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子生产经营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09于海燕陈殿元于晓明

绿色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产教应用型

于海燕,姜 龙,陈殿元,于晓明,包 岩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

1 引言

我国地方农业院校一直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普及农业知识、推广与应用农业新技术的重要任务[1~3]。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可见,国家对高校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通过产教融合,实施协同育人已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4,5]。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本,近年来,国家对种业发展和种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作为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高校之一,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思路,为适应国家种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专业。本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我国应用型涉农本科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农业院校产教融合现状

产教融合是高等农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手段,也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鲜明特色[6,7]。近年来,各农业院校在社会需求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下,在产教融合的形势下,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模式和方法也日趋多元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8]。明确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无论是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还是造就农业人才队伍,均离不开农业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先进农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服务农业、农村事业,振兴乡村,成为“十四五”期间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点目标。校企联动,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亟待完成的时代课题[9,10]。

3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产教融合的育人实践

3.1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玉米生产大省,被誉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玉米种子生产、销售的大省,在吉林这块大地上有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公司多家。目前,种子企业普遍存在“新人业务能力低”“高端人才不愿意干”等问题。另一方面,农业院校也普遍存在“学生就业难”“学生就业不稳定”的现实问题。为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实现校企双赢、协同育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院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思路,为适应种业发展和国家育种战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立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以下简称种子经营专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繁育、加工、贮藏、检验及种子经营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育种技术研发、种子繁育、种子生产、种子检验和种子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学制三年。该专业实践性强,与行业紧密结合,其最终培养目标是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自成立以来,就备受种子行业的关注,也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率先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实施“三进三出”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建设高标准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验、实践、顶岗实习提供保障[11]。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深度融合“三进三出”模式见表1[1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校内现有试验田20 hm2,拥有27个专业实验室,建有吉林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研究中心、植物病虫害检测实验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拥有省内外涉农合作企业92家,其中可进行师生实践、实习、实训的基地有32个,建成校外创新创业基地2个,与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建立博士工作站。这些保障条件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生产、科研和管理等能力。有效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

表1 校企深度融合“三进三出”模式

3.2 深化校企融合,按照岗位能力,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加强校企互联互通,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召开校企合作理事会,聘请科研院所及企业高级人才,针对行业的需求,制定本专业的岗位能力。在企业的参与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良好对接,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形成校企资源共享、共赢的实践育人格局。把课程内容分成各个模块,注重生产实践,对三大作物的选育和栽培等核心训练课采用作物两个完整生长季的“双循环”模式;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以“必用、实用、够用”为度,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聘请行业专家为参与专业课的授课任务,定期做专题报告,向学生传送种子行业的前沿知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优化课程大纲和编写实用性教材示范本,核心课程设置独立实验。校内设有实习农场、实训基地,实行师生全员下场锻炼。充分发挥校企人才合作培养理事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假期积极深入企业实践实习,学校配备实习指导教师,企业负责协同管理,实行校企共享、共赢的协同育人格局,有效提高了应用型实践人才培养质量。

3.3 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现代种子企业的岗位需要和本专业学生的最终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人才[13]。学院通过认知实习、课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基地实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竞赛、大学生创业项目、校内遗传育种平台和遗传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对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的育种和栽培课设置独立实验,并由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让学生参与育种的各个关键技术环节,一个生长季节学会自交、杂交、制种、扩繁、去雄等技术及田间调查、取样和室内考种等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去种业参观、学习,带着问题去市场调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上述实践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能适应种业的需求。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学院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多年来一直坚持鼓励教师到校内基地和合作企业锻炼。为了使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院、校两级搭建了多元化的教师培养途径。采取聘请企业专家到校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进人才、组织教师访学、以老带新、技能大赛、观摩教学、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学术研讨会、下场实践实训、科研活动、科技下乡等手段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14]。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参加生产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实践技能,学校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造了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4 结语

开展与种子行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与环境,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是应用型本科农业高等院校的育人宗旨之一[15]。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通过建立学校的教育过程与种业的生产过程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把课堂教学与生产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既有知识素养,又具备实践经验的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技能性人才。通过这种育人模式,使得培养的学生更受种子行业的欢迎。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产教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