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教学的诊断与改进

2021-11-09何晨李若斐

艺苑 2021年4期
关键词:音乐理论改进学前教育

何晨 李若斐

摘 要: 音乐理论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论文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和教学诊断,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理论;教学诊断;改进;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研项目“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CEFA2018034)研究成果。

音乐理论教学在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国内学界对此也颇多关注。教育事关百年大计,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与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紧密联系。进入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课程进行“教学诊断”,并提出改进建议,有着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教学研究现状和教学诊断

音乐理论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科,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学界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教学研究现状多有关注,如李明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以及对策初探——从大兴安岭地区谈起》[1]、汪海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徐青的《高职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初步构想》[3]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王琳、黄晓敏在《学前音乐教育在实施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4]110中提出了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何志颖的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学生音乐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5]162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手段总结出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提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可行的对策,以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的问题。上述有关学前教育音乐理论探讨对学前教育音乐理论教学诊断与改进可提供具体的实践操作和相对应的理论依据,作为本案研究的理论支撑。

“‘诊断一词源于医学术语。法国学者比纳在20世纪初首次将‘诊断一词用于教育问题。”[6]121“教学诊断”是指基于课堂教学,发现问题,改进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是音乐课程学习的基础,在整个音乐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教学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乐理、音乐欣赏、视唱练耳、幼儿歌曲和声与伴奏等,声乐、钢琴和舞蹈则通常被列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课。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个体差异较大

目前,大多数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来源较广,全国各地均有招生,学生入学前大都未经过系统的音乐专业学习,音乐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各个地区的音乐教学发展水平和普及状况也各不相同,因而导致学生入学后音乐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2019级 艺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当年录取新生共101人,分成4个班级,通过对各班学生“有无乐理基础”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乐理基础的占总人数的21.8%,无乐理基础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8.2%,如表1所示:

这种音乐素养个体差异较大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此普及音乐理论教学,平衡学生水平的差异也是开展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教学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与传统教材难以适应教学发展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课目前涵盖了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欣赏、中外音乐史等基础理论科目。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音乐专业学生不同,由于学前教育本身专业科目比重也较大,因而音乐理论科目的设置不可能像音乐专业学生一样面面俱到,音乐理论的教学科目应少而精、精而专。而目前所用的传统教材一般是先全面介绍乐音体系的概念,这对于刚入门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显得过于繁杂与深奥。

(三)片面追求技能,轻视音乐理论教学

近年来,国家提倡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教促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学前教育技能大赛中就专门设置了幼儿歌曲弹唱和歌曲表演唱技能竞赛项目。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片面追求技术技能的精湛而忽略音乐学习的情感表达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的特点,使得音乐理论的授课内容出现了千人一面的求技能现象,不能因势利导地将课程内容赋予个性化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也就违背了国家政策的初衷。

(四)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兴趣

学前教育音乐理论专业的教学形式,最常见的是传统集体授课方式,“教师沿用传统音乐教材并对其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无法将教材的相关知識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起来讲授”[7]4。这种传统的教授形式过于单一枯燥,使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学习陷入填鸭式模式,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前教育音乐理论专业教学未能采取分组别授课或一对一授课,未能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授课,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新形势下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教学的课程目标、定位、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或探究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精减教学科目,优化课程主干线索

针对音乐理论课程设置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问题,建议对教学科目进行调整。乐理、和声、曲式分析、歌曲写作等几门课程隶属于作曲技术理论层面,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将乐理课程与和声课程相互融合,加大和声课的课程比例,增强课程实用性,对于奠定学生的即兴伴奏和弦的基础知识意义重大。

对于民族音乐概论与音乐鉴赏等识记型课程内容,以往的旧观念认为这些科目只需死记硬背即可,缺乏有效渗透性。对此可以优化识记型课程主干线索,整合中外音乐史,以音乐发展为主要线索,对音乐形式、音乐创作背景、音乐作品体裁等逐一进行介绍,再将音乐鉴赏课、民族音乐概论课融入中外音乐史体系中,将相关内容根据音乐史的发展年代进行串联,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

