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续书的运河取镜及其文化思索——以“复梦”“圆梦”“梦补”为例

2021-11-11

红楼梦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楼黛玉运河

伏 涛

内容提要:大运河绵延在诸多红楼续书中,它在《红楼复梦》《红楼圆梦》《红楼梦补》中有着不同的呈现,发挥着不一样的功能。《红楼复梦》中大运河、长江混写,多写沿途船上生活,此“准运河叙事”中有送行、启航、遇风、祭祀等细节描摹,讲述的故事中有历史介绍与教化功能。《红楼圆梦》中大运河为黛玉复生及复生后助赈、宝玉还家及还家后治堤提供方便,宝玉受命整理关税弊政、赴任浙抚沿路观光均以运河为依托。《红楼梦补》既写黛玉沿运河北上途中的庆寿、遭劫、过闸等,又写她主政荣府后以运河沿岸城市为依托的经商规划。将不同续书中的运河抒写进行分梳、组接对我们还原运河、认识运河价值颇有助益。

《红楼梦》中闪烁着大运河的身影,半数以上的清代红楼续书中有着大运河的抒写,它们分别是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新编》、陈少海的《红楼复梦》、临鹤山人的《红楼圆梦》、归锄子的《红楼梦补》、顾太清的《红楼梦影》。将其中相关文字进行钩稽、爬梳、组接,再和其它文体的文学文本以及历史地理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甄别、互证、拼接,就能较好地复原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大运河。大运河的深沉、沧桑、辉煌,其交通功能、历史贡献、文化意义在红楼续书的运河故事中凸显,它曾经的功能、现在的作用以及未来的意义在寻绎中显现。本文拟以《红楼复梦》《红楼圆梦》《红楼梦补》为例,观照其运河取镜,探究各自的贡献,并进一步思考红楼续书中运河抒写的文化意义。

一、《红楼复梦》中的“准运河叙事”及其文化内涵

《红楼复梦》成书于嘉庆四年(1799),陈少海在自序中申说其“复梦”之由,在凡例里指出原梦“仅写大观园,无暇他顾”、“前书八十回后立意甚谬”等不足,并在首回指瑕“后梦”之诬,目的是为续书找足理由,亦为《红楼复梦》创作构想与具体实施奠定基础。《红楼复梦》突破前梦的空间架构,形成北京、镇江、广州为点的三角形分布。“以祝为主,以贾为宾,主详而宾略”,这样就有了从京城荣府向镇江祝府的大迁移以及以镇江为中心到金陵、杭州、扬州、北京、广东廉州的水上之旅。作者喜欢写船上生活和沿途风光,习惯将叙事和行船相结合,因其水上叙事中运河、长江不分,甚至还有湖、海掺杂其中,故可谓之“准运河叙事”。

(一)“准运河叙事”的细节描写

源于作者对船上生活的熟悉,以及拓展叙事空间的复梦所需,大时空的位移,便于充分展开想象,陈少海的“准运河叙事”为运河文化研究提供诸多细节上的补充。要通过小说叙事感知运河“全貌”,小说家必须在空间上写及运河沿岸各地、各码头、各闸坝、各钞关以及各景点等,在时间上要体现时序的旦夕朝暮与季节的春夏秋冬以及随之而生的风霜雨雪。此外,还要写出运河之旅上诸多具体事宜。《红楼复梦》的“准运河叙事”对运河文化研究的贡献首先在于具体环节上的描摹。《红楼复梦》中先详细交代雇船之事,然后写码头送行。

1.

送行

《红楼复梦》开篇即交代贾政亡故,王夫人打算举家回南,至第四十八回终于成行。这样就有了从京城向金陵贾府的一次沿着运河的大迁移,有离别就可能有送行:

到了码头上,有刘大人差人搭棚预备酒席,又亲自到船相送。贾府的亲戚朋友、公候六部大小各官以及一切各项男女老少,并铁槛寺的和尚、馒头庵妙空师徒等众,还有东庄上工部石匠头刘长者,无一不到。此时码头上河下数千人,都是刘大人、珍大爷两处备饭。(《红楼复梦》第四十八回)

送行者的人多势众彰显着世家大族离京南下时的权势熏天,亦透出作者对荣华富贵的向慕。

2.

