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施今墨
2021-11-08金阿根
文/金阿根
说到施今墨,就想到坎山,姓施的人,很多是坎山人。在我的记忆中,坎山施家是出人才的。
我要寻访的是坎山那条长长的老街,静静地躺在时光的长河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同一盏不灭的油灯,照着古镇亘古而悠远的文明历史。岁月洗涤了当初的浓妆艳抹,却依然闪烁着一种淡淡的光亮。
狭窄的街路,两旁灰暗陈旧而低矮的砖木结构老屋,虽说年代久远而黯淡无光,却沉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石板路面,历经雨滴水洗,水泥浇铸,掩盖不了前人的足迹。春雨敲打着老街的心房,撒下遍地的月光。我徘徊在施家老墙门内,虽然人去楼空,花木凋零,依然保留着昔日的辉煌,哪怕是孤独和寂寞泻满了一堂。
郑国芬是施家台门里的孙辈媳妇,釆写《施家台门的往事》,有几段文字不但写得细腻而且很美。“从坎山老街走进老墙斑驳的弄堂(中华弄),不一会就见到一个台门,‘施家台门’四字赫然在目。推开古朴雕花的院门,看到时间的沧桑感迎面扑来。鱼鳞瓦,木格窗,天井院落,院子里盛满水的两只缸。漆墨的阁楼里,那些蒙着厚厚灰尘的旧物器,仿佛时光就静止在那个古老的年代。”是的,面对此景此情,你就会勾起对一位故人的思念,他就是一代名医施今墨。如同萧山不少施姓人是坎山人一样,施今墨的爷爷是坎山人,所以他的根在这里。
在我国近代史上,医坛上出了“四大名医”,轰动京城,施今墨就是其中一位。他出生于1881年,卒于1969年,浙江省萧山县坎山镇人。
其实,他并没有出生在施家台门,只是坎山的老人们,说起施家墙门,便会拿出施今墨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作话题。当年居住在施家台门他的祖父施之博,被朝廷召去云南任知府举家搬迁,不料怀孕在身的他的母亲,在途经贵州时生下了他,于是祖父为其取名“毓黔”,为纪念这个孙子在此地而生。
施今墨出生于官宦之家,外公是清朝的山东巡抚,祖父云南任知府,父亲亦是官场人物,所以家庭希望他继承祖业进入仕途。确实,早年间就读于山西法政学堂,后进入京师法政学堂,为今后进入政界打下基础。但他思想进步,青年时加入同盟会,追随黃兴参加辛亥革命。后来感到时世虽异,官场仍然充斥着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腐败作风,对革命大失所望,萌生退出政界的意愿。除了厌恶官场,其中也有另一个原因:他自小就目睹自己母亲体弱多病到处求医,曾被庸医误诊险致丧命,那时就立志当个医生救人于死亡线上。而他的舅舅李可亭是当时河南安阳的名中医,见外甥聪明勤学,13岁开始教其中医医术。所以对中医逐渐有所研究,很快在朋友圈里小有名气,于是抱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信念,把自己的名字施毓黔改为施今墨,彻底弃政从医,开始专注于治病救人的良医之路。由于勤奋钻研,热心服务,一心从医,擅长中医。从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成为享誉全国的四位著名中医之一。
一代名医施今墨
施家台门倒塌处(草堆处)摄影/郑国芬
施家的弄堂口摄影/郑国芬
当年的施宅风光不再摄影/郑国芬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重,他参加会诊。1930年他赴西安,为杨虎城将军治病,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被誉为华佗再世。何香凝、溥仪、李宗仁、郭德洁等人也多次请他看病。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统治时,中医面临被取缔的危机,当时他为拯救中医而到处奔波、组织请愿时,时任国民党行政院长的汪精卫提出“取缔中医案”。偏偏其岳母患痢疾请了许多西医未见功效,病情严重威胁生命,有人建议请施今墨诊治。他被请到后为老人把脉开出处方,留下“一诊可愈,不必复诊”的话。而汪精卫岳母服了几帖施今墨开的中药,不久就止住痢疾,胃口顿开,身体复原。汪精卫被施今墨高超医术折服,竟然为他题词送匾,取缔中医的事自此再没提起。
施今墨的处方自成一格,配伍精当,药品虽多且搭配相合,他善用大方,搭配合理,与一般医生随意堆砌药物大相径庭。中药使用,每种药相配必须相辅相成,七情和合,而药味越多,容易出现不和。不当搭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或产生副作用。而施今墨用药,常常有二三十味,因配合得体,法度严谨反而显得气度不凡,有“雍容华贵”之美誉。他还十分擅长使用“对药”,就是在二三味药使用时,将其搭配使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对于一般的中医是无法做到的,也容易发生医疗事故。只有像施老那样对药性药理极有研究、极有造诣的高手才能做到。
