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传染病》多线索叙事的主题挖掘*——兼论影视评价的“语料库+”方法

2021-11-10王荣飞

大众文艺 2021年20期
关键词:实词语料库疫病

王荣飞 吕 靖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2.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2011年美国电影《传染病》讲述了一种新型高致命性传染病在几天之内席卷全球的故事。影片以艾默霍的妻子贝丝出差回国后突然病亡为引子,以艾默霍配合疾控人员调查死因为开端,一步步向观众展开了疫情蔓延的脉络和美国社会危机爆发的情状,最终在科研人员和疾控机构的努力下,研发出疫苗,消灭了疫情。整个故事多线索铺开,平行推进,串联起了个人、疫病、政府机构、公益组织、媒体、社会、自然界间的多重交互关系,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人情世故。

由于剧情线较多,一些观众也因此对影片的主题产生了疑问。统计豆瓣上的观众留言,近半数的人认为该片情节分散,无主角、无重点,甚至还有人称其为“大杂烩”。也有人明确指出该片主线清晰、故事明了,不过对于主题却莫衷一是。实际上,电影《传染病》是索德伯格近年出品的一大多线索叙事力作。多线索叙事的优势在于,将不同的故事交错并置,暗合故事之间的主题性关联,借由主题的一致性凸显张力。本文将通过采用“语料库+”的方法来挖掘《传染病》的电影台词,揭示该片复杂线索下的不同叙事框架及其主题指向。

一、影视评价的“语料库+”方法

语料库,指可被计算机读取的电子文本库。因其可被计算机识别和解读,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在语言、文学等研究领域广泛应用。本文是对时下兴起的“语料库+”方法在电影评论上的尝试,具体包括:“语料库+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框架分析”。对该方法的应用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使用语料库方法便于对影视语言进行客观把握。如果仅凭印象来评价电影,难免会受主观倾向影响,失之偏颇。但若精细分析,则又往往超出了人工处理数据的能力,但对于语料库来说则是轻量级的任务。

第二,借助Python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语言信息进行深度挖掘。语料库中暗含的信息和数据是真正的宝藏。Python具备强大的语言信息挖掘功能,而且自带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包(NLTK)是处理语料库的利器。

第三,使用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可以对挖掘出来的数据进行认知解读。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传播学和心理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一般都认同:(1)人类大脑对世界的认知形成了各种框架模式;(2)这些框架模式是人类世界观和思想意识的体现;(3)语言能够反映、激活、建构人类的认知框架,并最终影响现实世界;(4)语言的传播可以推动某种框架由个体意识转变成群体共识。

本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为:(1)采集《传染病》的电影台词,经过文本清洁、格式整理等程序做成一个小型语料库;(2)使用Python语言及其NLTK工具包对语料库进行词性赋码、词形还原、句法分析等二次加工;(3)用Python对语料库进行数据挖掘,并用框架理论解读数据挖掘结果。最终解答以下问题:影片是怎样架构故事主题与情节的?它隐含着何种模式?力图向大众传播何种思想?

二、影片的主题框架

根据Fillmore的理论,一个框架的成分有核心元素和边缘元素之分。核心元素必不可少,边缘元素则视实际情况可以增减。一般来说,叙事框架最基本的两大元素是:谁?做何事?二者必不可少,后者是事件,多由动词充当;前者是涉事方,多由名词充当。影片选择哪些涉事方、使用什么动词去架构一个故事、强调了哪些元素来组合框架信息,反映了影片的基本立场和倾向。这些信息一般都隐含在实词当中,因此,对电影台词的信息挖掘,实词是关键。

使用Python的NLTK包和WordCloud词云工具,提取出语料库的实词频率,揭示出三大醒目词:人们(people)、想要(want)、知道(know),从而激活了“真相探究”框架,主题呼之欲出:影片是在为人类探究真相。从挖掘出的信息中我们能够看出,本片的主旨不是为了个体,而是为了群体在拷问危机的根源。

三、影片的行为框架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影片的框架结构和框架成分,本研究进一步提取出了语料的前20大高频实词,其分布情况和频次如下图所示(图1)。

图1 《传染病》台词语料库前20大高频实词分布图

我们主要通过提取语料库的词性标记(用for和if语句)和检索语料索引行(用NLTK的Concordance语句)来进一步确定图1所示的20大高频实词的词性和词义。经过逐词验证,发现13个疑似动词中只有take不是实义用法,因此被排除,剩下的12个是有效的实义动词,影片利用这些动词架构出了五大框架:

1.探究框架

通过动词know、see、think和come架构出了探究框架,表达了人们对病毒的无知以及对疫病的思考。这些词绝大多数都以疑问或否定的形式出现,如“我不知道(I don’t know)”“我们不知道(We don’t know)”“谁知道?(Who knows?)”,但人们同时也喜欢重复“我想知道(I wanna know)”“我们需要知道(We need to know)”以及“病毒来自何处(where it comes from)”。影片借演员之口道明了人类的脆弱和无知,同时也凸显了人类对该问题的追索和思考。

2.诉求框架

通过动词want和need形成了诉求框架。如“我不想回到那里去(I don’t wanna go back there)”“我想回家(I just wanna go home)”,“我需要看医生(I need to see a doctor)”等。这些反映了危机状态下,生活的艰难和医疗资源的紧缺。

3.奔走框架

由动词go和going构成了奔走框架。有些人奔走是为了逃离重灾区,如“我们想过去(We wanna go across)”,但更多人的奔走是想回家,“回家(go home或going home)”在剧中反复出现。

