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站名的英译分析
2021-11-10訾博威
摘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成都将于2021年8月举办世界大运会,届时成都地铁将担当重要的外籍旅客运输职能,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现有成都地铁站名英译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指出现存的站名英译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完善成都地铁站名英译工作。
关键词:成都地铁;地铁站名;英译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兼具历史文化底蕴、经济社会发展;交通枢纽、科技创新、对外贸易;教育、医疗等,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成都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逐步推进,城市发展建设进入快车道。成都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飞速规划建设,建成里程在广大市民的工作生活和游客的旅行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2021年8月,成都市将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以及来自八方四海的外国游客。成都地铁无疑会成为全球八方宾客观赛、旅游、休闲的重要集散平台,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对成都地铁站名的英译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查,通过对成都地铁站名英译既有现状的归纳和整理,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之上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以期改进成都地铁站名的英译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讲英语乘客,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形象。
一、成都地铁站名的英译现状
截至2020年底,成都地铁共开通12条地铁线路(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7号线、18号线),地铁线路总长518.96千米。各线共有地铁车站共计350座。采用中英双语报站。我国地铁站名的命名主要以地铁站上土地所承载的地名、地标建筑或公共设施、道路等为主(张向军,2020)。 音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标准普通话的发音,由汉语拼音直接转化而成;意译,即在译语中找出与汉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进行翻译;音意结合译则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一种翻译方式,在成都地铁站名翻译中也较多采用。本文以中国地名英译的惯例做法——“专名音译,通名意译”为标准(葛校琴、季正明,2006),将成都地铁站名之英译分为:音译(如:“二仙桥”—Erxianqiao)、意译(如:“人民公园”—People’s Park)和音意结合译(如:“茶店子客运站”—Chadianzi Bus Terminal Station)3类。通过统计得出,音译站名数162个,意译站名數48个,音意结合译站名数140个,在所有样本中,音译数最多,意译数最少。见表1。
二、成都地铁站名音意译分析
从成都地铁站名统计情况来看,以音译站名数最多,共计162站,占比46.3%。如:“华西坝”—Huaxiba、 “盐市口”—Yanshikou、“红牌楼”—Hongpailou、“磨子桥”—Moziqiao等,直接音译专名,这种翻译方法,简单明了地表达了所指,这些地名多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从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而来,如采用意译则显得较为冗长,且难以反映出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华西坝”为例,成都地铁一号线穿过成都南门外南河就到了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该校区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兴建的华西协和大学,附近土地平坦,风景清雅,遂得来“华西坝”之称谓。倘若使用意译,“华西”即为West China,而“坝”翻译成Dam,组成West China Dam,看似意译,但实际上并不能表达实际之意,因为此地既无水坝,也无大江,此地的南河只是长江水系岷江的一条支流,因而并不贴切。在四川方言中,“坝”字有平地、平原之意,若因此而译为West China Plain,则指代过大,误以为是我国西部的一大块地貌,而非成都市的一个地名。况且两种意译均无法体现中文名称所传递出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文化特色,由此可见,此处采用音译十分妥帖。同理,成都地铁站名中,如上文提到的“盐市口”,因盐业贸易而得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红牌楼”建于明朝,原名“红牌坊”,最初建成目的是为了迎接西藏前来进贡和做生意的藏族同胞;“磨子桥”则起源于唐代,因该地一座石拱桥之形如石墨而得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译站名,沿用了所在地的片区名、街道社区名、村镇名的拼音直译,如“犀浦”—Xipu,原为犀浦镇,现为犀浦街道所在地;“茶店子”—Chadianzi,为茶店子街道所在地。该类可归类为“专名音译”之列,意译无法传神,而音译妥帖合理。
