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挑战与中国担当

2021-11-08丛晓男

世界知识 2021年19期
关键词:物种生物生态

丛晓男

三大全球性环境危机之一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并列的三大全球性环境危机之一。联合国2019年5月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如今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全球物种灭绝的平均速度已经大大高于1000万年前。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缩写形式(biodiversity)于1986年首次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1992年举行的里约地球峰会正式推广了该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含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由此可见,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樣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只是针对狭义层面的少数珍稀物种或物种的数量,还包括广义层面的微观遗传物质和宏观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食品、药品、燃料、工业原料、游憩等的直接需求,还能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有效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环境,从而又间接支持人类的其他生产生活活动。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超过一半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各行各业直接或间接依赖生物多样性。

五次大灭绝与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地球有生物出现起,旧物种灭绝和新物种产生就不曾停止。科学家普遍认为,在地质记录中,有五次大灭绝事件,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是“奥陶纪”(4.43亿年前)、晚泥盆世(3.72亿年前)、二叠纪(2.52亿年前)、三叠纪(2.01亿年前)和白垩纪(6600万年前)大灭绝。在第五次大灭绝中,约75%~80%的物种灭绝,尤其是在地球上生活长达 1.4 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实际上,在五次大灭绝事件中,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绝大多数物种都已灭绝。上述五次物种灭绝事件都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发生并且都是由环境灾变造成的。人类出现后,物种灭绝的速度更快。因此,真正需要引起警惕的是人类诞生后特别是进入工业革命后的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地球有可能迎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土地和海洋利用方式的转变。人类对食物、资源等需求不断增大,对生产生活空间需求不断扩张,导致其不断改变地貌形态和土地利用方式。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蔓延等行为加剧了生境破碎化,阻断了生态系统应有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也加剧了荒漠化、水土流失、江河断流等灾害的发生,对生物生存构成严重威胁。随着人类活动延伸至海洋,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也不断加大。二是对生物资源过度乃至掠夺式开发。过度捕捞、伐木和盗猎是造成一些物种成为珍稀濒危物种甚至灭绝的重要原因。三是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气候变暖,对物种分布、种群动态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显著影响。据统计,47%的受威胁哺乳动物和23%的受威胁鸟类可能已经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四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威胁物种生存,还可以通过生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污染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和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尤其严重。五是外来物种入侵。不论是人为引入还是自然飘落,入侵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存优势,能够快速改变栖息地,并大量捕食当地物种、带来新的传染病等,最终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以我国为例,就曾受到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等外来物种的入侵和危害。关于外来物种入侵,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没有过去十年采取的保护行动,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数量至少会高出两到四倍。此外,一些极端灾害如洪水、干旱、森林大火、火山爆发等也会危及物种生存,但这些灾害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人为因素所致。

环境污染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图为2014年,广东佛山一处鱼塘出现上万斤死鱼,鱼塘主怀疑是工业偷排所致水体受到污染。

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珍稀鸟类展台。

放眼全球,大多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依然面临严峻形势。2020年9月,联合国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提出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的20个纲要目标均未完全实现,只有六个目标被评估为“部分实现”。这意味着过去十年里,世界未能实现阻止破坏野生动植物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同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202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1970年至2016年间,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全球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降幅最大,达94%。与此同时,各类生物栖息地持续退化,以湿地为例,自1700年以来,全球近90%的湿地已经消失。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评估结果更不乐观:在其评估的138374个受到威胁风险的物种中,有38543个物种濒临灭绝,占比接近28%。其中,两栖动物占41%、哺乳动物占26%、针叶树占34%、鸟类占14%、鲨鱼和鳐鱼占37%、造礁珊瑚占33%、甲壳类动物占28%。

猜你喜欢

物种生物生态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第12话 完美生物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