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迪士尼动画电影创作
2021-11-10王斌
王斌
摘要:《寻龙传说》作为迪士尼近年来的首部原创动画作品,以极富地域风情的东南亚地区为故事背景,通过塑造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采用经典剧作叙事结构,试图与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探讨有关信任与背叛,宽恕与勇气等较为严肃的话题。内容方面,影片延续了迪士尼动画中的成长主题;在文化方面,该片将几种典型性的文化进行了杂糅与融合。影片极具异域风情的故事创作受到诸多国内外观众的喜爱。本文将以《寻龙传说》为例,探析迪士尼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创作特质及创作轨迹。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电影;《寻龙传说》
“跨文化传播”一方面可看作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或传播互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象征符号进行编码与译码,从而达到信息互换的目的。[1]迪士尼的诸多动画电影作品均非本土原创,更多是改编自童话故事,而故事的选题也大多源自世界各地。从早期的《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1989)、《阿拉丁》(Aladdin,1992)、《花木兰》(Mulan,1998)到新世纪以来的《冰雪奇缘》《海洋奇缘》《寻梦环游记》等影片,都可以看出迪士尼动画作品在不断扩张创作边界。作为近年来的原创动画影片,《寻龙传说》(Raya and The Last Dragon,2021)再次将创作视野投向东方。
影片讲述了五百多前的奇幻大陆“龙佑之邦”中,人类与龙族曾和谐共存。当邪恶力量出现并逐渐开始蔓延时,龙族选择牺牲自己保护人类。但得救后的人类世界却为了一己私欲,从此划定边界各自为营。当邪恶力量再次出现时,女主人公拉雅(Raya)遵循使命决心找到消失的最后一条龙——“希苏”(Sisu)。在这段探险之旅中,她逐渐意识到,修复四分五裂的土地,团结分裂的各族人民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对叙事模式的创新,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体早已从“低龄化”转向“全龄化”的发展趋势。新世纪以来,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创作题材不仅更加多元,同时还兼具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地接受度。反观这些不断涌现的影片佳作可以看出,技术美学提升后所强化的视听美学不再是吸引观众的关键点。如何通过跨文化、跨地域进行创作且让影片具有普世价值,如何创作出更佳符合各年龄层观众易于接受的动画作品,才是动画电影创作中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一、动画电影《寻龙传说》中的借鉴与融合
较之同类型影片,《寻龙传说》在文化语境、人物设定和叙事模式上都有所突破。影片中将几种典型性的东南亚文化和神话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良好的口碑。从内容上看,影片一方面遵循了传统迪士尼公主成长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不同文化的书写与描摹。
(一)对神话元素的取用
《寻龙传说》中,主创团队根据特定的文化背景,以生活在东南亚湄公河底的守护神“娜迦”为原型,塑造了极富喜剧感的神龙“希苏”。娜迦被泰国视为水神,具有掌控河流和降水的能力,同时也会为崇拜者带来丰收。有关娜迦的传说早期在泰国湄公河沿岸流传,随后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2]影片中的神龙希苏保留了神话故事中娜迦对于雨水的掌控力,并在此基础上又赋予了角色单纯善良、诙谐幽默的性格特征。
东西方文化体系中都有对龙的形象塑造与刻画,但在本质和内容方面却有所不同。在西方诸多作品中,龙更多是邪恶力量的代表。例如《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中看守金库的巨龙史矛革,它可以凭一己之力摧毁半个村庄,为人类带来灾难。在动画作品中,创作者侧重的是角色形象的塑造与性格特征的描写。如动画电影《驯龙高手》中就削弱了龙的凶猛形象,让“无牙仔”成为与人类并肩作战的伙伴。在亚洲,有关龙的传说和崇拜盛行于各个时期。如中国最具代表的龙王三太子敖丙,从1979年的《哪吒闹海》到四十年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对于同一形象的不同刻画与表达,创作者赋予了敖丙不同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这也代表着当下创作者对于不同时期文化的解构与重塑。
(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创作选题较为广泛,从90年代《风中奇缘》中的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到《花木兰》中替父从军的木兰,再到《勇敢传说》中拒绝传统的梅莉达,《海洋奇缘》中敢于冒险的莫阿娜。迪士尼一直试图通过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不同的公主形象。在这类影片中不难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塑造人物形象至关重要,如《海洋奇缘》的创作便借鉴了波利尼西亚文化。他们以海洋为生且信奉神灵,这种文化语境为影片主角莫阿娜后续的航海之旅做好了铺垫。
在《寻龙传说》中的人物场景、故事情节等方面的诸多细节设置,都表明了创作者对于东方文化书写的态度。如在影片开头拉雅与父亲切磋技艺后,拉雅称其父为“班加酋长”,但父亲纠正她说:“你应为叫我‘父亲’或‘爸’”。除此之外,片中的建筑群和服饰也极具地方特色。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榴莲、火龙果、越南年糕等代表性的地方食物。也能够在打斗场景时看到片中每个角色所佩戴的兵器,而最具标志性泰拳的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影片的风格和戏剧张力。
