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特点及对策
2021-11-10林海舟
林海舟
摘要: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出现新的动态特征,正确认识网络意识形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必然要求。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其具有主体虚擬隐蔽、内容复杂多样、渠道多维立体等特征。面对新时代互联网上各种挑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心,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特点;对策
引言: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必须占领和保卫。
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
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要想顶得住、打得赢,必须摸清特点、把握规律、了解底数,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一) 斗争主体虚拟隐蔽
传统的意识形态斗争更突出地表现为阶级之间公开的意识形态对抗。在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冲突中,国家阵营公开领导意识形态斗争,他们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开展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渗透。其斗争主体为国家政治团体和宣传机构、政治领袖和精英,是现实的、具体的、可感知的,其身份是公开的、透明的、稳定的。与传统的意识形态斗争相比,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显着变化是利用网络来隐藏主体的真实身份。斗争主体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藏真实身份,实现去角色化、非政府(政党)化。他们通过虚拟身份,利用网络媒体,相对隐蔽地传播意识形态,成为一股强烈参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力量。这一发展趋势,壮大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参与力量,模糊了意识形态领域敌我双方界限,使意识形态斗争主体的分辨变得更加困难。
(二) 斗争内容复杂多样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壁垒,大大降低了信息自由跨境流动的门槛。网络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消亡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发展规律。随着网络社会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不断推进,一些西方低俗、消极、佛系的多元文化思想试图抢占社会舆论的话语权,潜移默化地腐化堕蚀人们的现实思想。一些消极的网络亚文化消解社会主流价值,甚至传输反动政治暗语,沦为反宣渗透新通道。信息网络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上述多元化趋势,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内容比传统的斗争更加复杂和多样。
(三) 斗争渠道多维立体
传统意识形态斗争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平台为主,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进行渗透和影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则不同,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发展、智能设备运用,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广泛普及,传统媒体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多维立体传播的传播路径就此打开,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必须在各个网络渠道展开。由于网络传播渠道的对等性,想要做到既保证己方传播路径的畅通无阻,又封锁对方的传播路径,只能在所有网络渠道中同时开展斗争。因此,基于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多维传播、信息复杂的现实状况,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在技术上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必须在所有渠道中进行锐意对抗。
二、“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对策
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面对新时代互联网的各种挑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心,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
(一) 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保持党的领导地位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习主席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宣传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讲清楚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制度原因,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底气。在信息网络时代,党风党政建设是广大网民关注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明确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网民的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方面,基于标准价值取向、基于网络社区或社区群体道德标准价值观、基于国家网络个人自由的中国网民与国家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与之是相会贯通的。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只有满足了群众的心理需求、利益和价值标准,才能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进而形成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为了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充足的自由空间、平等的网络氛围,大多数网民对网络乱象抱有不满和反感,认同党和政府的法律,期望改变行为化为行动,调整规则化为常识,以良好的道德引领网络道德,以有力的手段压制网络邪气,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引导人们诚实守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网民的自我表达、自我教育,增强互联网空间的诚意和吸引力,构建文明、和谐的互联网社会环境。
(三) 在创新发展中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快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信息资源建设,在网上大张旗鼓地唱响主旋律,凝聚网络民众自信心,汇聚网络空间正能量。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深刻认识互联网络带来的根本性、革命性变革,在意识形态传播、互联网络管理、思想工作和理论工作开展中打开思路,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广大群众,真正了解掌握人民需要什么,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基层工作创新,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
结束语:随着互联网广泛运用,互联网环境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更加艰巨复杂,如何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度,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方法,深化突破。
参考文献:
[1]王钢.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面临挑战及对策[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5:46-50.
[2]贾江涛.网络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J].广东经济,2017.
[3]卢文静.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探究[J].南方论刊,20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