启航

久居京城者离京南下时心中那复杂的况味是难以言表的,离别是人生的必然,它不会因为彼此恋恋不舍就欲行又止,情何以堪的送行后接着便是启航:

只听见锣声大振,鞭炮喧天,十七号船一齐拉蓬起橛,齐声打起号子,登时将船撑开码头。那来送的女眷们,无不齐声大哭,望着水光帆影渺渺而去。(《红楼复梦》第四十八回)

这启航描写颇富仪式感,写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一片哭声,写出一别难见的运河离别的女性特征,渺渺而去的水光帆影中定格了人世间多少离别时的难堪,也预示着别后绵绵不尽的相思离愁。

3.

遇风

《红楼复梦》中有关水路遇风的凶险写得惊心动魄。第四十九回中因为桂太太晕驼轿,又晕车,于是改走水路,“这日早饭后,四野阴云布合,陡然起了东南风,十分狂暴,船上的赶着下篷,将船收入港口。”桂老爷说交过寒露,东南风不过偶尔一阵,只管走,不必收住,走了半日,还不到五六里来路,到了一个无可湾船之处,“风暴大作,波洄浪立,石走沙飞,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云影天光不分高下”,“正在危急,只听满河都叫救命,前面翻了一号家眷船,又翻了一号客船”。慌忙之际,“谁知一阵大风,那雪浪银涛将船涌起高有数丈,忽然往前一送,直落将下来,正碰在一块大石头上……”值此千钧一发之时,头陀琏二爷来此相救,这种写法虽是白日说鬼,却也把水上遭遇大风写得十分生动。4.

祭祀

遭遇飓风,神僧显圣,化险为夷,于是桂恕“吩咐丫头、媳妇们请太太、小姐、大爷下船,赶着备了香烛纸马,在船头上合家拜谢亲家,又谢了河神,鸣锣献牲,拉篷起橛。”躲过劫难,惊魂未定之时,桂恕安排家人祭拜,一拜亲家,望其魂灵保佑;二拜河神,感谢河神庇佑。

此外,还详细介绍湾船、住船、船上问候、吊丧以及上岸扫墓等事。

(二)“准运河叙事”的文化内涵

《红楼复梦》的水上叙事中饱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天涯奔竞的生存状态中透出作者的江南情结、故土情怀与莼鲈之思。在其“准运河叙事”的登山临水中介绍人文景观,讲述历史故事,且就运河故事进行教化。

1.

历史故事

第四十五回中沈夫人建议到甘露寺会亲,“甘露寺是后汉昭烈帝拜见吴国太之所,乃是婚姻吉地。咱们到那儿会亲,倒很吉利。”桂夫人大喜,吩咐就住甘露寺去。第五十二回“对长江王夫人哭女奠杯酒祝公子悲珠”珍珠投江中写出江底世界中一些情况,并借此讲述一些历史故事。一路上写到秦淮河、平山堂、六如阁、桃叶渡并讲述各自的故事,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段故事,作者像是饶舌的导游不厌其烦地讲述他知道的故事,此“獭祭鱼”现象带来枝蔓之病,故而“痴婆梦呓”之讥、“杂乱无章”之评不可避免。即便如此,作者“准运河叙事”中有关人文景观的介绍、历史故事的讲述都能看出其创作意图与努力。2.

教化功能

《红楼复梦》中讲述大运河故事时不忘教化。第八十二回“财色两空还孽报 火光一片断情根”中姚言和秀春偷情害死其夫后逃到扬州,“谁知到了瓜州,正值运粮船挤,江船不能进去。只得另雇小拨船,重谢严秃子同几个水手。”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它为运送漕粮等物资发挥着重要作用,渔利猎色之徒也混在运河上拥挤的船上,“夫妻三个坐了小船来到扬州,人生地不熟”,住下不久,夫妻三个便命丧回禄之灾。运河既为偷情私奔者提供交通之便,又将他们送上一条不归路,作者借此宣扬的是“善恶有报”的思想。

二、《红楼圆梦》运河叙事的功名之念与烟霞之思

《红楼圆梦》,长白临鹤山人撰,据李晨考证,作者是俞宝华(1760-1816),浙江海宁人,嘉庆庚午副贡,就职州判。嘉庆十九年(1814)有红蔷阁写刻本刊行。该书共三十一回,第一回前有楔子,此前序云:“令黛玉复生,宝玉还家,成为夫妇,使天下有情人卒成眷属,不亦快哉!且前传之所不平者,无不大快人心。”(六如裔孙序)在此续书动机下运河成了黛玉复生、宝玉还家以及建功立业叙事的空间依托。

