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探讨
2021-11-10胡雨
胡雨
摘要:本文从传统美学的角度考察人性化室内设计,探讨了设计的伦理观念及其思想内涵。我国古代很多优秀的思想都包含了针对和谐自然、绿色、可持续设计等问题的设计理念,把握设计的发展趋势,将传统美学在设计中得以彰显,是对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理论补充。
关键词:设计;见素抱朴;文质彬彬;天人合一;和谐自然
引言:
美学与设计,古今中外很难有人给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一切给予人们以美的精神享受的事物即是美,满足人们需求实现功能的设计物也是美。尽管美只可意会,但是它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现出出不同的一面。美是具有多样性且不稳定性,它与科技的精确尺度、标准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给创造美留下了空间——艺术与科学、技术与设计、高雅与通俗。不同的"美"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不同观念的设计在创造不同的美时,"美"也给设计带来不同的结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飞动之美以及空间之美,无论是从建筑从"格式塔"给人最初的整体、和谐、朴素的宏观感受,包括从建筑与周遭环境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还是从楼、台、亭、阁、榭再到建筑局部的门、窗、柱、扁等细节的精细安排,达到正如海德格尔所言的"让人诗意的栖居"。中国古代建筑从《诗经》中《斯干》的那首诗就有形容周宣王的宫室建筑"如跤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飞动之美,即中國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给人的整体形象感受着重表达一种灵动的作用。宋代郭熙"四可"空间之美,他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着,有可居者"。与西方三大建筑原则"坚固、实用、美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建筑除了满足"居"这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人身心以美的享受。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一方天井,修竹数竿"在建筑局部设计中,别出心裁的窗户设计使得人造物与自然之间更加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从窗户这个小框的不同角度我们都可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
一、美与设计美与设计不等同,却同步。
美在于发现、欣赏,设计在于预想、规划。现代设计针对地方特点、民族文脉的发展在过去20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既具有现代的结构功能,同时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点的设计,形成具有民族性的现代设计。这种探索由来已久,到1世纪依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探索和设计方向。这种探索有两个方向,但并没有达到约定俗成的水平。
二、设计理念
(一)"见素抱朴"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和谐、绿色生态的观点变得越来越重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返璞归真、亲近自然,节约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再生资源,进一步提倡节能、绿色、生态的设计观念。亲近自然仿佛在与历史与自然对话,每一块斑驳的木头、风化的石头、参天的大树,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感受到它们的语言,人类开始重视与大自然融合的态度。只有把大自然本身的元素设计融入到其中,才算赋予了建筑生命力,"敬天惜物,师法自然"自然质朴的设计观念。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的"见素抱朴"思想观念同样适用于建筑的美学之中。"素"即自然,包含事物运行的规律,"朴"指的是没有加工过的木材,"朴素"即对于事物本来的认识。老子主张万事万物都应该保持原初的朴素本性,他反对破坏。朴素存在于人的智巧之外,合于人的本性,"仁义"、"巧作"是后天加于人的天性之上。充分体现"尚质不尚文"的道家思想。在现代可持续性发展中将道家的"见素抱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赋予其新的活力。
发展应该具有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在这个定义上,建筑城市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性的目的而可持续性是一个动态术语,好像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一样,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目标。在生态方面,可持续性发展追求平衡、最佳生态系统,从经济方面来看,可持续发展在确保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品质的最大维护的前提下,经济发展也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科学界认为,发展应做到不降低环境品质、不破坏自然资源,只有做到这两点,才有可能做到可持续性经济发展[1]。可持续设计开始于20世纪下半叶,最早起于建筑设计,进入21世纪以来,在建筑界比较多人使用的一个词是"绿色建筑",进而从建筑的永续发展角度来看被称之为“可持续建筑”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基本是从三个方面来要求的:高效能的使用能源、水和其他资源;保护建筑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提高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和保护周边环境。
(二)质与文的和谐统一"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源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后君子。"儒家学说在分析"文"与"质"的关系是,实现了内容与形式二者相得益彰,达到最佳的效果。对意境美的因审美主体的不同有不同阐释。
(三)尊崇自然,让自然来做设计
(1) 源于公元前一世纪《建筑十书》
关于房间的朝向,在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中具体建筑类型的应朝向什么方向,应它们的用途和所处区域[2]。小卧室和书房应朝东,餐厅向东延伸展,窗户迎着强烈的阳光。当太阳向西运行时,在人们习惯于使用这些餐厅的季节中就使餐厅的温度变得适中。夏日餐厅应朝北,因为这一区域不想其他其他方位那样在夏至时分变得十分炎热。背面由于背离太阳轨道,总是很阴凉,如使用朝北的餐厅,便会给人带来健康和愉悦。这相同的朝向,也适合于画廊和织锦工、刺绣工和画家作坊,由于光线保持恒定不变,就不会改变他们作的品质。而在城里,共用的墙壁很高,场地狭窄,有许多障碍物,使得有些地方陷入黑暗之中。以下便是测试环境的方法。沿需要采光的地方引一条线,始于墙的顶端,延伸到光线需要照射到的地方;从那里抬头向上看,如果可以看到一片开阔晴朗的天空,那么这个地方就能毫无阻碍地采光。但是,如果横梁、过梁或者托梁位于其间,那么就得在高处开窗,使光线照得进来。简言之,在这建筑物中任何可清楚看到天空的地方,那里就应保留开窗的空间。按此法行事,建筑物总是拥有良好的采光。的确,像餐厅之类的房间是极需要光线的,过道、坡道走廊和楼梯间亦是如此,因为人们通常会搬运重物通过楼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
(2) 北欧自然风格与人情味的设计他们的设计具有尊重天然材料,崇尚有机形式的特点。在芬兰的设计中,还具有相当的艺术表现成分,一方面以保护和重振手工艺传统,另一方面,也为设计师提供一个通过新形式和新技术表现创造冲动的机会。阿尔瓦.阿尔托是北欧现代设计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对包豪斯、"国际主义"风格那种建立在硬朗、冷峻的机械美学基础上的现代美学的重新诠释,加以人性化的改良,力求使自然与他的设计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和谐存,重视视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引申出多姿多彩的不同风格的设计专题来[3]。
(四)"天人合一","让人有诗意的栖居"工业化,标准化,忽视了人的存在,转向人是生活的主体,环境的主体,环境设计是"让人诗意的栖居"[4]。在人因工程学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心理学问题。当人站在高处俯视地面或眺望远方,从上往下看在四米和高度为三米的情况下,这个绝对危险和安全的高度。例如在越高的空间中进行设计时我们需要加上人机因素中的"心理安全高度",往往围栏栏杆的设计会比绝对的安全高度更高一些,一项成功的设计无不在各个细节体现着对人的关怀,所完成的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天人合一"。
结语
在阐释中我们不难发现,经典的设计美学理念在中国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得以彰显,"文质彬彬"、"见素抱朴""天人合一"就是典型的代表,自然和谐、可持续是设计领域亘古不变的追求。当代中国设计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这样的境遇下,我们应该反思中国设计的方向,并有必要从传统理念中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发展之路。
四、参考文献
[1][4]凌继尧.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6、75
[2]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68 、125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第2版)【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