(二)兼容并蓄,丰富音乐理论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知识包括了音程、和弦、大小调体系等重点理论知识。音程是构成旋律的最基本要素,传统教材大都通过对音程音数和度数的计算及转位的练习外,没有提炼出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操性学习模式。如在键盘上弹奏和听辨原位音程和转位音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聆听常见音程级数及音程转位的音响效果,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高度鉴赏分析音程的音响效果,以实际作品中的直观感受运用到课程实践中去。关于音程的学习,“比如介绍小二度音程时,同时发声的小二度会产生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如果分别演奏旋律音程的小二度,却能制造出滑稽、幽默、谐谑、俏皮可爱的效果。”[8]207学生对这一音程有了更直观感性的感观感受,可以模拟律动性强、诙谐的场景。关于和弦与大小调体系的理论学习,二者可以互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熟练掌握和弦的原位与转位,注意聆听音响组合后的特征,去粗取精,在实践中探究课程设置上兼容并蓄的综合性。

(三)改良传统教材,采取分层次授课模式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音乐理论知识应以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而构建,摒弃理论化的知识传授,对传统教材进行探究与改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兴趣。传统教材对于刚入门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显得过于繁杂与深奥,相关音乐理论知识应遵循删繁就简原则。可以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节奏、节拍概念,认识音符、五线谱,迅速掌握读谱的基本要领,广泛视唱大量的儿童歌曲,对相关音乐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与巩固。教师及时针对专业特点提炼出主干音乐知识点,使学生迅速掌握音乐理论基本知识点。

针对学生音乐基础薄弱,个体差异较大的状况,可以采取传统课程与分层次授课模式有机融合。对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加快教学进度,针对乐句和乐段的终止式,结合曲式特征进行分析,适当引入和声与编创乐曲的知识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乐曲理论的理性认知水平。

(四)统筹安排实践活动,巩固音乐理论学习效果

为巩固音乐理论学习效果,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统筹安排比赛活动,“建立举办各类型比赛相结合的常态化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突出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9]119。比如通过举办知识问答及类型丰富的比赛巩固学前教育音乐理论学习成果,以赛促学,引导学生从比赛中查找知识纰漏,进一步完善音乐理论知识体系,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完成既定学科目標与任务。

组建乐队可以让学生在乐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取长补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己组建音乐社团,按兴趣、爱好、特长来组队学习,可使学生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乐队的实践演奏更加了解乐器的性能和构造。此外还可以采用教师提问、分小组讨论、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反问、教师提出评价与建议等方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发问,巩固音乐理论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重奏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作用。

三、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堂教学改进建议

课堂效果如何应当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教师所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的获得必须学生主动去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为有效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课堂教学的诊断,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教学音乐作品选择,强调情感体验融入

音乐情感本身具有微妙性、模糊性和不可描述性,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融入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体验空间。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制定中一定要考虑到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等方面的内容,更全面地把音乐理论和技能结合起来。

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年级由浅入深地教授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大一的学生比较感性,可选择如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此类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乐曲中出现的模拟自然界的音响:风声、雨声、雷鸣声、蛙叫声等,通过节奏、力度、音色的变幻传达了生动的音乐形象,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音响变化,并在感受的同时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产生了一定的联想与想象,以此掌握三拍子的与二拍子的区别、强弱的变化、调性的变化等,情感上也受到了陶冶与熏陶。

大二的学生通过一年的理论与技能课程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思维。这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感兴趣,自主学习效果较好,乐于模仿,喜欢做小老师,并且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和简单儿歌的弹奏能力,歌唱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可选择类似 “音乐之声”——《雪绒花》此类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音乐理论方面可以学习用三种力度p(弱)、mf(渐强)、f(强)演唱《雪绒花》的片段,掌握F大调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的位置及伴奏织体等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

(二)通过趣味性和游戏性训练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是指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知和再现能力。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大多是处在被动的位置,因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针对音乐教育而专门创建的教育体系。”[10]157主要侧重于学生节奏感、旋律感、结构感、速度感和力度感等方面的培养。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使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进而热爱音乐。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趣味性和游戏性训练,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征与学生向往游戏的天性有机融合,在玩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体验与表现之中,能让学生在听、唱、编、玩中增强他们的节奏感和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力。

(三)注重音乐理论教学内容与学前音乐主题活动目标的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就是为幼儿园输送优秀的幼教人才。而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教学受到音乐专业院校教学模式影响,过于强调专业化、技能化,教学方式近乎接近音乐专业方向,这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显然是不利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11]因而,教师在给学前教育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更应以专业的眼光,以儿童的视角将音乐理论教学和音乐主题活动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

