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1-11-09陈坚,姚金桃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19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发展

新中国成立最初的30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多方面的成就。但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了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新时期,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与路径的提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中国搞现代化建设,是以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成果作为起点。为此,中国共产党对内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工作的发展,对外努力探索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新路径,以促进先进技术的引用。但是,随着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化,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感到希望用20 多年的时间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进而在考虑现代化战略目标时加了限定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到20 世纪末,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 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正如邓小平所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1979 年12 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将现代化目标具体化为国民平均收入达“1000 美元”的水平,进入“小康”状态。这实际上是对过去设想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所作的重要修改。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不断完善自己“中国式现代化”和“小康”战略目标的说法。一是将“小康”目标划分出一个下限800 美元;二是设想分两个10年、“翻两番”,以达到“小康”状态。1980 年12 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根据邓小平的构想,1981 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小康”水平规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到1982 年党的十二大,“小康”水平被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到20 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正式提出和确定下来。“小康”现代化战略目标,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努力方向,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整合社会的新的动员令。

党的十二大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全面展开,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也随之完整提出来了。1987年10 月党的十三大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写入党的文献:第一步,到1990 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 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表,使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第一次有了清晰而切实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代,构成了一次极其复杂、艰难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迁。

新的战略目标确定后,党中央制定了战略目标实现的路径。邓小平提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为根本路径,在坚持这两大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下方针:要把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战略目标;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发展速度;注重提高综合国力;重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落实这些方针,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的轨道上来;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合理化,保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对现代化实现路径进行了高度概括,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提法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方面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为排除现代化建设中“左”的和右的因素干扰,保证现代化建设不偏离正确轨道提供了路径依赖。

市场经济融入现代化进程

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因苏东剧变而进入低潮;1989 年春夏之交的中国政治风波之后,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如何应对这一严峻变局,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于1992 年初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在谈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时,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的思想束缚,为把市场经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障碍。

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文写进了我国的根本大法。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确立了。当代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而且是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这一社会转型的最重要特征和最深刻意义就在于:它把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代,从而构成了一次极其复杂、艰难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迁。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原定于2000 年比1980 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五年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时,1997 年党的十五大对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21 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 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围绕这个发展战略,党中央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一是抓住历史机遇,开拓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并把它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这些战略部署,不仅深化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的认识,而且大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纳入世界发展一体化进程。2001年11 月10 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这标志着经过15 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在经受了15年的歧视待遇之后,终于有了享受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无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还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促进,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进入21 世纪,我国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的形势,党中央从实际出发,第一次郑重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际上,就是把“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步骤。这样一个目标,是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代化建设新目标被党的十七大坚持和使用。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了调整、充实和完善,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任务新要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和战略发展目标的再次拓展和重大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重掘取利用轻恢复还原、重提高生产效率轻社会发展公平、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发展、重物质财富轻精神提升的片面倾向,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本质要义、核心价值、基本要求、根本方法都作了更为清晰的界定,强调现代化建设“以人为本”的重大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从而把“三个文明”进一步扩展为“四个文明”;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外延与内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

为平衡协调推进现代化,党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补齐制约发展的短板。如实施“村村通”工程、取消农业税、发放种田补助、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是农业农村农民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为党的十八大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这两大战略措施,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经过艰苦不懈的探索,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总量一跃上升为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毫无疑问,这个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踏步前进时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发展
多部门:建设农村公共厕所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过度建设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