(一)黛玉复活协助贾政赈灾、宝玉还家的运河依靠

芳官过了露筋庙要进六闸子仙女庙那里去寻哥子,巧遇尸解成仙的妙玉,妙玉告诉芳官:上帝已命林黛玉还魂,与宝二爷完聚,还要大做事业。在芳官和五儿等人的协助下黛玉还魂,王元进京到荣府中送信。贾政得知黛玉还魂即派李贵夫妇同紫鹃、王元南行去接黛玉回府。盘桓之际,贾政扬州赈灾为难时,黛玉捐米十万担之多。贾政将此事告诉甄公,甄公认为此举“上可宽圣主之愁,下可救百姓之命”,奏报嘉奖,黛玉被朝廷赐为“淑惠郡主”,赏与北郡王太妃为女,且奏闻赐婚。

黛玉还魂及立功地点在扬州,这与原梦黛玉归葬苏州稍有出入,私以为作者当是看中了扬州超乎寻常的运河第一城的地位。露筋祠在扬州高邮,宝应是扬州下属的一个县,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宝应湖,这是运河沿线所经之地。

再看宝玉还家。“却说甄宝玉同包勇到了南京,住了两日,仍即赶回。路过栖霞,忽听得有人在林子里念诗”,此处引出宝玉,让他回家,理由由宝玉说出:“弟此行原为家父堤工而来。”地方在南京栖霞山。南京是离运河较近的重要城市,宝玉还家沿着运河北上。

《红楼圆梦》中宝黛初出场时的叙事地点安排在南京、扬州一带是合理的,扬州、南京离的近,扬州是“运河四都”之一,运河为宝黛归来提供方便。黛玉赈灾立了大功,宝玉归来除了帮助贾政完成堤工外继续立功,此乃圆梦所需。

(二)整理运河北段关税弊政

第九回中,盐枭屯据沧州,蓄心已久,关部书役串通海盗,私开洋禁,偷放米石及火药出洋,此事关系甚大,圣上便差亲信大臣往彼查察。宝玉受命处理此事,准备就绪后,带着从人,“于二十早晨陛辞出京,望天津进发。”在史侯衙中住了一夜,次早继续前行,“走了一日,已到静海。”“次日巳牌已到沧州,知印官拜年尚在天津,竟投署沧州分州薛蝌署中来。”静海属于天津,天津、沧州离北京不远,均是运河北段沿线城市。宝玉此次钦差赴任途中是顺着运河走的。

顺便看一下甄宝玉、贾琏等人的为官情况。

适江南甄制台之子甄宝玉,以去年议叙调取来京升用。路上雨雪,且又同了李绮来的,一发难走,直至上元才到。开印引见,却值长芦缺出,遂以四品京衔管理关部盐政;又推贾政之功,将贾琏放天津道;薛蝌升了天津府;柳湘莲补风化店参将,以酬其功。(《红楼圆梦》第十一回)

甄宝玉赴任写出南方人赴京升用的不易,这在明清诗人别集中更为常见。贾琏、薛蝌、柳湘莲都因沾光贾政而受封,在此想写圣上的奖罚分明,却又给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感。长芦、天津、风化店都是运河北段沿线地方。这和《红楼复梦》不一样,《红楼复梦》中人物多外地为官,而《红楼圆梦》中外地与京畿并重。这里的长芦、天津、风化店都在京津一带,为官之地形象地写出贾家子侄亲戚对皇权的拱卫,这与作者虽沉迹下僚却一心“向光”的士子心态有关。

(三)赴任浙抚沿运河观光

协助贾政堤务、查勘运河北段天津一带漕运弊政外,宝玉还奉旨处理浙东洋务、浙西漕务,“单说宝玉一路驰驿,到了镇江。宝玉见过官后,就打轿到常镇道署中。”“那日,过了苏关,……那船行不多时,已到虎丘。见有三四号浙抚旗号的船,……到了胥门码头,因已得无锡知会。……过了平望,到了浙江境上。……一抵杉青闸,不特官员不少,连那站围的兵已来了许多。宝玉总令攒行,到双桥才折过长安镇来。”这是赴任途中情况,到任后,宝玉雷厉风行,“却说宝玉一到任,就命中军将宁波大袋全行封禁;并查明长安梁、沈几家米行,一例认真严办。洋盗渐少,米价亦松了;又将关上书役诈钱的,分别责革,以儆后来”。

