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劳动节的文学打开方式
2021-11-11辛华
■辛华
中国的“劳动节”已有几千年历史
劳动节的雏形是《帝王世纪》记载的传说:在每年“天雨粟”的农历二月二日,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伏羲、神农都会亲自下田“耕而种之”,全体部落成员也随之耕播劳作。
《史记》则记录了周武王将二月二日定名为“春龙节”,在举行庆典后效仿伏羲、神农,亲率文武百官到田地躬耕的事迹。
“春龙”与劳动有关联吗?有。因为当二月春风刮起,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会在东方天际升起,这星象被俗称为“春龙抬头”。而“龙一抬头天必雨”,天雨可解决农田没有灌溉工程造成的种种困难。故《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中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表达出古人已经认识到,必须天、地、人协作方能丰收。同时,二月二日还是土地公公的寿辰。可见,农历二月二日这一农耕社会里天地人合作的关键日子,的确应该盛典欢庆。
史载,从唐代开始,农历二月二日被定名为“耕事节”或“劳农节”。当日皇帝要亲率百官到田间劳作,农民则被要求携带扎着红绸布的农具下地耕播。
明代永乐年间,为方便皇帝亲耕,京城里特地修建了先农坛,圈出一亩三分田供皇帝专用。清代雍正皇帝还在圆明园西南隅专设“一亩园”,以便自己无暇分身时可以就近亲耕。清代一幅《皇帝耕田图》在绘制皇帝亲耕场景的空白处题写道:“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清政府还明文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这里顺便说一句:在17世纪、18世纪席卷欧洲大陆一百多年的“中国热”中,法国皇帝路易十五听从有“欧洲孔子”之称的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的建议,于1756年在巴黎城郊效仿中国皇帝下田劳作,实施“亲耕”。
中国农历二月二日帝王臣民于天雨欲降时节到田间共同劳作,表达的不仅是崇尚和提倡劳动,还体现出了天、地、人合一协作的内涵;官府给予劳动者福利,实含鼓励广大劳动者继续努力、做出更大贡献之意。
劳动节的文学打开方式
自古以来,劳动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劳动一直根植在社会生活中,酝酿着文学创作。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有这样一种劳动,为古人带来了改善伙食的机会,它就是打猎。可是,你知道古人在文学作品中是怎么说的吗?
很简短!“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如是记载。
有没有被古人的惜字如金震惊到?这首古老的歌谣讲的到底是啥呢?其实,这描写的是古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从制作工具到狩猎完成,只有短短八个字。
那么,古人有没有固定的劳动时间呢?
当然是有的!
《击壤歌》记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那么,一年到头,都有哪些季节需要劳作呢?按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说法,是不是只需要春季劳作呢?
你以为只要在三、四、五、六月劳动,八、九、十月收获,冬三月就可以歇着了?不,你想得真是太简单了。
可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事实是,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月都在劳动。不信?你看!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还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些都是《诗经·国风·豳风·七月》里记载的。由此可见,古人在每个月份都很繁忙啊!
●最喜小儿亡赖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古代孩子们是这样玩耍的吗?“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个娃竟然会玩蟋蟀到夜深人静!
不过,在诗里,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参与劳作,却又不乏童趣。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另外,还有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中描写的温馨农耕画面:“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孩子劳动积极性挺高的啊!
●经典劳作篇章
关于劳动,你是不是最熟悉的还是这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还有这一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是中学课本里白居易的经典篇章,写出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和人民劳动的辛苦。
当然,还有充满田园诗意的作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这样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诗人躬耕劳动的田园乐趣。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渭川田家》中描绘了这样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白描之中,那份劳作中的平静悠闲油然而生。
(选自《北京晚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