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之下的秘密
2021-11-09全威帆
全威帆
“水者,万物之本源也。”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2020年8月,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项目建设启动。阔别一年多,兴隆湖崭新“归来”。
据了解,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突破传统的治水模式,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治理理念,系统性重构了动态平衡、健康稳定、自然演替、自我调节的多样性群落生境(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兴隆湖水生态系统如何构建?平静的湖面下藏着哪些秘密?近日,本刊记者进行了走访。
解密1:构建9种地形,形成浅滩深潭
兴隆湖的生态修复,不仅仅对湖岸地形做了精细化的处理,而且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整个湖底做了地形设计和地形的修复,因此,如今的兴隆湖不仅水面、水质洁净,不同区域的水面还呈现出不同色彩。
“地形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提升人工湖最科学的方法。”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重大项目和公建配套处负责人邱伟表示,地形构造对底栖生物非常有用,包括不同的鱼群,不同的微生物,不同的水生植物,它们对地形需求是不一样的,“比较好的海洋生态里面,是高低错落的,湖底地形也是一样。我们在充分尊重原始水下地貌的基础上,对湖区底泥科学研判及处理,优化湖底地形,形成十多种水深梯度,营造利于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境空间,更好地把地形的生命功能营造出来,让水生动植物在水里更有活力。”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院执行总建筑师陈宏宇介绍,经过流域整治后,兴隆湖水质已经达到了III类水。为了水质的长效稳定,并保持良好的视觉效果,在兴隆湖内构建了9种地形,形成浅滩深潭。
解密2:打造完整、多维的食物网结构
“水下地形营造出来之后,通过慢慢放水,根据水深高浅不一分区域种植沉水植物。”邱伟介绍,沉水植物在兴隆湖同样具备多样性,比如在近岸带主要种植苦草等;进水口及林水一体区主要种植伊乐藻、黑藻、竹叶眼子菜;浅水区(≤2.5m水深)主要种植苦草、伊乐藻、黑藻;深水区(>2.5m水深)主要种植竹叶眼子菜、狐尾藻、伊乐藻等。
沉水植物可以在水下形成复杂的生态空间,维持水生动物的良好生存,加上水鸟等动物的加入,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维的食物网结构。
“水生动物如鱼虾螺蟹等也需要分层构建。”邱伟介绍,不同鱼类生活习性不同,有些鱼类长期处于水下3米,有些处于水下2米,而有些鱼类会根据季节、水温的变化上浮下沉。
它们有着各自的“职能”,比如上层的鲢鱼、鳙鱼等,主要牧食水体中浮游植物,抑制藻类生长;中层的鳜鱼、乌鳢等,牧食水体中活体野杂鱼,减少底泥扰动;下层的鲶鱼等,牧食水体中水生动物尸体;同时个别区域还会投放锦鲤,增加重点水域的观赏价值。
“通过在湖底种植大量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森林,实现水下碳汇,还投入了鱼类、贝类等,使整个兴隆湖拥有一个完整的水下生境。这样一来,兴隆湖的自我净化功能将大大提高,保证湖区水质及透明度的景观效果的同时,实现尊重自然的自我设计,促进多功能生境恢复。”陈宏宇表示。
解密3:林水一体化,丰富生物多样性
在兴隆湖平静的水面下,水泽、草泽、林泽形成了有机的生态序列,优美和谐共生。
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里植入了很多先进理念,一步步高水平进行清水型生态系统的构建。“比如水到岸之间有一个过渡段叫林水一体,这也是一个生境构造。”邱伟介绍,通过严格对苗木品种挑选、淹没深度、蓄水时间进行把控,在过渡段种植水中乔木近3000株,“以前兴隆湖的岸线不是林水一体的,现在的岸是深入了水,形成水岸交融。”在邱伟看来,如今的兴隆湖更像一个大自然赋予的礼物。
“在水陆交错带及水岸之上,我们做了非常丰富的设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林水一体及近自然生态群落构造。”陈宏宇说,微露的浅滩,水中的岛屿,以及与浅滩岛屿镶嵌组合的林泽、草泽,岸边的挺水植物,通过拟自然方式种植的草甸花甸,茂盛的本土乔木等,都在助力丰富生物多样性及构建立体固碳网络。
据介绍,兴隆湖以林、水两大核心生态要素为基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要素,从全域生态视角,打造林、水协同共生的生态湖泊,形成林环水绕,林水相依、林水共荣的生态格局,让兴隆湖成为生命的乐园,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解密4:智慧监控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物种间有着相生相伴相克的依存竞争关系,水生态系统构建工程就是一种人为设计和人工干预的过程。