宝玉赴任时,黛玉、湘云、探春一行随任,“按站行至清江浦,早预备沙飞船只伺候。因下船已晚,不及开船,就在天妃闸旁歇下。”“过了几日,已到浙江嘉兴。因绛玉尚在平湖拜一同年,就停在杉青闸等他。”也有柳湘莲协助,“湘莲拜客回来,宝玉便邀同绛玉游湖。先放船南山,方才行至半路,见傍水一庵,红梅甚绽,因拢船上去,却是白云庵。”这里能看出作者对其续书中叙事空间的熟悉,这与其科举仕途奔竞中的运河游踪是分不开的。宝玉及随行人员赴任途中在运河江浙段沿岸多登临,尽享山水烟霞之乐。

《红楼圆梦》中为官之地多依附运河,京畿为官时多走亲访友,江南赴任则一路游山玩水。前者是官场应酬常态的文本再现,可见裙带关系;后者源于江浙一带大运河沿线风景优美,此强烈的烟霞之趣、林泉之乐中显见失意文人“老向人间除妄想,但思混迹向渔樵”(宋·苏泂《混迹》)的心理。

三、《红楼梦补》的“码头意识”与运河船上那些事

《红楼梦补》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归锄子撰,据该书第一回知其曾塞北戎幕。为了“一雪前书中之愤恨”(《叙略》),在四十八回的《红楼梦补》中作者把黛玉作为中心人物,写她进京成亲、主持家政。《红楼梦补》中亦多运河叙事,与之前红楼续书中的运河抒写相较颇有值得关注之处。

(一)运河码头

运河记忆中的码头是运河想象的基础,是运河抒写的重要部分。《红楼梦补》中多关注运河沿线的码头,有着显著的“码头意识”。

王家营是运河边上重要的码头,由北南下者在此改走水路。接着原著中贾宝玉、薛宝钗结婚,林黛玉告别众人,离开荣府。《红楼梦补》中王熙凤派了一房家人媳妇,还同着两个老妈子路上伺候,雇了四辆大车,“到王家营后换船,已打发前站先去预备停当的了。”

清江浦是大运河沿线最为重要的码头,王熙凤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于是主动请缨,去扬州做林黛玉工作,“连日夜宿晓行,到了清江浦换船水路行程。”“再讲凤姐带了紫鹃从清江浦上船,一路无话。到了扬州”,《红楼梦补》中多次提到清江浦,这是因为它在运河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它让淮安成为“运河四都”之一。

瓜洲渡位于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对于长江而言它是渡口,对于运河而言它是码头。贾宝玉在甄府度年,客居冷清,想去扬州看风景,心里惦记的是住在那里的林妹妹。“甄母叫多派童仆几人伺候宝玉前去。恐坐船走水路耽险,命备鞍马至镇江岸口,对渡瓜州行走。”以防江上“水路耽险”,甄母安排的路线是从南京陆路到镇江,再从镇江对渡瓜州,少走一段江上水路。瓜洲渡已是著名的文学景观,不仅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唐·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京口瓜州一水间”(宋·王安石《泊船瓜州》),“楼船夜雪瓜洲渡”(宋·陆游《书愤五首·其一》)等诗句写此千年古渡,而且也被归锄子写进《红楼梦补》中。该小说的“码头意识”不只体现在运河沿线的码头关注上,还蕴含在黛玉的经商规划中。

(二)经商中的“码头意识”

《红楼梦补》中黛玉发财为的是荣府振兴,详细周密的生财规划突显其过人的治家才能,也进一步促进荣府的兴盛。

咱们既得了这宗,白放在家也不能滋生,不如到南京、苏、扬地方,或人参局、珠宝铺、绸缎行,或典当开设几座,也不为多。开在南京、苏、扬,从京里起到南边,沿途热闹码头,一处开设一座。咱们来往的人也便易,凡起标运货,路上更有照应。(《红楼梦补》第二十八回)

