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大客流车站客伤易发原因论述及思考
2021-11-10杨跃
杨跃
摘要:在当前时代下,地铁已经成为人们常出行首选的主要途径了,但是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内车辆是比较大的话,那么很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影响地铁运营的服务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地铁大客流车站客伤易发原因的有效分析以了解,做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保证人们的安全出行。本文论述了地铁大客流车站客伤易发原因和主要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地铁;大客流;车站客伤;易发原因
一、地铁大客流车站客伤易发的原因分析
(一)客商常发生的地点
在进行地铁大客流车站客伤原因分析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发生地点进行合理性的分析,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重要的方向。首先是扶梯和楼梯处,发生扶梯客伤大约占据总体客伤事件的70%左右,由于车占用量是比较大的,一些扶梯很容易出现狭窄的情况,人员在拥挤处很容易由于拥挤而出现较为严重的伤亡事件。同时一些扶梯和楼梯距离是比较长的,前后落差比较大,如果出现客伤的话,那么很容易会出现连锁反应,危及他人的安全。
其次是车门和屏蔽门处的事件,地铁要按照时刻表进行运行,并且保证最终的准点率,但是每个车站开门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如果一些乘客在大客留式的背景下比较容易赶车的话,那么很容易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拥堵问题。在车门处的乘客很容易会出现压伤的情况,同时一些车门和屏蔽门之间有一些缝隙,如果在大客流拥挤情况下稍有疏忽的话,也没有注意到缝隙的存在,那么很容易造成踩空的问题,危及到生命安全。
最后是闸机口,一些乘客在进出车站时需要经过闸机,但是闸机扇门的开关也很容易会出现被加的情况,在闸机设计出去指是为了保证一人的通行,但是如果一些乘客携带行李是比较多的话,那么很容易导致通过时间的拖延而出现被夹的问题。另外如果一些乘客带着小孩的话,小孩本身是非常活泼好动的,在不经意期间触碰了闸机,或者是没有一定的通过意识,那么也会出现被夹伤的问题。
(二)常见人群
研究数据表明,女性乘客更容易发生客伤的事件,从年龄段进行分析时7岁以下的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在整个事件中占据了一半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这部分人群属于客商事件发生的主要人群。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在大客流的背景下,如果反应不够迅速的话,那么很容易會造成成磕碰的问题。其次对于儿童来说,儿童非常的活泼,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是比较大的。如果随意触摸一些设备的话那么很容易会出现夹伤的问题。另外一些儿童的体型是非常小的,不容易被现场人员所注意到,如果儿童在车站内随意奔跑的话,那么很容易会出现摔倒的问题。
二、地铁大客流车站客伤易发应对措施
(一)针对常见地点方面
首先在实际应对时需要根据固定地点来加强对关键危险因素有效了解以及认识,从而为后续的防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贯彻落实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关键点的防控,从而提高实际的防护效果。
首先对于扶梯和楼梯处要做好全面的检查,及时的发现扶梯中的一些异常情况,同时还需要做好扶梯的防护工作,如果这一地区客流量比较大的话,那么要设置相对应的警告牌,并且在楼梯处安排专业人员来进行有效的疏导,避免在楼梯处出现降温拥堵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尽可能提醒一些有大件行李乘客乘坐无障碍的电梯,并且看好自己的小孩,防止对他人出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于车门和屏蔽处来说,需要做好接发车的标准化作业,严格按照文明候车的流程及标准来提高实际的管理水平。在大客流基础上做好有效的疏导工作,从源头入手,减少在屏蔽门中出现伤亡的问题。另外还需要适当的增加列车停站的时间,延长车门的关闭,时间对于特殊人群来说需要做好有效的监督以及管理,小心通过。
对于闸机管理来说,有条件车站可以适当的增宽闸机,使得通道宽度在不断的提高,让携带大量行李乘客顺利通过闸机。另外还需要定期做好闸机的维护工作,使得闸机能够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中,防止闸机老化而导致乘客出现被夹伤的问题。
(二)特殊人群方面
在车站中可以设置爱心站,专门服务于老年人和孕妇等等,可以在车站内部设置爱心的候车区,加强对安全防护的重视程度,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看到一些特殊人群的话,那么要进行主动的帮助,也可以利用车站内的广播提醒其他人群给这类人群提供更多的关心以及帮助。对于扶梯口和闸基础来说,可以通过感应广播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客伤问题的发生,提高实际的运营管理水平。
结束语:
地铁属于市民出行的首选工具,但是安全隐患也是比较多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客伤防控关键因素的有效了解和认识,明确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客伤事件发生几率为主来提高实际的管理效果。另外还需要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运输环境,彰显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提高地铁行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施赛. 基于地铁大客流车站客伤易发问题及处置方案分析[J]. 汽车世界, 2019, 000(020):P.59-59.
[2]丁姝姝. 地铁大客流车站客伤易发因素和防控措施[J]. 商品与质量, 2019, 000(036):2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