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双师”素质培训基地,打造新型“双师”素质队伍
2021-11-10赵世霞
赵世霞
摘要:与企业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专任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践,开展科研和横向技术服务;从行业企业选聘优秀企业家、工匠(大师)、技术人员担任专业群产业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实现校企融合、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关键词:“双师”素质;培训;校企共建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山东省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着力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师资队伍实现共建共享。学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增强实践经验,企业员工承担教学任務,提高理论基础,教学即工作,工作即教学,二者达到有效统一,双师素质不断提高。从行业企业选聘优秀企业家、工匠(大师)担任产业教授,引入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成为实训教学的主讲教师,使实训更加实用,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为此,学院研究制定了《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细则及标准》《专业教师双证书上岗实施办法》,建立实施《教师联系企业制度》,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参与企业技改项目和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落实教师联系企业的责任,建构具有淄职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建立教师与工程师双向互派机制。制定《校企互派人员挂职交流办法》,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能专家的深度合作与互动,构建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院任教的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校企共建、专兼教师优势互补,校内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人文素养教师协作一体,一人多课,多课一人,实施任务式模块化教学,建成一支专业群校企双带头人引领、项目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强的跨界复合型双师教学团队。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实现校企融合、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企业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专任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践,开展科研和横向技术服务。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使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实践动手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从行业企业选聘优秀企业家、工匠(大师)担任专业群产业教授、客座教授;聘请具有丰富生产、设计、研发及管理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充实兼职教师库,强化教学理论、教学能力培养,打造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团队。采用“全员轮训”、“进企入厂”等多种形式,依托相关企业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充分发挥高水平高职学校办学优势与高水平专业群综合实力,切实履行高职教育社会职责,与企业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以学院政策为指引,化学工程系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一诺威聚氨酯有限公司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
1.选聘5名优秀企业家、工匠(大师)担任专业群产业教授、客座教授;聘请40 名具有丰富生产、设计、研发及管理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充实兼职教师库,强化教学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建立健全 “双导师”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了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导师管理机制,选拔了21名师傅作为学徒的企业导师。通过出台各类管理办法,明确了“双导师”的职责和待遇,建立了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建成了一支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导师”队伍。专业课兼职教师参照副高级职称人员平均薪资水平支付报酬。
2.安排教师到培训基地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参与企业技改项目和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双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二对一”分类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教学科研和实践操作能力。截至20120年底,万华“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已承担化学工程系教师培训两次,27名专业教师参加了培训。通过学院的制度保障和激励引导,依托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专业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先进技术跟踪、企业生产实践等方面得到大幅提高。为了更好地服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教学,25名专业教师考取化工总控工、有机合成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证书;2名专业教师考取国家职业资格督导员证书;1名教师获得山东省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
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培养教师具有工程实践水平,使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校企共建、专兼教师优势互补,建成一支专业群校企双带头人引领、项目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双师教学团队,为专业群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构建起可借鉴、可复制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数量充足、专兼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