这里涉及到运河沿岸城市苏州、扬州以及离运河较近的城市南京,显见顺承原著之意,恐怕也与作者是南方人有关。这一创业蓝图中彰显着作者过人的商业眼光,透出其显著的运河情结。这是他在大运河上南来北往时曾经的梦想,此乃潦倒书生的白日梦,此梦在黛玉经商实践中得到实现。

就定了贾芸等五个人,各领银二十万两,近在京城内外开设典当、金珠、人参局五座。贾琮、贾 也各领银二十万,到南京开当铺、绸缎局。贾珩、贾珖各领银二十万,到苏州开银楼、绸庄。贾琛领银二十万,到扬州运贩福建、安徽等省发商茶叶。贾琼、贾璘各领银二十万,到天津会置运洋货。贾蓁、贾萍、贾藻、贾蘅各领银十五万,贾芬、贾芳、贾蓝、贾菌、贾芝各领银十万,在于山东泰安、沂州、江南王家营子、清江浦等处码头,或当铺,或六陈,或杂货,因地制宜,懋迁营运。(《红楼梦补》第二十八回)

黛玉“生意经”中涉及诸多地方,可见生意规模和格局之大,其中天津、泰安、苏州、扬州等地均是运河沿线城市。另外,从京城去福建、安徽等地经商也需走运河。这种依托运河的经商抒写为黛玉能力的展示、抱负的实现提供平台,在此空间意识显著的沿运河的商业策划中显见作者的“码头意识”。

(三)运河船上那些事

《红楼梦补》与《红楼复梦》中的启航抒写颇为相似,雇船中都说出船之种类,不同的是《红楼梦补》中还有物资装船的描写,在此,我们主要看《红楼梦补》中补写的运河船上那些事。

1.

过闸

黛玉奉旨北上进京完婚,在运河上“行了数日,已到清江浦起岸地方。因系奉旨完婚进京船只,不怕各闸留难,是以径走水路图其安逸。王府差官急于覆命,便要舍舟登陆,赶紧进京。”“一路闸口,先有溜子下去,随到随放,不敢留难。”这里的“不怕各闸留难”与“不敢留难”是因为这是奉旨完婚的进京船只,“不怕”是从黛玉及随行者角度而言的,“不敢”是从船闸管理者角度说的。由此可以想见普通民船是怕的,船闸管理者对一般船只是会留难的,这写出过闸留难的普遍。

2.

船上祝寿

“如今在船上闲暇无事,便派起公分来与黛玉补祝。紫鹃告诉了黛玉,由着他们各船上知会了,该用海菜、果品、酒面等物,伙食船上原来无物不备,因醵金庆寿,要尽各人的悃忱。唤买办头带了几个人坐着小划船飞风上岸,置备酒席上一切应用的东西,并请佛马、香蜡等件。”“这里送酒,各船上都有席面,大家高兴,猜枚行令,点起灯烛,照耀辉煌。标杆上扯起红灯,只见岸上来了两个人,提了一盏小小灯笼,投进一个四页的大红手本,上写某路某营守汛兵丁某某等叩贺鸿禧。当下赏了他们喜钱,汛兵谢赏”。船上祝寿写得很具体,这把进京完婚途中写得忒风光,补前书未了情缘,使黛玉扬眉吐气。

3.

水路遭劫

“还要爷们各船上留心一点才好。”虽有汛兵提醒,众人却掉以轻心,以为“二十多号船堂堂标着旗号,虽然地方僻野,还怕什么?”故而“都喝得酩酊大醉,各自睡了。”[40]匪人张华“勾通了山东一伙巨盗,尾随林府送亲的船走了几天,不敢动手。这一天见泊船的地方荒野,虽离前面营汛不远,料这四五个汛兵济得恁事,打听船上的人都因庆寿开筵喝得大醉”。便半路抢劫,船上人竭力自救,岸上巡逻的汛兵“拿着挠钩立在船边和声呐喊,也有在远处施放鸟枪吓贼的。”喝酒误事,乐极生悲,这样写有波澜,增加看点,告诉读者运河之旅上的劫道风险,亦具观世之用。

4.

