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1-11-09陈坚,姚金桃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19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牢牢把握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驶入了现代化快车道。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以深邃的智慧谋划中国现代化的路线图,科学制定推进现代化的新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全面平衡协调推进现代化

一般而言,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方位转变的过程,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一系列变迁,也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既充满机遇,也充满了新的矛盾和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在准确把握现代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协调的战略,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很好地驾驭现代化,现代化过程才能比较平稳,才能少付些代价。

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重大突破,国家现代化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多年持续发展也积累了若干结构性的问题,集中体现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中,“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不平衡。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始终保持高速或中高速增长,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载力,付出了过高的资源、生态与环境成本。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东中西各个区域的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增长率都稳步推进与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同时,城乡之间在收入、医疗、教育、就业、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较明显差距。而“不充分”发展问题,主要指一些地方、领域等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平衡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党中央提出并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一方面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把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落到实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定不移地贯彻共享的发展理念,重视公平正义,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帮扶力度,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让全体人民都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样一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统一,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内涵,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全面平衡协调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制度层面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人们比较看重物质文明层面、精神文明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其实,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物质文明层面、精神文明层面的现代化,还应包括制度层面、治理层面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民主思维和法治思维等来治理国家,从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谱系。这些都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探索中,党逐渐认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国家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具体做法体现在: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治理一个大国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指出,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体框架下进行的,这种顶层设计要求能确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这个顶层设计之下,注重打造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也就是着力推进政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做到把依托力量、治理方式、所需资源等要素全面结合起来。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提升治理能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以正风肃纪为抓手,提高党治国理政所需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改进政府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推行依法治国以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较好地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优化社会治理,塑造良好社会秩序。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契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优势,能最大限度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聚焦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同心圆。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党中央始终把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作为重要取向,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秩序和谐安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彰显。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才能确保国家现代化任务的完成。

勾画现代化强国建设新蓝图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审时度势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重大战略安排,勾画了一幅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蓝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经过持续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仅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快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8 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 年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些现代化成就,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意味着中国拓展了现代化的新道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中央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那么,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呢?为此,党中央高瞻远瞩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从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战略安排,完整勾画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不仅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十五年,而且提升和充实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和内涵。

上述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蓝图,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突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永续发展的要求,回应了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体现了发展的无限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业已成型与成熟。

总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准确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战略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国家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