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贡献成都力量
2021-11-09施小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事关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协作发展大局的系统工程。10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公开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成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以《规划纲要》公开发布作为新的起点,以对党、对人民、对城市负责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战略考量、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贡献成都力量。
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发展态势良好、潜力巨大,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蕴含着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经略西部腹地、拓展回旋空间、畅通经济循环、促进协同发展等战略考量,极大强化了成渝地区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位势,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新的重大使命。
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看,成渝地区作为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优化国家开放格局看,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和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枢纽,助推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从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看,成渝地区作为重要经济人口密集区,肩负着承接西部地区生态人口转移的重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引导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屏障。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设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特别是明确要求成都“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这赋予了成都探索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的时代使命,有利于加快促进产业、人口、创新等要素集聚集成,有利于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和经济人口承载能力。
《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构建发展新格局、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9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涉及成都的有200余项。这些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既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巨大机遇,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主动作为、开拓进取,清单式项目化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尽快把任务书变成施工图、形成实物量。
《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我们要聚焦极核引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增强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发展新局面,着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以建设示范区为统领,增强城市发展能级。要坚决扛起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使命任务,发挥试点示范优势,做强做优核心功能。要紧扣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增强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以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深入实施建圈强链行动和重大产业项目攻坚行动,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做强先进制造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做大现代服务业、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节能降碳为导向推动绿色发展,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四大领域降碳减排、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要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科技中心功能。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工程,提升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能力,建强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持续深化与大学、大企、大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要塑造“三城三都”品牌增强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内核,推动文化、旅游、消费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动漫游戏、音乐演艺、传媒影视等文创产业,改造提升知名商圈和特色街区,强化场景引流,大力发展新消费新业态,做强服务消费产业、品牌经济。要聚力高端要素運筹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完善“两场一体”协同运营机制,深化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加快国家物流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等战略性项目建设,增强中国—欧洲中心和国别园区平台载体能力,做强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功能,大力引进培育全球供应链头部企业,提升城市枢纽链接、要素适配和资源运筹能力。要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健全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发展机制,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持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应急管理、安全发展和风险防范体系,建强“城市大脑”,推进数据统一归集,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揭榜挂帅”开发应用场景,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深化平安成都建设,推动发展与治理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有机统一。
——以建设都市圈为支撑,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要着力打造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按照“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的思路,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衔接,稳定运行动车公交化,打通毗邻地区“断头路”,推动都市圈内交通由“直连直通”升级为“互联互通”。要着力打造协同合作的产业生态圈。持续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中心+网络”发展模式,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完善“三区三带”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等重大合作項目,整体提升成都都市圈产业竞争优势。要着力打造便利快捷的一体化生活圈。聚焦政务事项同城通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就医、社保、住房公积金等无障碍接续转移,促进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共享,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要着力打造联防共治的生态环保圈。坚持共建生态网络、共抓生态管控、共筑绿色屏障,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推进岷江、沱江等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建立空气质量联合会商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强化干支联动协同发展。以开放大通道建设、优势资源合作开发等为重点,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共兴、优势互补的发展共同体。
——以唱好“双城记”为牵引,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要全面落实双核联动行动方案,主动加强战略协同、政策沟通和工作对接,探索跨行政区、共建经济圈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推动川渝合作事项成都任务落地见效。要协同培育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完善龙头企业牵头、配套企业参与、商会协会促进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格局,共同培育高水平研发及制造基地,合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协同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成都天府软件园与重庆两江软件园深度合作,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要协同提升创新能力。聚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协同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动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深入开展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要协同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合力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统一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促进两地航空资源共享,协同提升内外联通水平。大力推动成渝两地自贸区协同开放,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共同策划国际合作高端会展活动,提升区域开放势能。
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规划纲要》,是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加强组织、汇聚合力,以担当负责的态度、务实高效的作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要加强组织保障,强化责任落实、规划衔接、项目支撑,抓紧策划和推进一批引领性、支撑性、功能性项目,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宣传解读,营造良好氛围,凝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快把战略机遇转化为现实成果和发展实效。
(本文摘自2021年10月27日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在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