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望你和我一样,能“听见”孩子

2021-11-08蔺秀云

父母必读 2021年6期
关键词:玩游戏心理咨询情绪

蔺秀云

当我听到孩子们敞开心扉地和我聊天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如果父母能耐心地“听见”孩子,也许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先讲一个小案例。曾经有一对父母带着7岁的女儿来找我咨询,这个女孩爱发脾气,而且情绪很激烈,曾跑到窗户边威胁父母要跳下去。父母为此感觉心力交瘁,也很担心女儿有一天真的冲动得做出了什么让人后悔的事,所以赶紧带她来进行心理咨询。

没被“听见”的女孩

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听人说话。所以我很快就在咨询中发现,女孩之所以出现过激的行为,是因为亲子互动出了问题。女孩告诉我,她已经和妈妈说过很多次了,练琴的时候不要因为弹错了马上打断她,可以等她弹完一段之后再跟她说,但是这位妈妈完全“听不见”女儿的请求,每次练琴一出错马上就喊“停”!可能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导致女孩认为父母“看不见她”,也一直“听不到她说话”,所以才会用越来越激烈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想让父母真的看见她、听见她。

还有一类孩子是不太容易表达情绪的,或者是不会表达情绪,一旦有情绪或者受到刺激,他是向内压的,不表现出来,但是这样的情绪挤压久了,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接触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儿童时间长了,我就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的表现比较严重,但其实原因却非常简单,就是父母没能理解孩子。比如有些孩子因为玩游戏的事情和父母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不是因为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或者玩游戏成瘾,而是他在用玩游戏这种方式和同学交流,父母却因为觉得孩子玩游戏耽误学习或者担心孩子游戏成瘾而完全禁止孩子玩,影响了孩子的社交,使孩子感觉受挫,这其实就是没有看到孩子内在的需求,没能真正“听见”孩子。

所以,我建议父母真正深入孩子的内心去理解孩子,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层面。因为工作的关系,当我听到孩子们敞开心扉地和我聊天时,我深刻地感受到每个孩子的内在都是好的,只是父母有时候不理解孩子,或者对孩子的一些表面行为进行了负性解读,让孩子的感受很差。

如果孩子经常感受到自己不被理解,还经常被误解,就会导致情绪积累,也会在家庭中产生比较多的亲子冲突。

要做减压器,别当施压者

在我这么多年接诊的儿童心理咨询案例中,各种问题都有,有情绪方面的,比如发脾气、歇斯底里;有行为方面的,比如游戏成瘾或是有攻击性行为;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比如和父母的对抗,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等等。但是疫情之后,有两个问题特别突出,一个是孩子厌学,另一个是儿童抑郁。这引起我们这些专业人士的关注,其实也应该引起父母们的关注。

这两个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个社会的高速发展、快速变迁有一定的关系,社会压力的增加,通过层层传导,压到了孩子们的身上。

作为父母,我希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对抗压力,而不要再做施压者。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以孩子为中心。一方面是要理解孩子,“听见”孩子,另一方面是看到孩子的差异性。人与人就是有差异的,考上名牌大学并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也不是判断一个孩子成败的唯一标准。有的孩子可能就是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有所长。身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之一就是发现孩子的优势,并且帮助孩子把这种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把自己的潜能完全地释放出来。未来世界也是一个需要多元化人才的世界。当一个孩子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并能不断地释放潜能的话,他也会更加积极、乐观地生活。

想让孩子积极乐观,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本身要有积极乐观的状态,那样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孩子。

另外,还有两点建议:一是父母要善于把一些问题正常化。比如把孩子考试失利后的情绪低落看成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宣泄情绪,而不是想着马上去除这种情绪。二是父母和孩子都去慢慢地练习一种积极的、成长型的思维方式,比如能从失败中看到更多的机会,能正确地看待问题、找出症结、解决问题。比如孩子情绪不好,是因为数学没考好,而数学没考好的原因是对某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可以通过掌握知识来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方式,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就不会再被问题本身“锁死”,也不会被困在情绪里走不出来,他会习惯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退一步讲,如果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不了,比如孩子就是在空间理解方面的能力弱,尝试了不少办法仍然无效,那么父母的态度就还是要回到最初我们谈到的——接纳差异性,坦然接纳孩子在这方面可能就是有欠缺,那么可以帮助孩子去发现、发挥自己有优势的一面。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不断接纳自我,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父母也确实要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自己也有自己的问题,如果父母感觉自己尚处在需要心理援助、需要补充心理能量的状态,可以先去求助,把自己的内在世界看清楚、理清楚,这有助于和孩子间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也有助于真正帮到孩子成长。

问问心理咨询师

如何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我认为心理健康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其实是一个人的自尊心。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自尊心、自我的最高分限定为100分的话,可能分数最低的那5%~10%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心态正常,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学习等功能良好,可以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但其实这个描述也不绝对,因为有些孩子可能这些外在表现都很好,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就崩溃了;有些孩子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好,但是自我认可度很高,他可能经常遇到问题,但都能很好地度过。所以,以我这个儿童心理治疗师的角度看来,我觉得心理健康最核心的部分还是自我、自信心、自尊心。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够不够强大,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所以父母可以把养育的重点放在不断地帮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的内在自我强大起来上,孩子的心理就会更健康,也会更积极乐观。

我怎么知道需不需要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需不需要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我想可能从两个角度可以做一个初步的判断。一是从情绪的角度,如果孩子的情绪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特别不好,特别容易低落,或者特别不稳定,容易爆发或者容易哭泣,那么就需要父母给予重视了。另一个角度是功能问题。比如孩子說他上不了学了,可能连续几天或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上学,那肯定是需要进行专业求助了。

还要再补充一点,除了上述两个角度之外,如果孩子还有其他很明确的症状,比如出现幻听或者有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也需要引起父母的关注,及早求助,及早干预。

怎么找到靠谱的心理咨询师?

父母可以把进行心理咨询看得和去看病一样,那么挑选的原则也和去看病时考虑的要素差不多,第一,选择比较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二,可以考虑挑选从事心理咨询时间比较长的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有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时数对咨询效果的正向预测作用是显著的。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考虑要素。另一个我建议的是可以关注心理咨询师的求学背景、受训背景,看他是不是受过正规的心理咨询方面的训练,从见习、实习到有督导的训练的体系是不是完整。第三,关注一些心理咨询的专业平台,比如“简单心理”,通过查看“来访者评价”挑选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所在的地区在心理咨询这方面的资源不是很好,那么也可以考虑通过相对开放、专业的机构进行线上咨询,虽然进行线上心理咨询的效果不如线下好,但是也比不求助或不知道求助谁好,也许你需要解决的不是实际的某个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孩子、如何与孩子沟通,以及自己如何调整思维方式的问题。

猜你喜欢

玩游戏心理咨询情绪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回到古代玩游戏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不简单
情绪认同
玩游戏
生日聚会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