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智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以环境分析化学课程为例

2021-11-09魏少红

绿色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思政智慧

魏少红,张 岩,杨 飞

(1.天津城建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2.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1 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立德树人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智慧教育元素逐渐融入高校课堂。智能移动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构建的平台(例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是智慧教育的主要载体形式,可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教育资源,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依赖于大数据技术分析学情,提高教学效率[3]。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如何利用智慧教育的平台,将思政理念渗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已成为高校教学亟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4]。

环境分析化学是环境科学和化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也是环境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研究环境中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含量及其分布状态,并对其进行监测和分析[5]。目前,该学科已渗透到环境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起着侦察兵的作用。同时,该课程具有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与丰富的价值理念,课程的开设是在大二阶段,本阶段的学生刚刚完成从高中到大学适应期的过渡,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思想可塑性强[6]。教师在授课时,可充分利用这一思想引领的黄金期,根据学科特点,凝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以知识作为载体,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为国家环境科学领域培养德才兼备的“侦察兵”。

本文以环境分析化学课程中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为例,探索了“课堂思政+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超星等智慧教育平台来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内化知识的同时感悟思政内容,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2 深挖教材内涵,建立网上思政资源库

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载体。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于能够理联系实际,把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入教学内容并引发学生共鸣。环境分析化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资源,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如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环保意识、等要素[7,8](表1),并通过课件、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建设网上素材资源库,利用智慧平台穿插于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表1 环境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设计

3 课程思政+智慧教育的教学设计

超星学习通等智慧教育平台可借助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学生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满足个性化、实时化、强交互的学习需求。利用智慧平台的教育资源,在环境分析化学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围绕专业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接纳[9]。以配位滴定法的应用—重金属离子的测定为例来进行说明。

3.1 课前预习

首先通过超星智慧平台发布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列举近几年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例如:铅中毒,铬中毒等环境安全问题,并了解相关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危害等,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要求学生在课前了解重金属离子定量检测的多种分析方法并进行比较,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成果展示,在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的同时,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

3.2 课堂实践

在课堂教学环节,可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来学习配位滴定法的原理及应用,把传统教学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教学资源库生动形象的微视频、虚拟实验相结合,二者的交互融合将学生引向课堂深度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合理引入思政资源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尾气排放、釉彩餐具、重金属水源、土壤等环境问题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启发学生关注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途径,熟悉国家及行业排放标准,并使其牢固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固体废弃物和废液的方法[10],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此外,在知识拓展方面,可在平台上以视频方式引入本学院科研课题组在微/痕量重金属离子检测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推送本学院大学生竞赛的相关成果,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科研领域的新动向,并利用同学间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研创新的热情[11]。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环节,除了讲授法,还可充分利用问题导向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12],结合翻转课堂等新方法来探索智慧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内化知识的同时感悟思政内容。

3.3 课后总结与知识延伸

每次课或每章内容结束后,教师要总结本次课或本章重要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去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知识结构图,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平台相互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学、归纳和总结的能力[13]。

随后,结合课堂知识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例如: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边的水体进行重金属污染现状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借助超星平台、QQ群,微信等多种模式互相交流,开展人类生存现状的大讨论[14]。通过调研和交流,不仅可以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目前的环境问题,切身感受到作为一名“环境人”的时代使命,认识到环境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增强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结论

以上内容展示了“课程思政”融入环境分析化学智慧教育的基本过程,探索了“课堂思政+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建立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也为环境分析化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提供了新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需要掌握好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比例,思政元素要避免长篇大论的宣讲,不利于学生的接受。此外,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授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熟练掌握新型教学技术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思政理论基础,借助智慧教育的平台,将育人元素无痕渗入教学之中,才能充分发挥环境分析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思政智慧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一届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