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远志和小草借灯盏
2021-11-10李艳霞
李艳霞
我常常回忆,少年时,母亲煎熬草药的味道。冷水浸泡,文火慢熬,那草木充盈脏腑的味道,那深邃山野的气息,那泥土的芳香,弥漫着记忆,久久挥之不散。每当思乡的时候,它又徐徐地从岁月深处飘来……
原来,草药里有一味药叫“远志”,也叫“小草”,其味苦、气微、微辛、有刺喉之感。远志与小草虽属同一物,却有根、叶之别,根为远志,叶为小草。
远志并不罕见,多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地区,生长在山坡和野草甸。在湿润松软的土壤里很难看见它的身影,而在干裂且坚硬的土地上抽枝发芽,即使生存环境再恶劣、再艰难、再不堪,它都会穿越阻碍,投向未来。
远志之名由来已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如此评价远志,这要从《远志与小草》的典故讲起。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谢安的人,当初在东山,隐居不仕,却心存高远。后来,朝廷多次下达征召命令,谢安迫不得已出山。一日,有人送给权贵桓温一些药草,其中有一味叫远志。桓温拿着它问谢安:“这种药草叫远志,又叫小草,为什么一个东西有两个名称?”谢安没有立即回答。在场的郝隆应声回答说:“这很容易解释,隐于山中时叫远志,出山后就叫小草。”谢安听了,神色有些惭愧。桓温忙加解释:“郝隆这种解释,我很有同感啊!”这位身居高位具有权尊的大将军桓温,笑语调解,既为谢安解了嘲,又激励了谢安这株积年的“远志”终于出来做“小草”了。同时,桓温这谦谦君子,不缺兼誉郝隆之智。
后来,谢安接受了桓温司马的职位,因心中怀有大志,其出仕震动了整个东晋。通过历史可以充分证明,淝水之战,由于谢安的成功策划,以少胜多,最终圆满实现了“东山远志”的夙愿。
一棵有远志的小草如此势单力薄,它甘于低调处世,从不趾高气扬。这样的韬光晦迹,既不标榜自己的志向,又不炫耀自己的奋斗,甘愿被人忽略,宁可做一棵自立、自强、自尊的小草,不正是人生励志的灯盏吗?
然而,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希望小草拥有大树的天空,便托物言志,借助炳炳烺烺的文字,讴歌小草的志向和品质。
小草可以拥有大树的天空,却有不同于大树的经历。伟岸而挺拔的青松,从涧壑中挺然而出,风吹飒飒十里开外都能听见声音。风吹而过,青松上有百尺的菟丝子攀附,下有千年的茯苓相伴。其藥草的本性能和松树长久相伴,借着树的风光,常见世面。而小草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坚持长久的立志、修身、立命,巩固基础,等待时机一到,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抱负,放飞梦想。
远志和小草,结构着草木的形态,不仅可以抚慰人们的内心,传递着一种智慧,还可以表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满怀乡愁的人,一定是从牢记故乡草木的名字开始;而童年认识的世界,肯定是身边的草木打开了窗户,教孩子四体勤劳,分辨五谷。
经由远志和小草的出世和入世,我发现一种精神。它呼吁人们重走小草走过的路,向远志和小草借取智慧的灯盏,以照耀人类的前途,照见自己及身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