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特心智塔模型研究
2021-11-10王子豪
摘要:丹尼特所提出的关于意识和意向性的演化阶段模型——心智塔模型,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是一种相当有魅力的假说。该理论具有广泛的解释力,不仅可以用来解释生物的发展,还可以用于意向系统的产生、生物的演化、知觉的发展以及心智的变化过程。此外,该模型建立于当代心灵哲学的范式下,是丹尼特吸取先进科学成果的自然主义的理论,其蕴含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进一步印证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心智塔模型;马克思主义;意识论
一、丹尼特心智塔模型的生成
心智塔模型是丹尼特颇具创造性的理论之一,它是丹尼特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发展出的关于意识和意向性的演化阶段模型,并用以探求和描述不同生物心智的发展阶段。丹尼特认为,最初的知觉系统产生于生物内部及边缘的监测,并逐步向远端延伸,其中对声波的觉察,产生了听觉;对气味的觉察,产生了味觉;对光波的觉察,则产生了视觉等。因此,生物的任何能动性,都来自于对特定信息的捕捉,对信息追求的欲望则形成了“认知饥渴”,它推动了知觉的产生,并发展出了更复杂的“意向系统”。为了明确生物摄取信息的过程及背后的原因,丹尼特提出了心智塔模型。并以生物心智能力的强弱,将其分为:达尔文生物、斯金纳生物、波普尔生物、格列高利生物。
1.达尔文生物
达尔文生物处于心智塔模型的底层,是指通过自然选择的机制,被动存活的生物。与其他生物相比,达尔文生物无法自行改变自身性状,所以突变和大浪淘金式的自然选择成为达尔文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唯一方式。
2.斯金纳生物
达尔文生物在数以亿计的反复中,诞生了一些具有行为可塑性的生物,斯金纳生物:该生物体无需完全凭借自身幸运的自然机制,天然地拥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反馈,做一定程度改变。例如:研究者捕捉了一群较为低等的活生物体,并设置多种不同的按键。当这群生物体触碰按键A时,面前即可出现食物;触碰按键B时,则会遭受电击;其余按键无效。经过一段时间的盲目试错,生物体就能掌握躲避按键B,触碰按键A的行为模式。丹尼特认为,斯金纳生物的试错系统,在未丧命的前提下仍是一种生物的进步。但被动的环境刺激带来的行为转变终究是危险的,而更为先进的生物系统的生物则能在面临绝对危险的试错之前,取消预先的行动或选择;这正是人类和波普尔生物所独有的。
3.波普尔生物
波普尔生物是心智塔模型的第三阶生物。相比波普尔生物,斯金纳生物的试错仍是盲目的,它的存活与死亡寄托于试错的幸运程度,而波普尔生物则更加聪明,如同卡尔·波普尔曾说:“让我们的假说可以替我们去死”。波普尔生物能够预设行动前的假说,即拥有一定的“建模能力”,该能力是指在生物心智中提前对外部环境进行甄别,判断行动后取得成功或造成危险的后果。如峨眉山中的猕猴,它们会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渴望在获取充足的食物。这时,猕猴们的大脑就会自动生成数种模型:1.跨越数座山峰,去远处山脚下的农田里偷一些食物。2.爬上陡峭的山壁,拿取飞禽类的卵。3.去湍急的河流里抓一些鱼。4.爬上危险的果树枝杈,摘取一些水果。5.去附近的景区向人类索取食物。总之,经过一系列的衡量,猕猴们选择了最轻松又安全的方式,去景区强迫或请求式的向游客索取食物。
尽管波普尔生物拥有了一定的智慧,但其建模的方式,仍然是在包含了关于“外部环境规律”的足够信息量的基础上才能奏效,而这些信息多来自于后天“独立的学习”或者“遗传”,如若不包含任何信息,那就如同考场上抛硬币决定选项,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丹尼特认为,波普尔生物只是利用基因里的智慧,去决定行为模式,却不考虑这些智慧本身是否已经不再适用,如身体通过抖动的方式对抗寒冷、恐惧的方式对抗危险、眩晕的方式对抗身体损伤,这种低级的“洞察力”显然是不够明智的。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行为模式是一种为了规避强烈的负面信号而激活的反应,但波普尔式的“独立思考”思考方式很容易造成信息差异。对于人类来说,是既具备建模能力(波普尔生物),也受惠于遗传基因和拥有试错能力(达尔文、斯金纳生物),但人类却不仅于此。
4.格列高利生物
格列高利生物(人类)是目前已知的智力水平最高的生物,他们拥有各种思维工具,从数学到社会主义再到计算机编程。这些工具在文化上共享,并在生物本身之外的人工制品中共享。因此,格列高利生物不仅拥有强大的建模能力,也能利用工具帮助自身更好地改进建模。例如,人类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工具会促进智能的发展,且工具设计的越完备,其能带给生物的智能也就越多。格列高利生物中最突出的工具是一种心灵工具:语言。语言决定了生物能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波普尔生物会思考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而格列高利生物则会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想?通过语言交流,格列高利生物还造就了一定的文化环境,这正是其最大的优势:格列高利生物可以在文化圈内,利用、改进他人的工具或经验,并将其传播出去,从而进一步提升生物心智的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与心智塔模型的比较
在本体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意识论认为,意识是人持有的,由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心智塔模型与之有相同的理论立场。心智塔模型描绘了生物心智的进化过程:底层的达尔文生物,是一种通过自然界被动选择的生物体,只有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斯金纳生物发展出了盲目的试错力,类似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波普尔生物进化出了预先思考行动后结果的能力,产生了动物的感觉与心理;格列高利生物就是人类,他的心智是所有生物所独有的,并形成了人的意识,进而产生了工具。其次,丹尼特认为语言是一种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工具,人类得以采取抽象的方式思考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有了语言,人脑可凭借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的思维,有着相似的看法。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与动物心理相比,具有全新的社会特征。而在心智塔模型中,语言产生了文化圈,人类不再是独立的思考者,成為可以借助他人经验不断改进的物种。
参考文献
[1]丹尼尔·丹尼特著.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高新民.解释与解构——丹尼特的心灵哲学及其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5(03):38-42.
[3]Dennett,Daniel C.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The evolution of minds. WW Norton & Company,2017.
作者简介
王子豪(1994.02-),河南省焦作市,男汉族,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