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
2021-11-10张春平
张春平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改体制的不断深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和推广落实,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将对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做好相应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策略
十九大以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逐步成型,确保理论实践联动教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发挥,在达到强化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依据。
一、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
1、促进教改事业高效发展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教改事业高效发展。以往思政课程多呈现单独教学、孤立教学的特质,思政协同育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基本政策和指导方针,使高校思政课逐步形成联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速我国教改事业推进发展的效率。
2、提升高校育人教学水平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提升高校育人教学水平。本质上协同育人对于教师综合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要求更高,该机制下教师团队素质会随时间推移不断提高,这也是高校自身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的关键依据。
3、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性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能够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性,在引导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基础上更加重视其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开发,也为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学习意识打下重要基础。
二、目前我国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1、不能正确认识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作用
高校受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学校领导层仍然将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率放在主要位置;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导致授课方法和形式过于刻板固化;学生轻视思政课、不愿意正视思政课而过度关注专业课等现象,都使得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开展推进难度很大。
2、实际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模式落实力度有限
校方对于整合、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无法形成统一意见,所有课程基本上都有属于自身的专业和思政目标。专业课教师重专业轻思政,而思政课不能结合专业目标形成教学方案,这无助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元素,加之按部就班的教育流程,都使得实际整体思政教育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3、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开展期间缺乏相关保障体系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缺乏有针对性的保障体系,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反馈意见很难得到有效收集整理,使得长期以来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更新完善缺乏指导依据。同时相关考评、激励体系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定,也进一步造成了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开展推行进度受阻[1]。
三、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策略
1、全面重视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必须要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高度重视。校方要整合学校各部门,按照冗余划分、合并分散的原则,针对不同主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性文件,比如从教师师德、政治觉悟等角度出发增设相关规章,明确教师行为规范,突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类型特质,确保教师综合教育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借助多渠道、多途径研讨活动强化思政课教师政治觉悟,使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充分认识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为教改机制顺利的推广落实打下良好基础。
2、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并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群体三观形成受到多方因素影响的现象逐年增强,部分学生三观比较偏激,仍旧借助传统的传播媒介而拒绝新媒体介入教育教学,思政工作成果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育实践中应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以确保思政教育效果完全达到预期。
良好的教学要求授课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更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现代化教学方式,因此在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便必须围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比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主动思考该节课时具体教学目标有哪些,可以体现那种思政元素,最终能够达到何种效果等;明确道德教育本质即是将道德教育和生活、专业进行多方融合联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终达到育人目的。教师要摒弃在课堂上进行填压灌输的传统教育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利用新媒体、信息化等教学手段,创建灵活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还必须在生活中以身示范,形成师生共同学思践行、相互提高的模式,使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功能得以完全体现。
借助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设置相应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观念。实践活动内容和效果要具备多样性特质,比如非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要有效反映行业道德规范、合作、协调、服务、奋斗等思政元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要尽可能反映不同专业能力、价值、情感、态度等学科元素,逐步形成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交互合作的模式。学生无论进行何种实践教学活动,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必须共同制定方案,明确教学流程中具体实践内容和成果预测。活动结束后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验思政教育的实际功能,以此使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一定保障[2]。
3、创新保障体系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价值充分得到发挥
创新保障体系作为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落实效果、实践价值充分发挥的必要依据,校方应将教学管理做一体化设定,提高高校各部门间交集密度,促进协同育人实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完善教学管理一体化模式内容,设定与之对应的考核评审制度,明确协同育人思政运行效率、运行水平离不开科学专业的评判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激励制度,该激励制度应紧贴思政协同育人内容,不能按部就班套用形式,强调教师、学生在此期间自身所具有的职责权益,以此为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撑。校方必须依据现实情况设定监督机制,这也是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正常开展运行的关键所在,最终通过周期性监督思政活动完成情况,有效规避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差错,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价值充分得到发挥。
通过对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践中必须从全面重视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并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保障体系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价值充分得到发挥等方面入手,方能使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这是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够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江南.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 40(01):77-80.
[2]赵冰梅,徐暢,武征.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协同育人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