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感人还是以德服人

2021-11-10宋二光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洞见

摘要:文学伦理批评的洞见深刻之处是其主流,然而贴道德标签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个不察之处,尤其是给古人贴今人的道德标签,确实失之苛刻。文学感化人的功能首先是审美的,而非教诲的。

关键词:以情感人 文学伦理学批评 洞见 不察 正面情感体验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作许多情。这是林仰《少年游》中的句子。如果说这里有道德教诲的话,我们不妨说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表现了诗人们虽脱略行迹,却热爱家园的情怀。这份情怀来自对于家园的正面情感体验,还是来自道德教诲?我们难以一言以蔽之。有家国情怀的诗人是令人喜爱的赤子,他们教我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也促动我们去热爱这片深情的土地。然而他们创作的时候,却未必有这些杂念,因为道德教诲毕竟主要是伦理学领域的事情,文学的润化之功无疑应是以情感人。

大道理大多数人不爱听,因为讲道理的人未必是真正服理之人。要人不去做坏事情的教诲也收效甚微,因为教诲之人先就存着恶念,以为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就要做坏事的,而这本身也不见得有多么道德,这便是伦理教化的一大困境。笔者以为,现代文学的草创者们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先入情再合理,随风潜入夜地感染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反而效果更好。至于有些作者避而不谈道德伦理,执迷于鸡毛蒜皮甚至是“下半身”,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未必和草创者们有必然联系。这就像商鞅是秦一统的始作俑者,而秦短命而亡是后人不晓变通的结果,与商鞅无尤一样。有人因为这个后人包括秦始皇,便不敢批评他们,以为是个皇帝总比大良造高明,实在有点可笑。人性是复杂的,秦始皇固然英明,但是在一统江山之后,未尝没有飘飘然起。

有学者以为那西方的硬汉桑提亚哥实是个破坏生态平衡的坏蛋,兽性因子占了上风,难免被打败的命运,陆地上的狮子不能与海洋中的鲨鱼硬碰,因为失了地利,何况大马林鱼何其无辜等等……这无法让人苟同,硬汉子正是面对这大自然的博大与凶险,人性的勇敢与怯懦的一个大写的战士,硬要贴上生态伦理的标签,是削足适履的。桑提亚哥被塑造出来的年代是1952年,罗马俱乐部尚且没出来呼吁保护环境呢,何况猎人海明威?所以说,贴道德标签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个不察之处,尤其是给古人贴今人的道德标签,确实失之苛刻。

当然,文学伦理批评的洞见深刻之处是其主流。自从2004年聂珍钊教授国内首倡以来,形成了一股伦理批评潮流。聂教授厘清了伦理环境、伦理悖论、伦理线、伦理结等基本概念,功不可没。元理论是最难突破的,我们这些后学用这些理念解读作品,自当感念前辈的筚路蓝缕之功。这些理论元素运用起来并不容易,几百篇相关论文的写作,解读作品也好,理论争鸣也好,说明了应用这些武器时,可谓是得失并存,得远远大于失。但对于我们热爱文学事業的人来说。文学不能失去一点点她宝贵的东西,比如审美体验、以情感人、人性隐微、心灵奥秘……

文学的功能如果以道德教诲为尊的话,难免会和伦理学最终合体,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我们已经有了文革11年文学与政治联姻,导致文苑凋零的教训,不可轻忽这一点。当然,笔者并不是仅仅因为文学的独立地位而强调她的审美性、情感性,而否定教化作用。贺拉斯早就提过“寓教于乐”的看法,这个乐无疑是正当的快乐,即高品位的审美情趣。而高品位的审美情趣中的道德元素往往不是凸显出来的,而是含蓄隐约的。这是因为一个人,一个作者,越是乐观,越是自信,他感受到的,塑造出来的文本中的生活就越是活泼的、感性的、有化人心神的力量的。而无需强调生活中的道德伦理元素,即武侠小说中的无招胜有招。这种感化人的功能首先是审美的,而非教诲的。

一说到人性、情感,有许多人立即联想到伪浪漫主义式的矫情、滥情,比如《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和罗道尔弗。其实说包法利夫人是伪浪漫主义者,还真有点冤枉她,她宁死也要拒绝公证人居约曼的求欢,称得上是真的浪漫中人,只是遇人不淑罢了,至于《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虚荣也属真虚荣,负责任也是真负责任,似乎谈不上道德及审美的楷模,她幸运的是,她的丈夫比包法利先生刚强而已。这正是人性的微妙之处。说到人性,也有人会想到食色之事,文学经典写两性关系,并不是渲染肉欲,如《破晓歌》,而是在这桩最能够暴露真性情的事件上承载人性的复杂罢了。有人会反驳,《十日谈》岂不是纵容纵欲的,不也被人奉为经典?这就涉及伦理环境和伦理悖论的问题了,聂珍钊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中说的很明白,笔者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文学伦理学批评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其不察之处也有些令人惋惜。本文以其不察之处为主,不是想苛责哪一位学人,而是在避免“理论自恋”,“术语自恋”的同时,也不要陷入“批评自恋”,既要在文本批评中还原伦理环境,也要顾及作者的伦理背景。既要重视文学的伦理教诲功能,也不能否认文学的审美体验功能是其本质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聂珍钊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单向性》邹建军 屈伶萤 《江西社会科学》2019第11期

作者简介:宋二光,南京传媒学院教师,1975年7月生,男,汉族,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