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现状及对策

2021-11-11陈璐李鹏程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交大学生

陈璐,李鹏程

(1.合肥京东方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2.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 合肥 230061)

截至2019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3.72亿部,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1220亿GB。手机使用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与此同时,“00后”正逐步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成长,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接受新事物。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同时,“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如何看待“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摆脱手机依赖,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 “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现状

1.1 学业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出生、成长的“0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授课以及教材学习,而是善于在海量网络信息中搜索符合自己需求的知识。很多“00后”大学生选择不去图书馆,而是通过手机百度、作业帮等方式获取信息和资料。在课堂上不是认真听课,而是时不时地拿出手机翻看;不是认真记笔记,而是通过手机对老师的PPT进行拍照。完成课程作业的时候,选择直接用手机搜索答案,而不是独立自主地去思考。

1.2 生活方面

“00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鲜明地体现出了“移动互联网一代”的特征,习惯于“网络化生存”。越来越多的“00后”大学生选择“一部手机走天下”,即通过手机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问题。例如,很多大学生出门不带现金,而是直接通过手机上的支付宝、微信钱包、银联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渠道扫码支付。再如,倾向于选择“携程”“同程”等APP解决旅行的住宿、景点购票等问题,选择“大众点评”“口碑”等APP进行点餐,选择手机“京东”“淘宝”等购物平台选购物品。同时,智能手机的娱乐功能也在不断强化,各种手机游戏、视频、小说、音乐APP令人目不暇接,日渐成为“00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人际方面

“0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较为开放、自由,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更渴望通过手机移动网络融入拥有共同话语体系的兴趣圈层,以追寻丰富性的精神支撑,完成自我本真的实现和不同角色的扮演。手机上的微信、微博、豆瓣等社交软件以其丰富的功能、良好的用户体验,成为“00后”大学生社交的主要途径。有较多的“00后”大学生不时刷新手机社交软件,以求能更多了解朋友的动态,并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与朋友互动。还有一部分“00后”大学生通过手机社交软件与远隔千里、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成为好友。而在现实的同学聚会、集体活动中,很多“00后”大学生会将精力集中在用手机拍照并发到社交软件上,而非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

2 手机依赖症对“00后”大学生的危害

2.1 对学习学业产生的危害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因为手机依赖而抑制不住去频繁刷新各种APP,无疑难以集中注意力,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课堂教学秩序遭到破坏,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如果获取知识过度依赖手机上网、手机词典等渠道,跳过了必要的思考、领悟、建构等学习环节,长此以往,将丧失主动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随之受到影响。同时,“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会打乱其正常的学习、作息时间,难以集中精力,产生学业拖延的现象。而学业拖延会使“00后”大学生面临新的压力,产生焦虑与不安,转而试图从手机中寻求情感慰藉、进行压力宣泄,从而加一步加重手机依赖,形成了恶性循环。

2.2 对身心健康产生的危害

长期依赖手机,会造成“00后”大学生减少健康运动的频率和强度,产生焦虑、紧张、压抑、迷茫、疏离感和孤独感等负面情绪,一旦停止使用手机就会感到心神不安、情绪低落或情绪暴躁,同时可能出现睡眠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内分泌紊乱等躯体化问题。长期使用手机,还容易引起头痛、头晕、颈椎病、视力下降、手脚发麻等症状,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同时,一些“00后”大学生在过马路、上楼梯等场合也忙于看手机,对自身的生命安全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2.3 对社会交往产生的危害

根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系统中的工具理性会向生活世界渗透,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作为工具理性在现实世界中扩张的体现,手机依赖会使“00后”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弱化,甚至可能产生社交恐惧症,更多的是选择通过QQ、微信等与亲人、朋友、同学联系,而忽视了现实的交流沟通,导致彼此之间疏远,感情越来越淡薄,很多人成为单纯在朋友圈点赞、评论的对象。可以说,手机使用在增加了社会交往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实中的人际互动。