4.消息传播框架

用say、call和tell架构起了消息传播框架。传播的消息中有一部分是谣言。谣言经常借“他们说(they say)”“有人说(some say)”等无据可查的来源出场,如:“有人说为了掩盖真相,政府拒绝尸检(Some say the authorities wouldn't do an autopsy.Cover it up.)”“他们说法国和美国有解药(They say the French and Americans have a cure)”。

5.奉献框架

由动词work构建而成。如疾控中心一直“在竭尽全力寻找病毒源头和治疗方法(We're working very hard to find out where this virus came from, treat itand vaccinate against it)”。及至药物研制出来之后,“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加紧生产救命药物(labs work around the clock to produce the lifesaving formula)”。

通过这些框架,影片力图勾起人们对病毒来源的探究进而引发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同时也借此构拟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与社会场景,描述了危机状态下社会的光明与阴暗,映射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四、其他框架元素及其框架建构

由图1还可以看出,除了事件元素之外,影片台词还凸显了其他框架元素。剩余的7个词分别是名词和形容词,大致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类群体:people/one;(2)病痛:virus/sick;(3)地点:home;(4)鼓励:right/good。其中鼓励类不少与疫病无关,仅是习惯用语,如“好的(all right)”“干得好(good job)”“祝好运(good luck)”等,为谨慎起见将不纳入讨论。另外,家庭(home)已在上节讨论中提及,也将略去不议。本节主要关注两大对立元素:民众(people)与病毒(virus)。

民众与病毒是疫病暴发事件的核心涉事方,电影对二者的架构方式直接反映了影片的内在倾向。考察“民众”与“病毒”在台词中的词汇搭配和句法搭配表现,可以观察影片对民众的架构:民众怎么样?有何反应?以及对病毒的架构:怎样的病毒?有何应对?使用Python语言和NLTK工具包分别调取people和virus的搭配词所得结果如下(见图2-图3,限于篇幅,仅列举了部分结果):

图2 people左右四个跨距的部分搭配词

图3 virus左右四个跨距的部分搭配词

图2和图3提取了people和virus左右四个跨距的搭配词,并把跨距内所有的搭配词和检索词整体显示出来,以便同时做句法和语义分析。审读people和virus的搭配词及其所在的语境,可以发现围绕两词主要建构了五个框架。其中people独占四个,virus占了一个:

1.感染框架

描述了人们被病毒感染的状况。搭配词有“感染(infected)”“传染(contagious)”“易感(susceptible)”“得病(sick/disease)”等,强调了时间快、范围广的特点,如:“世界各地都有人感染(people infected worldwide)”“全球十二分之一的人会得病(approximately one in 12 people on the planet will contract the disease)”。

2.死亡框架

描述了病毒的致命威胁。搭配词有“生命(life)”“死亡(die)”等,如“会死人的(people are gonna die)”“有人快死了(people who are dying)”“不少人已经死了(many people have died)”,显示了疫情的不断恶化。

3.恐慌框架

随着疫情的加重,影片刻画了民众的恐慌。搭配词有“害怕(scared)”“疯狂(crazy)”,还有一些数量词的反复出现也凸显了恐慌,如“多少人(how many people)”“许多人(many people)”等不断重复,说明快速蔓延的疫病引起了民众对病例的关注。

4.治疗框架

由于疫病源于一种新型病毒,刚开始,美国疾控中心只能尽力安抚民众,搭配词是“镇定(calm)”,如:“想办法让公众保持镇定(Things that keep people calm)”。而且初期对疫情的治理也有失误,甚至“把病人和常人放在了一起”。好在经过多方努力,最后发明了药物,能够“治疗病人(treating sick people)”,或者给人“接种疫苗(vaccination)”。

5.释疑框架

该框架围绕“病毒(virus)”架构而成,恰好为影片的主题提供了答案。“病毒(virus)”的主要搭配词是“蝙蝠(bat)”“猪(pig)”“细胞(cell)”“实验室(lab)”和“培养(grow)”。virus与这些搭配词一起架构了人类找到答案的过程。首先,人们探查到了源头,“病毒含有蝙蝠和猪的基因序列”,二者是病毒传播的储存宿主和中间宿主。贝丝之所以暴病身亡是因为她光顾的餐馆使用了带有病毒的猪肉,而猪之所以感染病毒是因为伐木公司滥砍滥伐毁坏了蝙蝠的生存环境,从深山老林里飞出来的蝙蝠把病毒传染给了猪。归根结底,疫病的爆发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其次,人类掌握了病毒在细胞上的附着方式,建立了“病毒附着细胞的模型”,并“在细胞中培养病毒”“在实验室的环境下培养病毒”,最终成功找到了扼制病毒的方法。

五、结语

运用“语料库+”的方法,从语料高频词、关键词到索引行、搭配词的分析,再结合具体语境和故事情节的回顾,本文用数据直观地揭示了贯穿整个影片的主题并梳理出了主导剧情发展的框架脉络。我们发现,电影《传染病》并非如许多观众所说“情节混乱”“没有主题”,相反,多线索的叙事手法,架构起了多维的情景框架,立体呈现了影片的主题和剧情发展线路。也进一步证明“语料库+”的方法能在纷繁的数据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该方法在影视评论中应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实词语料库疫病
宋代疫病防治中的问责与监督*
动物疫病与保险联动知多少——生猪病死赔偿机制——访山西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樊立超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动物疫病监测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探索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浅谈猪的疫病防治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