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新选择

2021-11-09陈坚,姚金桃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19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现代化

20世纪之初,西方现代化在中国屡屡碰壁,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阴暗面,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所有这些使得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现代化道路产生了疑问甚至失望,因而他们开始把现代化目标由西方转向东方,重新选择中国现代化道路。

在现代化道路探索中觉醒

面对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国家政治的继续衰败,复辟势力的泛滥,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挽救中国危亡和实现国家富强的新途径。

这是一批完全不同于先前知识分子的群体,他们具有更宽广与坚实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敢于怀疑、生气勃勃,更重要的是经过新文化运动的锤炼,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建国模式开始产生怀疑。这些先行者从精神文化层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进行反思:中国对西方现代化的理解有没有错?中国学习的这条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本身是否就是错的?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的基本精神是“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学习、理解西方现代化必须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再以不妥协的精神与传统宣战并扫除之,才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陈独秀认为,过去学习西方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看到中西文化是本质不同的两种文化,是不可能有选择地学习而成功的。由此,陈独秀从六个方面阐释了“何为现代人”,倡导“科学与人权并重”。在他看来,只有把“德先生”和“赛先生”请来,用新人格、新观念、新思想、新价值来彻底“改造国民性”,中国才能建立起现代化的制度和社会,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先进分子开始反思西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身存在的问题,并倾向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模式,认定这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是促使中国人把中华民族的前途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影响后来现代化探索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在谈到为何选择社会主义时曾说:“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正是因为十月革命的示范效应,社会主义才迅速为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中国社会的一股思潮。就连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也推崇社会主义,认为这是纠正西方现代化弊端,适合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新方案。他说:“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可见,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由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既是反思西方现代化弊端的结果,也是受俄国现代化展现的新气象所吸引,更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实践的总结。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作为纠正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的思想和方法而被大量引入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俄国十月革命产生强烈兴趣,推动他们去认真研究指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从而涌现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成果。这为中国社会在“全盘西化”论者的主张失败后迅速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和社会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各种新式学校的学生也迅速增加,还出现一大批新式学校的教师和记者等,形成一个比辛亥革命时期更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新的、远为壮大了的阵营,其中的许多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逐步成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往民间去,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办工会,把马克思主义学说直接向中国工人阶级传播,进而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而为推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领导力量。

构想全新的现代化方案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高举起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并以此引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举起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旗帜,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必然成功。在目标确立以后,如何找到实现途径并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个更严峻的挑战,也是革命的根本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另一方面要为广大人民指明方向,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20世纪40 年代,毛泽东先后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构想,或者说是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构建。其主要内容涉及多个方面。

关于现代化经济建设方案。为实现改变生产力落后状况这个首要目标,允许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五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等国家经济命脉归国家所有,使其在整个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必要的发展、适当的发展、适度的发展,私人资本不能占据国民经济命脉、操纵国计民生。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工商业、私人工商业,要采取保护政策,保护其私有财产,保护其正当权益,保护其健康发展。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资金不足,技术不足,可向其他发达国家开放引进。

关于现代化政治建设方案。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创建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其典型特点为由人民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实行人民立法,决定大政方针,选举各级政府,政府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委托下、监督下集中处理日常事务。为了反对封建专制,走向民主政治,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人的个性解放。“有些人怀疑中国共产党人不赞成发展个性,不赞成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不赞成保护私有财产,其实是不对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发展……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和停止这种破坏,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为了个性解放,必须多方面、多层次地发展人权,“人民各项权利,在我们这里,只能说实现了几个重要部分,例如,管理政府,工作权,在现有物质条件限制下的言论、出版、集会权等”。

关于现代化文化建设方案。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而成的新型文明,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三大特征,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意味着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新民主主义文化充分肯定知识分子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力量,是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主体力量,因而知识分子问题在中国文化落后的国情下显得特别重要。从中国广大群众文化落后的现状出发,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好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提高与普及的关系,要从扫除文盲做起,从农民教育做起,从基础教育做起,并注意普及与提高的辩证统一,最终达到创造新型文明的目标。不管古代的、现代的还是中国的、外国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都要综合起来,兼收并蓄,最终走向一个新目标,就是创造中国新民主主义新文化,树立现代化与中国化统一的民族精神,培养一大批创造新社会的新人,创造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统一的现代新型文明。

总起来看,中国共产党构想设计的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式。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全新方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开展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毛泽东在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告: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经过28 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可以说,20 世纪中叶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当时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件大事。它变革了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中国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也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前提。

众所周知,现代化源自工业化。因而,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先实现工业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目标。毛泽东认为,实现工业化只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但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花了长达50 年到100 年的时间;而苏联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的工业化,只用了10 多年时间。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工业化被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借鉴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这不仅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的现实选择。1953 年开始执行的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就是新中国工业化启动的标志。

随后,现代化目标在实践中被逐步提了出来。毛泽东在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告: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紧接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毛泽东在1957 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文化的现代化要求,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三个现代化”目标。到1960 年,毛泽东就把现代化的内容第一次完整地表述并初步确定下来,“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在1964 年就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来在1975 年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中重申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进一步强调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而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也成为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历史源头。

在推进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新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依靠国家动员力量和集中统一办大事政治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一个工业体系,走过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最初阶段。这一切改变了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基础,为改革开放的快速工业化打下基础。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准备不足,尤其是对什么是现代化及怎样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不是很清楚,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走了一些弯路。中国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应该如何建设,这对中国人民而言仍然是一个尚待解决并必须尽快予以解答的新课题。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现代化
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浅析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异同
现代化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