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模仿自然繁殖与人工繁殖的对比试验探讨
2021-11-10支立标
支立标
(怀远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怀远2334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也日趋旺盛,所以也催生了乌鳢的养殖热潮,但苗种不能大规模繁殖成了养殖中的瓶颈。
多年来乌鳢的苗种供应一直都是以自然繁殖为主,繁殖的规模小,操作方法比较原始,苗的规格也极不整齐,不能满足大规模养殖的需要。另外近年来,乌鳢的繁殖多是以家庭的小规模繁殖为主,地域性比较强,这样就造成了近亲繁殖,乌鳢的许多优良性状不断消失,生长速度慢,发病率逐年增多,品质下降,如此不利于乌鳢养殖行业的发展。所以,乌鳢模仿自然繁殖与人工繁殖对比试验,能为乌鳢苗种大批量的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是繁殖最关键的环节,是繁殖成败的主要因素,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亲鱼能够健康生长发育,按照要求进行顺利生产。初春时期,水温较低,乌鳢相对其他鱼的摄食温度要低一些,为了能够迅速提高池塘水温,水位不要加得太深,否则不利于水温的提升。开始保持水深70~80厘米,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加深,为了刺激亲鱼的发育,一般每周加新水1~2次。
由于乌鳢是肉食性鱼类,故水质不需要太肥,加上乌鳢比较耐低氧,所以水质可适当保持偏瘦,这也是定期冲水的原因。水体的pH要保持在7~8,最好呈弱碱性,定期监测,如果水质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泼洒,用量为10千克/亩左右,同时也可预防鱼病的发生。
2.亲鱼选择
亲鱼要求身体健壮、无病无伤、达性成熟年龄,雌鱼要求腹部膨大较柔软、生殖孔开口大而突出、颜色呈淡红色、体重为0.5~1千克;雄鱼要求体表光滑、体侧呈淡紫色、腹部柔软、生殖孔相对较小、体重以1~2千克为宜。多数雄鱼个体要大于雌鱼,雌雄各选择10尾作为试验用亲鱼,其中5对作为人工催产用亲鱼、5对作为自然繁殖用亲鱼。在催产前要做好亲鱼的培育,每天进行投喂,主要饵料为野杂鱼、冰冻的海鱼,也有投喂鸡、鸭下脚料作为饵料的。但在繁殖的前一天不要投喂,以免繁殖时过多排泄物污染水质,要保持水质清新,适时地注入新水。
3.池塘选择
选择两口池塘,每口池塘为0.6亩,平均水深为90厘米,繁殖前池塘要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灌注新水,因为乌鳢卵为黏性卵,故每池均放入相同的水草水浮莲或者人工鱼巢以帮助产后孵化,同时密切注意水温和天气变化,最好选择晴好天气进行繁殖,这样气温波动不大,有利于鱼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的提高。
4.试验过程
5月20日进行催产,当日气温为27℃,水温为21℃,适宜进行催产,自然繁殖池除人工放入水草后,没有进行其他干预,按1∶1的比例放入雌雄乌鳢各5尾。人工繁殖池按1∶1的比例放入注射激素后的雌雄亲鱼各5尾,使用催产素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采用一次性注射,雌鱼剂量为1 500单位/千克体重,雄鱼注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在注射时可根据亲鱼的大小、性腺发育成熟度的不同灵活调整剂量。
一般采用胸鳍注射,首先亲鱼应放在光滑的塑料布上进行注射催产,注射时最好用柔软的湿毛巾盖住乌鳢头部,这样亲鱼比较安静,便于注射操作。经过观察,注射后的亲鱼在40小时后开始产卵,经过6小时的效应期,5对亲鱼全部产卵结束,产卵时间比较集中,经过大致计数得出产卵量约74 000粒。自然繁殖池在放入后第3天有2对产卵、第5天有1对产卵、第6天有1对产卵,有1对未产卵,经过计数产卵量约为45 000粒。
5.苗种培育
随后各自在原产卵池进行孵化,两个池塘采用完全相同的培育方法,由专人负责,管理方法完全一致,生态环境基本保持一致。鱼苗游塘后两天开始投喂轮虫、枝角类;约10天后投喂鱼糜与“通威”牌0.3毫米膨化开口饲料搅拌均匀进行投喂,鱼糜要用绞肉机过两遍,以保持其粉碎度;20天后投喂鱼糜加0.5毫米人工配合饲料。随着鱼苗不断生长,不断调整饲料的规格,以后鱼糜数量逐渐减少,配合饲料逐渐增加,直至完全投喂膨化配合饲料。
6.试验数据
经过33天的饲养,试验结果详见表1。
表1 自然繁殖池和人工催产池试验情况
从5月20日开始到6月23日结束,自然繁殖池5组亲鱼共产卵约45 000粒,收获乌鳢苗种62千克。人工催产池5组亲鱼产卵约74 000粒,收获乌鳢苗种101千克。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产卵量上,人工催产池产卵量高于自然繁殖池约63%。
二、试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比试验得出以下结论。
1.亲鱼的选择
亲鱼的体重要0.5千克/尾以上、达到性成熟才能使用,否则会影响到产卵量。自然繁殖的5对亲鱼只产了4对,这就充分说明即使在水温、水质、繁殖条件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如果亲鱼的成熟度不好,自然繁殖也是产不出卵来的。而人工繁殖通过注射催产剂,经过一定时间的催熟就能产出卵子。
2.亲鱼的产卵量
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产卵量差别很大,又加上乌鳢是一年多次产卵,所以造成自然繁殖的产卵量明显低于人工繁殖。但在孵化率方面可以看出,自然繁殖明显高于人工繁殖。这是因为自然繁殖产出的全部是成熟的卵粒,而人工繁殖的则由于受到激素的催产作用,有一部分未成熟的卵粒也被催产出来,故人工繁殖孵化率低于自然产卵的孵化率。自然繁殖成活率和人工繁殖成活率相差不大,基本一致。在收获量方面差别就很大了,同样是5组亲鱼,1个月后产量却差别很大。自然繁殖的产量只有人工繁殖产量的60%多。
3.亲鱼的产卵时间
自然繁殖由于产卵的时间不一致,故苗种的规格有明显差异,而人工繁殖由于产卵时间一致,规格基本整齐,这样也不会出现“大吃小”的现象,也易于后期的养殖管理。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试验可以得出,乌鳢的人工繁殖明显优于自然繁殖,为乌鳢的人工繁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使乌鳢的大规模人工繁殖成为可能,突破了乌鳢不能大规模养殖的瓶颈。
人工繁殖的成功为下一步选种、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挑选一批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的鱼种培育成亲鱼选育种,进行品种内、地域品系间的杂交试验,培育出优质的养殖品种,这样可以向各地的养殖户提供大规模的优良乌鳢苗种进行养殖,为乌鳢品种的更新换代打下基础。
本次试验的乌鳢苗种培育饲料化养殖成为可能,传统养殖乌鳢一直以野杂鱼、冰鲜鱼为主,这些年逐渐发展到用鸡鸭的下脚料进行养殖,这样的养殖方式注定不会长久,与国家的美好乡村建设政策不符,对养殖环境污染大,病害增多,所以苗种培育的饲料化养殖成功为以后成鱼的人工饲料化养殖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