婆等美食,又顺带推出了沙光鱼、小绿棱等海鲜特产。沙光鱼的传说在书中开头“洪大强的研究”里就作了详细描述,到这里有了呼应。

《二营巷》透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挖掘海州的特色文化,塑造了与我们血肉关联的人物形象。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周边人的影子,也许还有自己曾经的往事,不时会心一笑。同时,书中大量运用海州的俚语方言,并把它们巧妙安插在合适的人物身上,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和语言氛围,又有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例如,“碎嘴”“插呱”“鬼嚼蛆”“小泡子”“大世人”“二五眼”“蝎子拉屎独一份”等市井方言,原汁原味,风趣幽默,读来颇为亲切。

猜你喜欢

三姑千山
杨优秀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千山暮雪
雨中画景
近邻
算命
三姑
麻三姑捉鬼
斗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