“通过人为设计建立了种群结构、生态位配置后,系统逐步进入自我设计的演变状态。为防止偏离预定的工程目标,在一定时期内人工操控干预不可缺少,最终系统将在一种动态平衡下自主运行。同时,为维护湖内生态平衡,兴隆湖禁止各类放生。”邱伟介绍,比如水生动物的维护,会对其生长与健康状况定期观察,对鱼类、虾类、螺类种群密度和水质关系全面掌控,并根据鱼类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及时调控,维持生态平衡。
由于興隆湖的水来自上游的鹿溪河,属于天然水体,会混进杂鱼侵蚀水生植物,就需要科学的干预,“草鱼多了,会把湖底的草吃掉;鲫鱼多了,会把草拱起来,就等于连根拔起。”邱伟介绍,兴隆湖的鱼类在一定时间内,当生态平衡达到一定情况,就相对饱和;但是当某一个种群密度很高的时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这时会对这个种群进行有目的、有区域、有意识的调控,让生态系统回归平衡。
为了维持这个平衡,整个兴隆湖还建立了智慧监控系统,监测水下的鱼群、水生植物的长势,“除了固定监测水质的设备,对于水下动植物的监测,我们备有小型无人潜艇,水面备有无人船、水上无人机,是三位一体的监测。”邱伟说。
专家点评
兴隆湖生态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在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这一过程中,提升方案得到了天府新区总规划师匡晓明、公园城市色彩总规划师宋建明、天府新区水生态建设总顾问张饮江、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袁兴中等各行业权威专家多次指导。清华、中科院、川大、哈工大、重大等高校以及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新区本土专家等对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
天府新区湿地建设高级顾问、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袁兴中教授认为,兴隆湖的生态修复是一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其技术路径是从湖泊要素、结构、功能到过程的整体系列修复,系统重塑了湖泊水底地形,修复了湖泊底栖亚系统,营造出从湖地到浅滩、到湖岸的生态序列和野生生物生境,构建了“沉水植物—底栖动物—鱼类—水鸟”协同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茂盛的水草形成丰富的水下空间,为鱼类和水生动物形成优良栖息生境及庇护空间,同时,丰富的“水下森林”(水下的水草)也是淡水湖泊的水下碳汇,是实现城市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微露的浅滩、水中的岛屿,以及与浅滩岛屿镶嵌组合的草泽、林泽,不仅满足了兴隆湖的水质净化及生物多样性提升功能,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科普宣教的场所,更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湖泊生态修复典范。
“我们预测,今年冬季兴隆湖的鸟会非常多,不仅仅是种类数量多,种群数量也会明显增加。”袁兴中表示,兴隆湖是人与自然协同共生之舞的结果,是人和自然的一次友好合作。兴隆湖的整体生态系统设计,无论是指导方针、修复策略还是修复技术模式,都是可复制、可推广的,为中国城市湖库生态修复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板。
天府新区水生态建设总顾问张饮江教授认为,兴隆湖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要素,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综合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精准、科学推进美丽兴隆湖建设。因地制宜,因水制宜,优化生境多样性,运用水生动植物的生态生理特性对其进行科学配置,形成合理群落结构及食物链网,以实现有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通过人工调控激活水体中的土著微生物,提高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分解污染物,促进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体现“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以及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