3 “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诱因

3.1 社会因素

“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进入信息化时代,手机、互联网发展迅猛,各种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很多刚入学的“00后”大学生家庭完全有条件为其购买一部智能手机。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手机中的虚拟世界丰富多彩,功能非常强大,网络资源完善充实,各种不断开发上线的手机APP可以满足其学习、社交、娱乐等大部分需求,且体积较电脑更为灵巧,携带便捷。另一方面,各大运营商将高校视为潜力无穷的巨大市场,各种价格低廉的手机流量套餐不断推出,大大降低了手机的使用成本,这些都大大增加了“00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3.2 学校因素

“00后”大学生大多在高中时期承担了沉重的升学压力,一旦通过竞争激烈的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较为宽松的大学氛围,很多大学生如挣脱牢笼之鸟,彻底放松下来。而部分高校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学风建设有待改进,一些高校教师过于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陈旧枯燥的教学内容、疲乏空洞的教学风格也难以吸引“00后”大学生的兴趣,使得很多学生不自觉地被手机上多元丰富、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信息所吸引。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枯燥,生活或学习中的心理困扰不知如何排解,缺少积极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等,都可能加深“00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3.3 家庭因素

家庭治疗的观点认为,子女的问题行为是其家庭中问题的表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00后”大学生父母忙于工作或对子女的关心不够,未能采取科学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可能会导致子女沉迷于手机。另外,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每天花费很多时间使用手机,那么子女沉迷网络的概率就会增加。同时,部分“00后”大学生父母更多地关注子女的物质生活,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就应该完全独立思考,对于其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都缺乏必要关心,这些都会造成孩子对手机依赖的不断加重。

3.4 个体因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个体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安全需求方面,手机社交具有一定的隐秘性,“00后”大学生在使用手机进行社交时不会像在现实中要面对种种约束,有利于满足社交安全感。在社交需求方面,手机上的各种社交软件为“00后”大学生开展社交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他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渠道将所思所想、生活感悟向公众展示,他人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私信等方式与其开展互动,从而扩大社交圈,发现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在尊重需求方面,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00后”大学生可以和他人一样,以相对平等的身份发表意见、参与各种活动。在自我实现方面,手机网络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一些“00后”大学生通过在微博上发表言论、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在视频软件上发布视频等,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就感和影响力。

4 “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应对策略

4.1 社会加强监管

社会各界要对“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宣传教育。首先要从源头上强化对手机网络的监管,用社会主流价值引领网络发展,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严控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其次,可以采取校园公益讲座、网络视频、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宣传方式,让“00后”大学生认识到手机依赖所带来的危害,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最后,教育部门可以借鉴韩国推出的《互联网中毒预防及缓解推进计划》,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建立大学生手机依赖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及时介入、有效干预,共同解决“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

4.2 学校重视引导

第一,完善干预体系。高校要重视“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把握大学生心理不成熟、情绪波动性大的特点,将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干预融入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等各个环节。要促进高校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的全员参与,努力构建“0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干预网络体系。

第二,转变教育理念。高校要尊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主体,对本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发展特点、深层需求等认真进行摸底和研究,结合当下的新形势新问题,鼓励广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提升“00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避免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同时,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引入情景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进而提高“00后”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第三,加强监督管理。高校应加强课堂教学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针对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相关规定,对课堂使用手机的行为加以明确限定,划出行为底线。对相关规定要严格执行,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使规定流于形式,严防破窗效应。同时对教师课堂使用手机也应有明确规定,以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4.3 家庭优化氛围

要对“00后”大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手机过度依赖对其子女的危害。一方面,家长要转变观念,在鼓励子女独立生活的同时,加强与其沟通交流,关爱其心理成长,成为其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理性看待失败和挫折,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另一方面,家长也要鼓励、引导“00后”大学生关注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在精彩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此外,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审视自己,在子女面前不能过度使用手机,要多跟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减少子女内心的迷茫与孤独感。

4.4 自身调适心态

“00后”大学生要正确看待手机的作用,在充分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合理安排使用手机的时间、地点,要适度、节制,避免将生活重心放在手机上。当心理需求和现实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对负面情绪合理调节与宣泄,不能因此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之中。要积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将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阅读、旅行、健身锻炼、听音乐等。要经常参加一些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如联谊会、读书沙龙等,进行深入情感交流,摆脱独处的孤独感。要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效能感。对于一些手机依赖程度过重的“00后”大学生,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猜你喜欢

社交大学生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