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养成的实证研究
——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
2021-11-09黄新辉彭永宏朱放良
黄新辉,彭永宏,朱放良
(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700)
1 问题的提出
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自然、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增加发展的“绿色”含量,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由此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键在于绿色生活方式的生成。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群体,习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和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民族的未来在于青年[1]。大学生们,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引领者,引领着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从现实来看,大学生确存在生活习惯失衡、绿色生活理念薄弱等情况。因此对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进行探究,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和意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在生活中积极培育和践行健康、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理想实验对象
调查采取整体抽样,计划从湖南文理学院的15个二级学院的大学生群体中,随机抽取271名大学生,计划发放271份调查问卷,回收27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100%。
2.1.2 实际实验对象
调查小组采取整体抽样,从湖南文理学院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大学生271名。发放271份调查问卷,回收27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100%。
2.2 研究方法
2.2.1 日常行为倾向问卷
这部分问卷,共有2题。一是针对大学生对学校绿色生活知识培训的态度;二是关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2.2.2 绿色生活方式理解及满足表
这部分问卷,共有2题。一是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及满足;二是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理解。
2.2.3 生活作息调查问卷
这部分问卷,共有5题。一是对于学校、班级相关活动大学生的参与度;二是大学生经常去的活动场所;三是大学生的垃圾分类与节约意识;四是大学生的出行方式;五是大学生对于旧物的处理方式。
2.2.4 绿色生活方式信息获取及影响因素表
这部分问卷,共有2题。一是对于绿色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二是影响绿色生活方式践行的因素。
3 数据结果及其分析
①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对有关绿色生活方式培养内容的态度出发,可知绿色生活方式在大学生心中的定义,从而精准定位在绿色生活方式培养中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涉及消费、出行、生活作息、游戏以及自我情绪管理等方面。相关调查情况如表1。
表1 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对有关绿色生活方式培养内容的态度
由两组数据可知,大大部分人的日常行为的某些方面是符合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但也有部分人沉迷于娱乐游戏。此外,对于学校宣传的有关绿色生活的倡议和活动,大部分大学生持支持的态度并积极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持消极态度表示不会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这些从整体上呈现大学生群体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情况。
②通过探析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看法,可以研究大学生对于绿色生活方式内在意蕴的了解以及在其中的满足程度,从而来探析大学生绿色生活意识的薄弱与否。
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对绿色生活内涵的认知,体现在大学生对于具体行为的判断和了解,具体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调查情况
由两组数据可知,大部分大学生了解绿色生活的内涵并从中获益。此外,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具体行为认知,大部分人整体上是阳光、积极的。大部分大学生认可绿色生活方式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这反映出社会、学校和家庭在绿色生活培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是有效的、成功的。
③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要外化于行,在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中去探究大学生对于绿色生活相关活动的看法。这可以为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提供事实依据。
关于大学生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活动,调查问卷使用五个方面的问题来分析大学生在绿色生活方式践行中的行为模式。调查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活动调查
由两组数据可知,大部分同学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低碳出行、节约意识较强、自我管控能力较强。例如乘坐自行车、经常进行垃圾分类等。同时,依然存在部分同学不认可绿色生活方式。比如,部分同学拒绝参加有关绿色生活方式的活动,垃圾分类和节约水电的意识薄弱等。这些体现了在绿色生活方式养成上有成功的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④从大学生对绿色生活理念的理解到行动,可知大学生在绿色生活方式养成上存在的不足,从而为大学生建立更具操作性、建设性、可行性的绿色生活方式养成路径提供参照。
通过分析在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养成上的现状,探究更有成效的培育策略,从而为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做引导。相关调查情况请见表4。
表4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养成上的现状调查
由两组数据可知,约有六成的同学惯于被动接受绿色生活方式的信息。就绿色生活方式培育与践行的影响因素而言,约有七成以上的同学选择的固有生活习惯不变,仅有五成左右的同学重视外在约束力,仅有四成左右的同学重视社会、学校的教育宣传。从这些情况可知,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正处于塑型期,并未拥有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4 关于当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养成的反思与讨论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绿色生活方式有过了解,并在生活中积极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但有部分大学生对绿色生活理念的内在意蕴、价值指向不了解。可知,对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虽有成效,但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1 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模式,实现多元评价与一元评价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的学业评价,各地高校使用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尽管实施细则不同,但其目标都是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由此,可以在高校的综合评价细则引入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理念的元素,来增强大学生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意识。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成效,各地高校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评价的方式可以是线上匿名互评、线下实名互评以及线下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模式和方式可以在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中营造互相监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
4.2 拓展素质教育的养成策略,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据调查报告的数据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绿色生活方式意蕴的理解,故开展有关的理论教育和理论宣传是必要的。高校教师要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努力增强绿色生活方式教育的实际性、互动性和可操作性,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课讲透。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2]。故教师应该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去观察体会绿色生活方式。此外,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将绿色生活知识教育纳入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识课程以及自然科学课程中来,使绿色生活知识成为大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及其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4.3 整合新旧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育方式与数字化时代的结合
传统的信息传递媒介,如收(录)音机、广播和报刊等依旧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路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主体部分是“00后”。“00后”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出生起他们就生活在数字化世界,他们在娱乐、学习、消费等方面都依赖于数字产品和数字化的世界[3]。因此,须要使传统教育方式与当代科技成果相结合,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符合其年龄特征、心理发育程度、具有时代气息的绿色生活教育内容。所以,我们要充分使用时效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较强的网络平台和相关APP,比如将绿色生活理念注入微信、网络游戏、网络电影等网络媒介之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将绿色生活理念灌输到大学生们的头脑中,激励大学生们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其绿色素质。
4.4 优化教育资源的现有架构,实现多元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恩格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并和其生活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这是对大学生绿色生活理念的教育方式而言的,故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在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同时,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促使多种教育方式形成合力。十九大报告强调,“提倡简约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建立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活动”[5]。意味着我们要先从思想上开始,树立环保、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首先,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对污染环境、无节制使用资源等非绿色活动运用法律的武器去惩治,努力造就绿色低碳的社会氛围。其次,高校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知识结构优化、年龄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给大学生在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中以正确的引导。此外,高校可以将绿色生活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之中,并逐步完善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