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培育时代爱国新人
2021-11-10马红翠郭越新王建波
马红翠 郭越新 王建波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养分,承载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文章从红色文化特有的育人价值出发,探讨高校传承红色文化、培育时代爱国新人的具体路径,以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红色文化,时代新人,爱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形成的、为中国所特有的、彰显一定时代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元素。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功能,着力增强大学生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进而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
一是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强烈的为民情怀,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终将历史性地落在这一代青年人肩上。因此,高校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广泛开展好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对标对表的意识,吸吮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元素,并引导大学生将其转化为坚定爱国志、投身爱国行的具体行动。
二是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伴随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一些敌对势力借助强大的互联网优势向青年大学生兜售西方那套价值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不容忽视的风险挑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能够帮助大学生明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进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同各种形形色色不良社会思潮斗争的勇气。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处在“三觀”成熟定型的关键期。高校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对帮助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灵活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帮助青年大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辩证地看待人生以及塑造起科学的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培育新时代爱国新人的具体路径
一是探索“浸润式”教育模式,把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应充分挖掘思政课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的红色资源,运用历史上的红色故事、英模事迹等向大学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不屈不挠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应英勇奋战的故事。在融入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认识规律的新变化新特征,善于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以提升融入实效。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结合重大历史节点的真实影视资料,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情震撼,让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是尝试“体验式”教育模式,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高校在做好红色文化课堂融入教育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的现场体验教育,让大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背景之下。要充分运用好高校周边的红色资源,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现场实践教学,向大学生展示真情、真景、真物,让大家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为保卫国家而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毫不畏惧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气概。要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骨干或代表赴各类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圣地等,让大家亲身经历党的光辉历程,追忆当年那段峥嵘岁月,以引导他们牢记党的百年奋斗路,立志启航担当民族复兴新征程。
三是创新“信息化”教育模式,运用现代技术传承红色文化。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度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学习和生活方式。高校要善于改进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 让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在传承红色文化中有效发挥作用。比如,依托思政课专用教学平台,在教学手段中运用大数据对大学生喜欢的红色经典、关注的红色人物等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挖掘,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内容需求和建议,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定制红色教学内容提供更精准、更可靠的依据和参考。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好“度”的问题。特别在解读和阐释专业性、理论性、原则性较强的红色文化内容时,必须要做到原汁原味、原原本本,而不能以文害辞、穿凿附会、歪曲扭曲;尤其在运用生活语言或网络语言时,必须要坚决避免泛娱乐化倾向,不能单纯为了娱乐学生、吸引眼球、烘托气氛而制造噱头。创新“模拟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要注重师生互动,走出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模式,避免教师自说自话,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解决好师生互动参与度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思想上、心灵上彼此呼应的互动,真正把红色资源应有的育人价值挖掘出来、把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石书臣,张朋林.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德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
[2]沈洪艳,张国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9).
课题基金:华北理工大学2021年党建与思想政治课题立项项目 YB2021-06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培育时代爱国新人》
作者简介:
马红翠(1981-),女,河北藁城人,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