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乡村宅基地分布及优化研究进展

2021-11-10张庭瑜王存虎熊宇斐黎雅楠张盼盼常敏申江龙代依伦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宅基地用地农户

张庭瑜 王存虎 熊宇斐 黎雅楠 张盼盼 常敏 申江龙 代依伦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成为研究农村发展及其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归纳与综述方法对农户层面的宅基地利用现状、内部结构、形态、功能、文化景观进行回顾与分析基础上,从农户宅基地演变内外部因素与人均用地标准调控等方面剖析其动力机制。认为在农户层面宅基地利用演变等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选择方面,以村域为基本单元,将农户生计转型及其行为决策融入宅基地演变动力机制及其调控策略分析框架,根据农户分化及其宅基地功能和需求层次,从宅基地功能类型划分和用地标准控制及聚居点类型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其调控策略,并设计多元化的政策措施。

1 引言

我国仍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宅基地是我国农村人口主要的聚居形式,其空间演变与调控一直是各界学者长期关注的研究课题。农户作为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生产、消费单元,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对解析农村人地关系特别是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方面具体独特的优越性与实践性而受到学界的广泛推崇,基于农户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成为当前学者归纳总结农村发展及其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经济外部发展环境以及农户家庭人口规模、就业方式、农业种植活动等内部因素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在对农户宅基地演變特征、动力机制及其调控策略进行综述基础上,以社会经济转型为时代背景,从调查手段、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等方面展望其未来的研究趋势[2]。

2宅基地分布变化及其特征研究

2.1 乡村宅基地分布现状

广义的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居住和生活所使用的土地,包括住房用地及其必要的附属设施用地,其内涵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基本相当;而狭义的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用于所建住房的用地。农村宅基地是以户为单位划定的满足农户生活需要和从事家庭副业生产需要的土地,包括建筑用地和活动场地两大部分[3]。本文认为对农户层面上农村宅基地的范围界定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用于农户居住和生产功能的土地。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宅基地就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居住生活的庭院用地。农户宅基地内部功能识别将宅基地划分为住房用地、圈养用地、院坝用地、堆棚用地、其他用地等5种类型,认为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生计类型农户宅基地内部结构中圈养占地、院坝占地比重较大,非农主导生计类型农户宅基地内部结构中生产性用地比重下降、居住性用地比重上升。农户宅基地内部结构多样性随着非农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少,由“住房+院坝+圈养+堆棚+林盘”的全类型组合逐渐演变为“住房+院坝”的简要组合[4]。

2.2 乡村宅基地形态特征

农村宅基地形态是指农村宅基地的平面形态及组织结构形式,反映农户宅基地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即不同的环境条件有不同的宅基地空间布局形态。农村宅基地形态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三峡传统民居空间布局形态主要有平行江面布局、垂直江岸布局和团状紧凑型布局三种形态,其建筑形态主要有吊脚楼式、南方天井式、及中西合璧式。在水资源约束下,新疆吐鲁番绿洲宅基地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出以聚落公共中心区为核心,村民居住区、生产生活服务区、农田耕作区逐层向外的同心圆模式。我国江南地区农村宅基地空间分布主要有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团式、松散的自然组团式和紧密的生产组团式形态[5]。长期以来,独门独户的住房形式和平房+院落的居住特点在我国农村住宅中占主导地位,随着农户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住宅楼房化趋势日益明显,居住条件总体上得到有效改善,但也存在着炫富型和摆阔型住宅建设[6]。

2.3 演变过程

生产与生活功能兼具是当前农村宅基地功能的主要特点,中国农村宅基地功能经历了由“简单的生活功能-生产与生活功能兼具-生产和生活功能区域分化”的演变过程,在生产、生活功能比方面存在着北方牧业聚落区>长江中下游聚落区>东北聚落区>江南丘陵聚落区>西南聚落区>长城沿线聚落区>黄土高原聚落区>华北聚落区>东南沿海聚落区的显著区域分异,经济越发达区域,农村宅基地的生产功能越弱,其面积越小,利用越集约。随着中国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宅基地在农户日常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主导功能正逐渐由保障性向资产性转移[7]。

3 乡村宅基地优化策略

3.1 乡村宅基地演变动力机制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因发展需求不同导致其宅基地选址主要决策因素存在差异,其中农业主导型农户希望通过宅基地选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农工兼具型农户则期望兼顾非农和务农生产活动需求,非农主导型农户偏向考虑影响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因素。人口大量增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核心家庭地位提升以及保护耕地意识淡薄等是黄淮海平原农区村庄规模大面积扩张的主要原因,农户收入增长为宅基地扩展提供经济基础,农户居住需求增长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是农村宅基地扩展的内生动力,村庄内部条件与外围环境的巨大反差是农村宅基地向外扩展的外部环境动力,而村庄土地规划缺失与管理缺位使农村宅基地扩展失去约束力。

3.2 乡村宅基地优化策略

由于我国各省之间人均耕地面积、城乡发展、地形地貌、农户家庭人口规模以及土地性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省之间以土地性质标准、人均耕地标准和地形地貌标准确定的农户宅基地面积容易出现较大浪费。翁文先认为以家庭人口规模标准和城乡标准更符合各省之间农户宅基地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农村宅基地功能用途以及农户自身生产状况和经济条件,制定一套符合大多数农户生产、生活发展需求的农村宅基地标准,是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的迫切需求。根据农村宅基地功能,将晋城市农村宅基地划分为居住型、半工半农型和农业生产型,认为其人均宅基地用地标准应介于40~50m2之间,户均宅基地用地标准介于130~180m2之间。

4 结论与展望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宅基地低效利用问题是一直困扰乡村地域系统良性演变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对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数量规模、内部结构、形态特征、功能演变等外部特征进行分析基础上,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农村宅基地演变的动力机制,并通过制定户均/人均宅基地用地标准和进行空间重构等途径实现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因此,在宏观层面上,立足农村宅基地财产属性和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强化农村宅基地权能研究,尤其是农村宅基地流转、退出背景下农户用益物权及其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在中观层面上,强化乡村地域系统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产环境、政策环境等外部环境与农户宅基地利用状况、空间区位选择等方面的共生演变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探索促进农村宅基地高效集约利用的空间重构体系。在微观层面上,着重研究农户行为方式及其收入水平与农村宅基地演变耦合机制,为分类指导农户宅基地用地标准提供政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婧,杨庆媛. 农户层面农村宅基地流转研究进展與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39-148.

[2]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S],198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2007.

[4] 龙花楼,李秀彬.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J]. 地理学报,2005,60(2):178-188.

[5] 龙花楼.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实证[J]. 地理学报,2006,61(10):1093-1100.

[6] 宋伟,陈百明,杨红,等. 我国农村宅基地资源现状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3):1-5.

[7]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G].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部科研项目(DJNY2021-10)(DJNY2020-22)(DJNY2020-23)(DJNY2020-24)(DJNY2020-29);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专项资金项目(300102351502);陕西地建-西安交大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21WHZ0089)

作者简介:张庭瑜(1990-),男,陕西汉中人,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工程。

猜你喜欢

宅基地用地农户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这些情况下,不得流转农村宅基地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子女不是农村户口能否继承宅基地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