扶柩南下

在北上船上黛玉问庆龄、遐龄家住苏州哪里,庆龄说在虎阜,黛玉说:“那一年从京里回到南边送老爷的灵柩,到苏州厝在虎阜山背后,还记得耽搁了两天才走的。”这是送亲途中回忆到的盘柩,沿运河扶柩南下,这是明清小说中常见的镜头,此乃运河抒写的“返乡模式”,不如归去中流露的是浓厚的乡土情结。当年赴京,怀揣理想,意气风发。多年之后,客死异地,扶柩还乡,远望运河上的运柩船只,不禁让人心生悲凉,气沮神丧,大运河潺潺的流水诉说着多少世间悲凉的故事。

四、红楼续书中的运河承载与思考

(一)红楼续书中运河抒写的承载

一千个作者就有一千个大运河,因季节、天气、河段、心情、创作目的的不同,在各自笔下写出不一样的大运河,红楼续书中的运河抒写便有了各自的承载与贡献。

《红楼复梦》中人物行动的基本路线是沿着运河北上南下,顺着长江东进,沿海去广州,再从广州返回。旅行中多走水路,多写船上生活,介绍沿途情况,游览人文景观,讲述相关故事,这与作者多年仕宦生涯中的天涯奔走是分不开的。《红楼复梦》中常写运河南段及沿岸城市,透出的是作者故土情怀、江南情结,含蕴着浓厚的莼鲈之思。

为了圆梦,临鹤山人让宝黛二人“一奠民居,一济民食,俱建不世大功”,奉旨成婚后宝玉继续立功,先是受命整顿京津一带运河钞关弊政,后是钦差外放浙抚处理浙东洋务与浙西漕务。途经镇江、苏州、杭州,经金山、过胥门、游西湖,大运河南段江浙境里的人文景观写及甚多,黛玉等人随行助力,并借公干之机组团作运河景点深度游,这是为了达成圆梦之理想。

《红楼梦补》在继承《红楼梦》及之前红楼续书的运河抒写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特点:一是多写运河沿线的码头。二是黛玉经商规划与实施中的运河依托。三是借助黛玉进京完婚讲述沿着运河北上途中更多的不一样的故事,如过闸、庆寿、遭劫、扶柩等。

以上三部红楼续书中的运河抒写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亦各有偏颇,运河画卷在各自笔下从不同向度展开。“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应该既有真实感,也有个性表现。”续书者即便平常乃至平庸有时也不影响其小说抒写的真实感与作者的个性体现。“小说者,正史之余也。”(粲花主人《今古奇观序》)真实性让小说更有补史之用。续书者的个性体现让其续书拥有不一样的运河抒写,正因为各写一面,故而如能很好地将其整合、拼接就能对运河有一个趋向整体的感知。

小说中运河抒写的主要功能:一是交代人物的行踪;二是展示沿途的风景;三是突出人物的性格;四是揭示小说的主题。以上三部红楼续书成功地写出运河航行中的启航、湾船、换船、过闸、起旱等细节,讲述沿途上观光、饮食、祝寿、看戏、遇友、遇风、遇盗以及钞关弊政等故事,交代了部分沿线的城市、山水与人文景观,这些对运河文化研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文献补充。

清代红楼续书中写运河值得一提的还有顾太清的《红楼梦影》和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新编》,前者侧重运河江浙段,是沿线观光的依托。后者既有运河的散点透视,又有运河淤浅的疏浚,运河工程治理在红楼续书中于此仅见,颇有补史、证史之功。

(二)红楼续书中运河抒写的成就与不足

以上红楼续书中的运河抒写均非无意的呈现,而是精心的刻画,它不仅具有较好的艺术审美价值,也有极佳的历史文献价值和道德引领的教化功能。

红楼续书中的运河抒写本质是叙事空间的擘画、文学地理的选址,也是人物行进路线的设计与活动舞台的搭建。作者将人物的性格在运河航行的言动中体现,将其命运与运河上南来北往的空间位移相关联,把续书者的创作追求和大运河抒写紧密相连。这样,续书中的运河既是人物活跃的舞台,又是情节发展的依托,同时还是环境描写的重要部分。