成都地铁站名中采用音意结合译译法的,仅次于音译站名数,共计140站,占比40%。采用这种译法的地铁站名既有专名,又有通名,符合“专名音译,通名意译”(葛校琴、季正明,2006)的翻译规则。通过归纳整理,采用音意结合译译法的,除了道路、立交桥(如:“成渝立交”—Chengyu Flyover、“百草路”—Baicao Road等)外,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地名: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公园;大学;交通枢纽,如“文殊院”—Wenshu Monastery、“四川师大”—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成都西站”——Chengdu West Railway Station等。该类型地名都具有大量接纳外国游客、学生、商旅人士的特点,外国人到访频率高,采用音意结合译译法的地铁站名,不仅充分反映了本地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迎合了承载大量外国人的特点。比如“文殊院”—Wenshu Monastery,文殊院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隋朝,距今已1400多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文殊”二字采用音译法,完整地保留其文化内涵,而此处的“院”字,没有采用音译法,而是采用了意译,更是妙笔生花、锦上添花,甚有与原文赛跑之意,甚至超越原文,因汉语中的“院字”既有庭院、院子等本义,又有医院、学院、戏院、禅院等繁衍义,即使本国外地游客,看到“文殊院”三字,也无法判断此地为何处,而采用音意结合译法,则轻而易举使得外国人知晓此处为何地。既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文典雅之意,又通顺流畅并表达出原文不具备的表达清晰之意,颇有严复先生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指出的“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之效。
采用意译法来标示的地铁站名在成都地铁中占比较低,共计48站,占比13.7%。如:“火车北站”—North Railway Station、“西博城”—Western China Int’l Expo City、“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等等,采用这种翻译方式的地铁站名,多以会展、赛事举办地、大学、景点、医院、金融中心为主,略显冗长,但忠实地表达了原文之意,方便了讲英语人士的医、学、住、行、游。
三、成都地铁站名英译优缺点辨析
如前文所析,成都地铁站既有站名的英译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总体来讲,音意译使用得体,结合妥帖。如反映本地文化积淀深厚的特有地名时直接采用音译:如“华西坝”—Huaxiba、“通惠门”—Tonghuimen、“红牌楼”—Hongpailou等;外国人流量较大的地铁站点,如名胜古迹、高等院校、交通枢纽、赛事会展举办地等多采用意译或音意结合译译法,“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石乐,2014).笔者经过實地调查研究,也发现了成都地铁站英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问题,归纳为如下几类。
1. 英译名表达不恰当
成都地铁站英译名存在少数不恰当之处,如:“世纪城”译为了Century City,实际上,“世纪城”是成都市新国际会展中心的名称,中文全称为“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意译成Century City易使讲英语人士产生误解,理解成“一个世纪的城市”,不明其妙。再比如:“科学城”意译为Science City,city的指代范围通常为城市、都市,而科学城实际上为成都市天府新区内的一个高新产业园区,其规模近似于英文中的”Town”。这些英译名可以译出原有的意思,但是并不十分妥帖得当,如果同样采用意译,改换另外的译法,可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如:“世纪城”直接意译出其实际的功能New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科学城意译为Science Town等。
2. 英译名不统一
经统计发现成都地铁站名存在少量英译名不统一的问题,例如成都地铁1号线“人民北路”站,该站名采用了音意结合译译法,翻译成Renmin Rd. North,而在成都地铁2号线上有一站“人民公园”站,采用了意译法,翻译成People’s Park。“人民”二字采用了Remin和People两种翻译方法,前者为音译,后者为意译,未形成形式上的统一。在我国,“人民”二字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经常用来命名市政场所,如各地常见的人民路、人民公园、人民医院、人民广场、人民政府等,在英译中有两种常见译法,一种是将“人民”译为Renmin,一种是将其译为People,例如“人民公园”可译为People’s Park,也可译为Remin Park。成都地铁1号线的“人民北路”站中的“人民”与成都地铁2号线“人民公园”站中的“人民”具有相同的内涵意义,应采用统一的译法,从而在原有合理的基础上更具规范性。
3. 英译名不规范
成都地铁中有大量以所在“路”、“街”、“道”、“巷”等道路命名的地铁站,平均每4站就有1站是以该站所在道路命名,占比较大。见表2。
笔者经过统计调查发现,以道路命名的地铁站存在译名不规范的现象,例如三号线中“金华寺东路”翻译成了Jinhua Temple East Road,而“昭觉寺南路”又翻译成了Zhaojuesi Road South,表示路段的东、南、西、北在译语中所放的位置不够规范。如“科华北路”应译为North Kehua Road,“科华南路”South Kehua Road较为规范(向阳,1994)。
三、结束语
成都地铁作为成都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将在大运会期间承担重大交通职能,成都地铁站名的英译,看似与承办高等级国际化赛事关联不大,实际上直接关系到整体赛事的国际化服务水平,关系到成都的国际化水平,值得“小题大做”,在已有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更好地弘扬本土文化,讲好“成都故事”。
参考文献
[1]程珊珊.现代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9.
[2]张向军.浅论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命名规则[J].中国地名,2020(06).
[3]葛校琴,季正明.地名英译何去何从?[J].上海翻译,2006(3).
[4]何静,郭晏然.北京地铁站名英译初探[J].大学英语,2015,12(2).
[5]石乐.北京地铁站名英译探析[J].翻译论坛,2014(6).
[6]向阳.谈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4(03).
[7]顾舜若.论中文路名的英文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01).
作者简介
訾博威(1990—),男,汉族,河北保定,硕士研究生在读,南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美国文化、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