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可以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年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选择节奏鲜明、内容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内容来引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品的内涵。将生活、趣味、游戏、主题活动等几方面有机融合。每堂课可以确立一个主题活动的中心,先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主题的中心: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游戏方式进行解决?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和技能等?帮助学生构建核心主题活动体系,然后再寻找合适的知识技能点进行扩展。如学习歌曲弹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这是一首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音乐作品,教师给学生欣赏此曲时,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太阳升起的壮丽景象。第一段可通过动作体验、表现音乐所体现的登城楼、在城楼上看日出等情节内容,第二段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可把角色等游戏因素引入欣赏过程,用外显性动作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欣赏活动的体验及对歌曲的充分感受。在作品欣赏之后,可以运用相关音乐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编配和声伴奏织体,达到活动内容和主题目标的高度融合。

(四)在音乐理论教学中深度挖掘音乐基本要素的运用

音乐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高、音值、音强和音色。具体表现在节奏、曲调、和声等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

“节奏感是指对音乐材料中的节奏和节拍的感知和表现。”[12]75可以利用身体律动培养节奏感。如,让学生自由地根据音乐的节奏用自己感到舒服的形式进行身体律动,提示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节奏;根据音乐片段的旋律,用简单的身体动作或打击乐器来表现,如用拍手来表现音乐的旋律节奏;运用图片、PPT等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律动,听音乐划节奏,教师与学生一起边唱歌,边用画线段的方式将节奏的长短表现出来,还可以启发学生选择熟悉的旋律划出节奏;为学生提供一些音乐材料帮助他们感受某种特定的节奏,培养节奏感,感受节奏的疏与密、感受附点节奏的跳跃和二分音符节奏的平稳等;改编熟悉的音乐材料培养节奏感,如把平稳的四分音符的节奏改编为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等。

“旋律感是指对音乐材料中的音高起伏做出准确的判断与感知的能力。”[12]79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旋律感知意识,利用听觉、视觉、动觉三位一体培养旋律感。让学生在掌握歌曲旋律时利用教师使用的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把视觉、动觉的高低感与听觉形成一致的起伏曲线,从而形成良好的旋律感。唱是培养学生旋律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采用分、字、詞句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听觉表象能力,形成较好的旋律感。

曲式结构是音乐的主体框架。“结构感是指学生通过音乐活动,理解乐句、乐段的起、止、变化与重复等,分辨乐曲的主要部分与附加部分等,初步形成曲式结构的概念。”[12]80让学生采用对唱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握乐曲的结构,规律性的对唱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每个乐句的结构,还可以采用节奏插句的方法,即在一个乐句与另一个乐句之间穿插一些短小的节奏语言,以体会乐曲的整体结构。

“音色是指音乐材料中产生的色感在人的内心引起的感觉和感受。”[12]81利用视觉表象与听觉表象互相类比,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动物叫声模拟常见的不同音色,根据声音的粗犷、柔美、纤细等做出判断,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用恰当的音色来表现特定的音乐材料。

速度感和力度感共同构成了乐曲重要的表现因素之一。结合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特征来培养速度感和力度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速度感和力度感的培养。选取两首风格迥异的乐曲引导学生体会慢速与快速的区别,强与弱的对比,通过对比的方式更好地体会速度感与力度感在乐曲风格把握中的重要性。

结 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音乐理论的诊断与改进需要紧扣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教学特色,精准定位教育目标,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学前教育音乐理论教学方法。尽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教学受诸多因素制约,但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对教学做出客观诊断与积极改进,一定能有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对策初探——从大兴安岭地区谈起[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2.

[2]汪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3]徐青.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初步构想[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4]王琳,黄晓敏. 论学前音乐教育在实施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才智,2011(11).

[5]何志颖.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6]陈爽.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构建标准研究——以五年制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12).

[7]YuNa.The Problems and Reformation of Vocational Music Theory Teaching[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2014,4th(ICASS 2014).

[8]熊欣.浅析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现状及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21(02).

[9]刘秀芳,申燕玲.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院校管理,2021(06).

[10]肖玉.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校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4(1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基二[2012]4号) [EB/OL].(2012.12.0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3327/201210/143254.html.

[12]华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林步艳)

猜你喜欢

音乐理论改进学前教育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浅析秦二厂设计基准洪水位提升对联合泵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