二、动画电影《寻龙传说》中的叙事表达
(一)老少咸宜的成长主题
“成长”与“冒险”是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常见主题。在《勇敢传说》《魔发奇缘》《海洋奇缘》《冰雪奇缘》等影片中,主人公往往是在“激励事件”后开始探寻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伴随着情节的发展,经历一系列的冒险故事,结识友人,渡过危机,继而实现自我成长与救赎的主题。
作为迪士尼近年来的原创剧本之一,《寻龙传说》带给观众的是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契合。故事依旧是在讲述一个公主的成长经历,但与之前迪士尼公主系列动画电影不同的是,影片中的主角、反派和助手几乎都是女性角色,這是迪士尼动画电影创作中前所未有的。影片对于主人公成长主题的刻画主要通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部分进行讲述。电影开篇便以拉雅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讲述,在致敬过去的同时为观众揭开了如今各族四分五裂的原因。当五百年后,龙心族族长试图赢回各族信任时,其他族群又因一己私欲让灾难再次降临,同时也让年幼的拉雅公主失去了一直守护的宝石和心爱的父亲。于是迫使这位年轻勇敢的公主踏上寻找与救赎之路。在随后的冒险过程中,影片加入了许多性格迥异的角色,并模糊了人性之间绝对好与坏的界限。在影片后半段决战时刻,拉雅公主意识到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拯救世界时,于是把龙珠交到对手手中,随后化身石像。当所有误解消弭、万物复苏、龙族复原之际,龙佑之邦又一如往常恢复生机,剧中所有角色都获得了心灵的救赎与自由。
(二)采用经典叙事结构
影片保留了迪士尼动画的叙事模式,整部影片除了采用丰富的对白和流畅地动作戏进行讲述外,敘事上同样沿用了商业动画电影中的经典叙事架构,契合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审美。
“三幕式”叙事结构已成为大多数故事艺术的基础[3],这种叙事结构同样符合动画影片的创作。在不同的故事中,当激励事件打破主人公原有的生活平衡时,影片中的主人公内心便会激发起找寻恢复平衡的冒险之旅。在主人公在与不同力量抗衡的过程中,人物往往会在不断挫败中学会成长,最终取得胜利。《寻龙传说》中的第一幕以主人公口述的方式进行,在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图谱后,龙牙族公主对拉雅公主的背信弃义成为事件的转折点,继而引发了反动势力打碎龙珠、释放邪恶力量的情节,而父亲为了拯救拉雅的牺牲,不仅打破了故事中人物生活的平衡,同时也成为推进故事发展的前提。主人公在第二幕的对抗段落中,突破重重障碍,试图克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但当神龙希苏被意外射杀后,拉雅如何复仇、如何驱散邪恶力量等悬念的设置,将故事引入影片的第三幕。最后二十分钟的第三幕中,当众人被邪恶力量围攻之际,主人公拉雅的内心顿悟、自我牺牲后对众人的信任与感化,从而让影片主题的内涵得到升华,故事迎来大团圆结局。
三、动画电影《寻龙传说》中的文化反思
尽管在文化传统上存在差异,但作为第一部由东南亚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电影,迪士尼动画团队为了打造故事的真实性,邀请了越南裔美国作家奎阮(Qui Nguyen)和马来西亚华裔作家阿黛尔·林(Adele Lim)为剧本进行创作。与此同时,影片的两位导演为了收集材料,走访了老挝、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旨在保证影片中特定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剧本的原创性[4]。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影响力在于对不同文化广泛汲取后的重塑。观众可以从中看到创作者们在努力权衡艺术审美和民族文化之间的比重,影片也会通过不同的人物角色、跌宕起伏的情节桥段进行讲述。当影片讲述亚洲或非美国文化时,虽然不能完全还原人物角色或地域文化的精髓,但影片中所讲述的有关亲情、友情和自我成长等普适性价值的主题时,依然可以引起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共鸣。《寻龙传说》的受众群体不仅是儿童,影片中所蕴含的信任与勇敢等严肃话题似乎也契合了当下疫情所带来的社会议题。片中拉雅公主在找寻让父亲复活的方法时发现,只有互相信任、众志成城才能抵御邪恶力量的入侵,才能让世界恢复正常。这似乎也是现实生活中结局苦难的不二法门。
四、结语
这是一部关于我们这个时代主题的影片,创作者用动画这种柔和的方式融入了自我对现实社会诸多问题的思考,并试图从中找到平衡点。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和跨文化背景下书写不同的民族文化,《寻龙传说》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遵循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尹凤先. 跨文化传播教育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2.
[2] 郑佩铃(TAVEETANAVIRIYA SUPITCHA). 中国《白蛇传》在泰国的传播及其本土“那伽”蛇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0,19.
[3] [美]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49.
[4] The Flawed Fantasy World of Raya and the Last Dragon[EB/OL].https://www.theatlantic.com/culture/archive/2021/03/the-fantasy-southeast-asia-of-raya-and-the-last-dra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