衡量红楼续书中的运河抒写是否成功的标准要之有三:首先,能否和原梦很好的接榫。其次,和之前续书中运河抒写是否重复,有无独到之处。再次,其运河抒写是否很好地服从于作者的续书意图。从运河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观照续书中的运河抒写,其标准简单的说就是:是否有利于运河印象的再现与运河历史文化的揭示。《红楼梦》中的运河往往暗写,故而影影绰绰,有草蛇灰线之感,这给续书者的运河抒写留下很大的空间。以上续书者笔下的运河较之原梦要清晰得多、全面得多、具体得多。其开辟的运河文化研究的新向度主要有三点:一是侧重河段不同,有的重南,有的重北,有的南北并重;二是北上、南下有所偏重;三是沿途所写的不同。所到之处、所观之景、所历之境、所经之事各有千秋,这样,便不会给读者陈陈相因、千人一面之感。

红楼续书中的运河抒写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季节特征不明显,也就是叙事中时间特征的模糊,鲜见沿岸秋天的萧瑟,冬季的荒凉。其次与诗歌相较,红楼续书中抒露的情感不够全面。几乎看不到人物无奈、悲苦与凄惶,看不到士子科举、仕途的坎坷失落与岁月不居、功业无成的怅望迷茫。这当然与相异文体抒情特征不同有关。我们知道诗歌和小说的篇幅长短不一,写作理路与创作情境有异。诗歌由于篇幅较短,不少是触景生情后的一挥而就,而小说中的运河抒写大多是记忆碎片的重组与浪漫的运河想象。再次是运河记忆中的“唯好”倾向。红楼续书中的运河抒写普遍有报喜不报忧的特点,即便沿途遇到些困难也是暂时的,作者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运河之旅上的挫折。无视可能遇到的黎民疾苦、苍生痛楚,也很少关注过闸、过钞关时官吏的徇私舞弊与横行霸道,见不到纤夫的赤脚辛劳、听不到下层百姓的悲苦哀号。

以上的缺失主要源于续书者的创作诉求,续书者普遍缺少对人生世事深层次的思考、终极性的叩问,认为原梦中之所以“悲凉之雾,遍披华林”是因为作者人生的磨难与不幸,普遍想写翻案性的小说,都想让黛玉还魂、宝玉归来,从而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这自然落入早已形成的俗套。在如此续书思想指导下,运河便成了人物“归来”、建功立业、家族兴盛的途径与舞台。运河与运河船上上演的是一幕幕人生喜剧,他们无心关注南来北往人们生计的艰难、生活的痛苦与生命的悲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续书者对原梦的不理解与错误接受,这是原梦的伟大,也是续书者的平庸。这些偏颇也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英国]托马斯·卡莱尔)红楼续书中运河抒写的这些缺憾对运河重现与全景复原是不利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借助文学作品去回忆运河印象时就不能仅仅依靠小说,还需参互诗歌等其它文学文本,在文史互证的同时不忘文体互证。

结 论

红楼续书中的运河抒写对于运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写出了运河沿线的景点、讲述一些名胜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揭示其文化内涵、彰显士子心态、描摹社会人生。它们成功地再现了运河之旅上的送行、启航、行船、湾船、换船、过闸、起旱等诸多情状,生动描摹了运河船上送亲、遇友、庆寿、看戏、遇风、遭劫、报丧、扶柩等细节。小说家凭借其千钧腕力、万千灵感去描摹历史深处运河上的历历往事,有行进中的流年岁月、游山玩水,也有赶考、送亲、赴任的匆忙身影,亦有被遣、报丧、扶柩的不幸与凄凉。研究运河文化以小说为依据,可补历史书中河渠志的不足。透过锦绣文章,穿越岁月的时空,追忆弯弯曲曲绵延千里的运河上行色匆匆者上演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洞见人世百相、世道人心,这些以运河为依托的抒写,有助于运河寻踪,有利于运河文化的寻绎与重塑。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 [清]陈少海撰,张乃、范惠点校《红楼复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519、519、527、527、527、527、528—529、479、895、895页。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44] [清]临鹤山人著,杨存田点校《红楼圆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4、14、58、60、60、66、135、136、139、139、145、148、16页。

[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 [清]归锄子撰,宋祥瑞点校《红楼梦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57、203、215-216、203、314、320、263、269、264、265、265、265、265-266、266、267、265页。

[45]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24页。

[46] 郭豫适导读《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猜你喜欢

红楼黛玉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一代倾城逐浪花
红楼大观园(童话版)
红楼版非诚勿扰大型现场(一)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品潇湘妃子
四大名著趣解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乍然
偷来梨蕊三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