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礼仪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2021-11-08赵帝

课外语文·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注重礼仪教育,礼仪修养成为评判一个人素养的标准。在现代教师教育培养中,礼仪教育方面培养甚是缺乏,中小学也相对较少开设礼仪课程。本文主要通过调查法对漳州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调查访问,发现大部分大中小学并未开设礼仪课程,礼仪教育相对缺失。教师礼仪教育的缺失将导致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降低,教师专业水平逐年下降,基于此,本论文结合基础教育教师的礼仪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基础教育教师应全面提高专业素养,规范自身的言行、仪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基础教育教师礼仪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0-005-03

【本文著录格式】赵帝.教师礼仪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意义[J].课外语文,2021,20(30):5-7.

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文化就是礼的文化,中华民族就是礼的民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不论大国外交还是人们日常往来都以礼的要求为行为准则,不论身份、阶层都以礼的精神为内在衡量标尺。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人人都把孔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各种行为观念始终围绕着礼这一核心来运行、展开。

一、中国古代礼仪教育是教学中重要内容

中国历代书院及官、私学规无不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锻炼,认为“为学第一,在变化气质”,“书院作养人才,以立品为首务”。这就明确指出书院等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确立坚定的为学志向,更重要的在于让他们形成明晰的伦理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成为有德行修养的人。所以历代学规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要求,注重学生日常待人、處事、接物行为的锻炼。强调忠厚正直、诚信恭俭、谨言慎行、克己自省、谦以待人、见贤思齐,一切视、听、言、行、仪貌、容止,必须约之以礼,使之符合社会的公共道德标准,做到“礼貌习熟,德性坚定”。例如,张覆祥《初学备忘》也说:“初学最紧要是恭俭二字,以敬存心,则颜色、语言、步趋之际,节文自谨。在家庭敬父母,在学舍敬师长,是恭之实事。俭非吝啬琐细,日常遇小物,有不敢暴殄之意,凡居处、饮食、衣服有不敢过求之意,是俭之实事。”

“凡学于此者,必严朔望之仪,谨晨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 程端蒙著此《学则》,将宋代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规范及行为标准细化,注重对学生人格培养。这些都反映了全民族的思想面貌,其包含了我国古代学人士子固有的刻苦治学、锐意进取、谦虚谨慎、言行一致、改过迁善、不谋私利、不计近功、宽以责人、严于律己的优良传统。历代学规要求学生随时随地注重伦理道德的养成,不要把体现品德涵养的“日用酬酢当作等闲看”。因为这些看上去似小其实非小之事,“乃为学根本,此处不错,脚跟方踏得住”。人之所以为人,礼仪也。我国古代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充分体现了礼仪的重要性,是为人之本。

二、现代教育对礼仪教育的忽视

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具有向师性,其身心发展容易受教师的言行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养成及今后的发展。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更加突出教师礼仪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礼仪形象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其外在形象,举手投足间表现的内在涵养、素质,在对学生的日常教化中产生直接影响。知书达理、文质彬彬往往是我们对老师职业形象的一个诠释,也是对老师形象要求的体现。

然而,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大环境中,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一直是分数至上,在教师培养中也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礼仪教育。当下,仍有部分教师秉承“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侃侃而谈,但却得不到同学的认可,这些教师不论学术背景还是教育科研往往都在同类院校属前。高学历、高能力却得不到学生、领导的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礼仪修养所造成的。这一点恰恰印证了孔子的名言:“不学礼,无以立。”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授课更需要恰如其分,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课堂机智、教师人格魅力缺一不可,教师礼的内在精神始终贯穿整个课堂,外化于言行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每天把知识、关爱及其他种子播撒在学生这块土壤上,每天对学生进行灌溉、施肥,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能更好地运用知识,传播关爱,用宽容、阳光、温暖拥抱世界。

笔者利用暑假时间走访漳州芗城区各大中小学校以及一些幼教机构。调查访问漳州芗城区不同的学校,确定所在学校是否有开设礼仪课以及开设形式,具体包含芗城区的漳州一中、二中、五中、八中、漳州实验小学、东捕头小学、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经调查了解,漳州实验小学在学校文艺小社团开设礼仪培训,一些幼教私立学堂注重对学生国学的培养,讲授礼仪教育,例如漳州《乐轩学堂》,其他学校未曾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在漳州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中,除了艺术、师范类专业开设礼仪课之外,理工科等专业基本不设礼仪课。在一般情况下,礼仪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形式存在。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礼仪教育的培养,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礼的教育不容忽视。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礼仪素质也会提出一定的要求,礼仪素质代表员工的整体形象及内在的道德修养,他们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直接影响公司、企业办公室文化,这在今后的工作发展中都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三、教师礼仪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不论古今,礼始终是教师形象的代名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象、礼仪素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小学生普遍对教师的着装、打扮非常在意,往往因教师的外在条件而喜欢或排斥老师,外在条件好的教师更易受到学生的喜爱。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可见礼仪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礼仪教育作为隐性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潜在的作用。礼反映德,德诚于中、礼形于外,礼德相济、礼德相融。礼仪通过它“外化”的美,可以传递道德价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属于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教师不仅要用知识,更要用自己的全部素养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教师如何教则体现了技术性,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此外,教师和其他从业人员工作性质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的时空性。教师不仅在学校对学生言传身教,在课外、在生活中同样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具有示范性。同时社会对教师的个人生活方面的要求也体现了礼的精神,师德师风的一票否决制体现了教育服务的道德性。这就必然对教师的礼仪修养及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语文学科教师是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者,而礼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着重加强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及人格魅力,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如何通过教师礼仪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提高素质美——具备崇高而全面的教师素质

教师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爱学生,“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贫贱,一视同仁。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扎实学识,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的典范、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还要在孩子身上播撒谦逊、关爱他人的种子,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

(二)保持仪态美——培养谦虚而恭敬的教师风度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礼节、仪态,这里指的仪态不仅指外表、服饰等外在形象,同时也指教师内在的修养所折射出教师的仪态仪表。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的外在美、规范自己的言行,更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培养谦虚而恭敬的儒师风度。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谦虚好学,宽以待人。师者,人之楷模也。一位具有良好仪态的教师,往往热爱生活、充满自信,同时尊重他人、严于律己,对学生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推崇行为美——塑造优雅而得体的教师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会通过对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进行外在评判。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举止在相互沟通中的作用甚大,信息的传递=7%语言+38%语音+55%身体语言。在任何情况下,一位有教养的教师都应对自己的举止多加检点,这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内在美”有赖于“外在美”的体现。其次,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交谈时面带微笑,注意眼神的交流,避免塑造高高在上、孤傲的教师形象。

(四)强调语言美——讲究准确而生动的教师语言

语言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我们身边不难发现有些教师满腹经纶,却词难达意,课堂教学效果欠佳。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语言生动形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教师需夯实语言基本功训练,加强语言锻炼、力求用词准确,把文本的情感美及节奏美呈现给学生。同时完善自身的性格、有效调整上课状态,将饱满积极的状态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把语言家、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丰富情感集于一身。

现代教师礼仪与传统教师礼仪一脉相承,对传统师礼合理的部分我们应发扬光大,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学习,增加文学储备,提高内在道德修养,同时注重自己的外在仪态,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丹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传承路径探究[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8(1).

[2]扬义.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4).

作者简介:赵帝,女,1990年生,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化发展
论影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因和对策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及分析
“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TPACK现状调查研究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基于教学案例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探索适合中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