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考

2021-11-09钱昭英龙森柳

绿色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经济学学院核心

钱昭英,龙森柳

(贵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 引言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教育部于2012年特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1]。在建设高质量体系背景下,对课程建设方向和水平具有内在规定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把握和挖掘[2]。国内高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经历10年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了解资源与环境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交易规则,熟悉资源与环境研究、分析方法及管理性技能,并能将其够熟练运用于社会实践生活的专业人才,有效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相关的核心课程上,部分高校做出相应探索[3~5]。但仍然存在课程体系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高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理,探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开设院校情况

目前,国内开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高校共有13所,具体见表1。从开设院校类型看,集中在财经类高校,达10所,其次是综合类大学2所,农林类高校1所。从办学类型看,公办高校占12所,民办高校为1所。从开设院校分布看,东中西部地区均有开设,其中北京、浙江、山西、内蒙古各有2所高校开设,山东、安徽、重庆、贵州、湖北各有1所高校开设。从专业所属院系看,本专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学院,达5所,占比38.46%,其次是经济管理学院,达3所,占比23.08%,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经济贸易系各1所。

表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开设院校

3 国内高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情况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而定,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梳理了10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分别是华北地区的中国人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华东地区的山东财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华中地区的湖北经济学院,西南地区的贵州财经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从这10所高校发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数量不一

其中最多的是浙江工商大学开设19门,其次开设17门的包括3所院校:贵州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及重庆科技学院,再次开设14门的包括2所院校:山东财经大学及湖北经济学院,而中国人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这4所院校开设13门。从课程统计结果看,除了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这5门课程以外,还有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资源经济学这3门课程开设最集中,其中计量经济学开设的高校最多,为10所(表2)。

表2 国内高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情况统计

3.2 专业核心课程学科涉及广泛

各高校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涉及到经济、环境、管理、地理、理论统计类等学科方面的课程。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类的课程最多,共有53门,其中经济学类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这类基础性课程的同时,也有财政学、会计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种类繁多的经济类性质课程;环境科学类课程不仅包括环境资源法学、资源环境政策与法规的法律知识方面的课程,也包括资源与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规划、资源管理学、资源环境监测等管理规划方面的课程。

3.3 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多实践少

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看,绝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理论性课程多,实践性课程少的情况。但重庆科技学院属于例外,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该校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有资源经济与管理实务、资源与环境规划实训、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并与校外的企业合作开设资源经济与管理实训(校企合作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实训(校企合作课程)课程。

4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适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本文认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4.1 基于“能力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群

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保障[6]。关于学生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特别是在高校课程群的建设上,不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以培养不同的专业能力:如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MPAcc核心课程群建设是依据未来岗位需求来设置不同的课程群[7];为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工程与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技术等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来达到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8];为提高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专业以工程实例的方式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演示[9]。就此,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以能力发展为导向,但从国内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能力的认识和理解各不相同,比如北京大学注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养具有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徽理工大学和重庆科技学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工作的能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科学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认为其专业能力应包括经济研究分析能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管理能力和资源环境分析能力。其对应课程见表3。

表3 基于“能力导向”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群

4.2 建立多维度的实践课程

当前,国内高校实践课程层出不穷,不同高校以专业特色为基础建立实践性课程,其中有:理工类高校以大气科学类专业为特点开设FORTRAN、MATLAB、NCP等数据处理类的实践课程[10];师范类高校在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上增设微格教学课程[11];医学类高校在临床医学实践上实行一体化教学管理,以PBL的模式对医学实践课程进行教学等[12]。但目前国内高校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还存在实践课程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够的问题。而传统的专业实践课程是由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共同构建,课内实践是主体,这样的实践课程过于简单,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不能适应当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因此,要建立多维度的实践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参照重庆科技学院做法,引入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专业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应加强实验实践平台建设,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价值核算、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软件和一些常用环境测试工具,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3 构建以社会发展需求特色课程体系

为适应社会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相衔接,对于专业特色课程的选择更是如出一辙:农林科技兴起,农林院校构建起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体系和特色课程[13];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服务社会需求,打造“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14];制药工程建立5个特色实验课程,给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制药工程人才等[15]。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伴随着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学科。在生态文明已经完全融入到社会生活发展情况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相关概念,如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绿色金融等已贯穿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发展呈现出广阔前景。本文认为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基础上,还要注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衔接的特色课程建设,可以开设能源经济学、低碳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绿色金融学等课程。

5 结语

追求高质量教育体系大环境下,给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设带来一定思考,不管是开设院校的情况还是核心课程设置的情况,都足以说明当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建设性意义。因此,通过注重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设置、多维度实践课程和以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有助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适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也有利于资源与环境经济未来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经济学学院核心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