在学术上他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气血为人的物质基础,所以十分重要,提出了“以阴阳为纲,表、里、虚、实、寒、热、气、血为八纲”。施今墨在中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为人严谨、谦逊,先后授徒600多人,对他们严格认真,悉心栽培,为中国的中医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作为国医的中医中药界,有不同的见解与主张,轻视或抵制者不少。施今墨作为中医名家,则以开明和宽宏的态度,提出中西医结合,互相取长䃼短,走我国自己的医学医药之路。他认为西医学并非一无是处,西医的仪器设备有助于明确诊断。所以他很早就使用听诊器、血压计等西医设备,在诊所又增设化验室。有人说他“不中不西,非驴非马,误人子弟”。而他笑着回应:“鹏飞万里,良驹千行,其志岂俗夫识哉?”
1932年,“中央国医馆”成立,施今墨任副馆长。与此同时,他与魏建宏、刘肇甑、陈公素等人创办华北国医学院,他任院长。他的作风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到1949年,有600多名学生从学院毕业,成了新中国中医骨干,有的担任了医疗界领导人。
1940年,《祝选施今墨医案》一书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施老先生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主席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说:“我年轻时就熟知你的名字,你是南北驰名的名医,希望你对祖国医学事业多做贡献。”
1954年4月在周总理接见他时,施老先生向周总理提出建议:成立中医科学院、中医医学院,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事业,提高中医地位等。今天,施今墨的建议都成了现实,许多中医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每家中医院都有西医,施老先生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
施今墨的高超医术是无可置疑的,他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中成药,为丰富祖国的医学宝库,他献出了700个偏方、验方。在一次中药展览会上,他就献出了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硬变、肝脾肿大、慢性痢疾、气管炎等十大验方。
他医德高尚,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为金钱所动。有时自己病在床上还对学生说:“不要将远来的病人拒之门外,实在病重领进来我给看看。”民间有“同行妒忌”的说法,而他宽厚待人,从不贬低他人。他经常跟学生说:“人家说我是名医,其实这辈子还是没见过的病多,看不好的病多。”“我的经验是为人治病中积累的,要还给病人才对得起他们,才觉得心安”。79岁高龄时还写下“我老而未死,还能在医务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便是我的幸福”。
坎山老街照片
在他处境艰难、生活贫困之际,周总理让邓颖超同志亲自过问,才解除了他的困境。他写下一首诗,让家人在他死后呈给周总理。诗只四句:“大恩不言报,大德不可忘。取信两君子,生死有余光。”以此表示感恩。
1969年,施今墨先生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将遗体供给医学研究。如果火化,把骨灰撒到萧山坎山祖居的小河里。他在弥留之际,一再叮嘱:“我虽今后不能再为人看病,而我这些经验,对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来,让它继续为人民服务”。1982年,由祝谌予、翟济生和施今墨之女施如瑜、之子施小墨(原名施如雪)修编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终于出版,经其徒弟们整理又出版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等书。
所以,施今墨被称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此刻,我又一次漫步在坎山老街上,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往日繁华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那些曾经熟悉的人和事,也变得模糊不清。老街如同一位老者,喋喋不休地向人们诉说着寂寞与孤独。唯有我的思绪,悠悠地飘向遥远的年代。为社会有过贡献,为人民做过好事,人民不会忘记。施今墨就是这样,他是萧山人的骄傲。他的名字,深深刻印在华夏大地上,刻印在故乡人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