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镜西方:郑敏与里尔克

2021-11-10姜姗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静观生死观里尔克

摘要:九叶诗派自觉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他们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里尔克启发了九叶派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她对里尔克的哲学思辨、静观品格的学习尤为突出,借助“客观对应物”和“思想知觉化”进行创作,对当下诗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里尔克;郑敏;生死观;静观

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九叶诗派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在战火中塑形而成,有了在战争中流亡的经历,也有了更多现实的眼光。九叶派的诗歌观念受到中国诗歌环境与西方现代诗艺的双重影响,中国现代新诗“无形中却已经有了两个传统:……一个尽唱的是‘梦呀,玫瑰呀,眼泪呀’,一个尽吼的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结果是前者走出了人生,后者走出了艺术”。这便是九叶诗派变革的现实原因。同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九叶派诗人与西方现代主义诗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容忽视,这既体现在他们诗学理论的建构上,也体现在他们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九叶派诗人对西方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借鉴,他们深受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既反映重大社会现实,也抒发个人情感,追求把感性上升到哲学思辨的层面,在平凡的题材上显示出理性,透露出尖锐的思想锋芒。

九叶诗派对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吸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里尔克的“物诗”启发了中国现当代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对存在等哲思的探讨影响了九叶派诗人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她对里尔克的哲学思辨、静观品格的自觉学习与借鉴尤为突出。郑敏不止一次谈到“从精神上我受影响最深的,还是里尔克,在气质上我比较接近他”,“里尔克对我的影响是深层次的”等等。

二、郑敏曾在西南联大读哲学,受冯至和里尔克的影响颇大,郑昕先生的康德、

冯文潜先生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和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都深深影响了郑敏,这些中西哲学成为她的创作之本,奠定了她的写作方向和诗歌基调,哲学始终贯穿她的理论创作和诗歌实践,渗透诗人每一个思考命题。她偏爱在诗歌中书写具有哲学意味的文字,融入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诗哲相融的创作方法和以哲学为底蕴、以文学为经纬的诗歌写作特征。

《诗人与死》是郑敏写于20世纪末的一篇十四行体组诗,最初的创作动机,是悼念诗人唐祈因医疗事故而意外死亡。听闻这一消息,作为好友,悲痛中的郑敏联想到里尔克的《致奥菲亚斯十四行》以及冯至的《十四行集》,郑敏写下这组《诗人与死》,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被哲学家反复思索,也被文学家反复书写。“死亡”一直是郑敏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她往往站在时代与人类命运的高度审视死亡,充满浓厚的里尔克色彩。诗人对生命和死亡是超常的、敏感的,诗和生死是可以相互照应、相互转换的。关于这一点,郑敏和里尔克心灵相通。里尔克认为生与死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死亡只是生活的一个侧面,能够使生命第一次具有充分的意义,也就是接受死亡的普遍性。这一认知深深影响了郑敏,郑敏认为死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生,死亡不代表人的生命终结,有时生的意义与美可能就蕴藏在死亡之中,豁达心境可见一斑。一般来说,死亡是冰冷残酷的,人们对于死亡的感受大多是恐惧的,郑敏却在里尔克的影响下超越了死亡,挖掘了死亡在某种程度上的崇高意义,体现出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沉思,对生与死的直视和冷静分析,她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使其诗歌呈现出厚重深远的诗思。

三、如果说诗歌与哲学的完美融合体现了郑敏诗歌的思想高度,

那么雕塑式对物的静观则代表了郑敏诗歌独特的艺术追求,这也离不开里尔克的影响。里尔克曾赴巴黎做罗丹的助手,还曾看到塞尚的画作,从这两段经历中学会了“观察”。他的诗歌因对客观事物精细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而著名,在诗歌中将对物的观察转化为对内心世界的追寻探索,在沉思中融入哲学的经验。一种冷静客观的诗风被九叶诗派继承下来,而这种静观的方法在郑敏那里得到了熟练掌握和运用。从她的诗歌中,人们可以看见一种里尔克式的雕塑美。

《金黄的稻束》作为郑敏的代表作,很好地体现了郑敏雕像式沉思默想的诗歌特征,具有雕塑式的沉思和美感。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诗中的画面感沉静到了极处,又用诗的语言将画面的内涵拓展到画面之外,兼具精神性。袁可嘉说这首诗里的“雕像”二字是理解郑敏40年代诗作的一把钥匙。在《金黄的稻束》里,郑敏努力去呈现的是一种如雕塑般的静默,金黄的稻束们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冲击与震撼,它们静穆的姿态让她看到了伟大,看到了永恒。诗人像一个雕塑家一样,用心灵创作,表现出静中见动的雕像之美,显现出深刻的内在含义。这种雕塑一般的静默,带给人们肃穆而又深沉的感受與思索。

诗人郑敏对时代、社会、生活的气息有着灵敏的嗅觉,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体悟以及哲学思考灌注到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中,用独特的方式呈现出雕塑般的质感,使其诗歌体现出一种静穆的美感。郑敏晚年在谈及《金黄的稻束》及其诞生时说:“我的诗有时有些不胜任,但生命是不会倒退的,正如江河,我只能向大海流去,永不返回。”郑敏的诗歌建构方式不仅为当代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思路,也为后辈对新诗的探索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清华选编.郑敏的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莱内·马利亚·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

[3]郑敏.《金黄的稻束》和它的诞生[J].名作欣赏,2004,4:76.

[4]李倩冉.“物诗”与抒情主体的位置——以冯至、郑敏与里尔克的差异为中心[J].文学评论,2020,4:90-97.

作者简介:

姜姗(1998.9—),女,汉,山东威海,学生,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静观生死观里尔克
熄灭我的眼睛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致寝前人语
秋高
书法
诗情画意
朱昱臻
《给青年诗人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