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古代寓言标题英译研究
——以《中国古代寓言选》中《列子》部分为例
2021-11-08肖文文谷云飞
肖文文,谷云飞
(乐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寓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著作中出现的寓言原本没有标题,然而把寓言故事单独作为文章列出时,通常会加入言简意赅的标题。对于这些寓言故事标题的选择和英译对于中国寓言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寓言英译的研究,一般主要集中在故事内容翻译的研究及对比,而对于中国古代寓言标题英译的研究较少。杨春莲[1]从动态对等理论出发,对《中国古代寓言选》中不可直译的寓言标题的翻译进行研究,指出杨宪益、戴乃迭采用减译法、增译法、另立标题法等方法实现了动态对等。朱大勇、唐军[2]同样选取了杨宪益、戴乃迭的《中国古代寓言选》中的寓言标题为例,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提出了寓言标题的翻译原则:应当符合标题特点;根据读者期待来确保传播效果;保留中国元素以便传播中华文化;合理创造、增强阅读期待。笔者将对杨宪益、戴乃迭《中国古代寓言选》以及乔车洁玲《中国古代寓言选》中《列子》部分的寓言标题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在翻译生态视角下寓言标题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一、原文本寓言标题对比
乔车洁玲编选、英译的《中国古代寓言选》于2007 年12 月出版,属于“中译经典文库·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丛书”之一;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中国古代寓言选》于2008 年出版,属于大中华文库丛书之一。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中文经典著作中选取了部分寓言,为读者提供了原文、白话文翻译以及英文翻译。
中文经典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原本没有标题,译者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为每篇寓言故事增加了标题。标题可以概括文章内容,并且提供文章的线索,是文章的“文眼”[3],对于寓言故事更是如此。
在乔车洁玲的《中国古代寓言选》中,编者选取了《列子》中的17 篇寓言故事,而在杨宪益、戴乃迭的《中国古代寓言选》中,编者选取了《列子》中的8 篇寓言故事。两部作品中都选用了相同的3篇寓言故事,采用的标题没有太大的差别:“愚公移山”“朝三暮四”两个寓言故事采用的标题完全一致;对于第三个故事,乔车洁玲采用的标题是“亡斧疑邻”,而杨宪益、戴乃迭采用的标题是“失斧疑邻”,两个标题仅一字之差。
对于两部作品中所选取的《列子》中的其他寓言故事,译者所采取的中文标题基本以四字成语为主。在乔车洁玲选取的17 篇寓言故事中,其中16篇都采用了四字成语的形式,如“杞人忧天”“夸父追日:”等,只有1 篇采用了“两小儿辩日”5 个汉字组成的标题,整体看较为简洁工整。在杨宪益、戴乃迭选取的八篇寓言故事中,其中6 篇采用了四字词组的形式,如“歧路亡羊”“齐人攫金”等,一篇采用了2 个汉字组成的标题——“献鸠”,另一篇采用了8 个汉字组成的标题——“丢失在路边的契据”。
整体看来,两本寓言选中文寓言标题的选取也比较符合汉语标题精炼、概括的特点,能够言简意赅地将寓言故事中所传达的意思或道理传达出来。比较来看,乔车洁玲所选取的寓言标题相对更加工整,而杨宪益、戴乃迭所选取的不同字数的寓言标题更多一些。中文标题的选取是其英文翻译的基础,也致使译者在对寓言标题进行翻译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及方法。
二、《中国古代寓言选》的翻译生态
生态翻译学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理论形态,既是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也是当代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延伸与转型[4],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研究[5],以生态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翻译理论和实践[6]。胡庚申认为,翻译是一项译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7]16,提出在翻译中,为了达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和谐,基于不同的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及技巧,译者会做出最佳的适应和优化的选择,这样才能使译者身心融于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主要是指“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是指“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8]83-86。
翻译的生态环境是指源文本、源语、目标语所构成的世界,包括翻译的语言、交际、文化和社会因素,以及作者、客户和读者[9]。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个因素的集合,也是译者进行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10]。对于两个译本的寓言故事翻译,也构建了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
(1)译者。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英译对译者要求很高,既要有很高的文言文造诣,能够充分、准确地理解故事原文所传达出的意思,也要精通英文,能够用地道的英文将寓言故事的内涵传达出去。乔车洁玲是香港大学中文系教师,多年来从事翻译方面的教学与实践;杨宪益、戴乃迭珠联璧合,将很多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中文,同时也将许多外国经典著作引入中国。
(2)出版商。乔车洁玲版本出版商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杨宪益版本出版商为外文出版社。两个出版商都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出去”,面向的中文外译作品读者对象也主要为外国读者。
(3)翻译目的。乔车洁玲的《中国古代寓言选》所收录的是先秦至两汉的寓言。在前言中,编者就提出了在编选过程中尽量选用了大多数熟悉的中文篇名,而在将寓言故事翻译成英语时,重要的原则是让只懂得英语,不懂汉语的人,也能够理解和接受,译文应该易读易懂,使读者在理解方面不会有什么困难,并且在出现翻译问题时,以考虑读者是否能接受为主[11]3-5。杨宪益、戴乃迭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的篇目共有120 篇,主要出自《列子》《庄子》《战国策》等。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陈蒲清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表明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传统寓言的一扇橱窗,并借此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12]28。从两本书的前言可以看出译者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使英语读者能够理解寓言内容,并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4)传播环境及效果。乔车洁玲的《中国古代寓言选》出版说明中写到本书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丛书,脱胎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最富盛名的双语读物“英汉汉英对照一百丛书”,力图打造出能够适应新时代读者需求、提升中国文化新形象的精品图书[12]。杨宪益、戴乃迭的《中国古代寓言选》属于汉英对照版《大中华文库》图书之一,强调“中学西传”,指出无论西方和东方,都需要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这套图书是为了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13]8。这两个版本的古代寓言选在出版之后,对于对外传播中国寓言历史文化、古代寓言故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寓言标题英译对比
标题翻译要求译者一方面在译入语中要保留精炼、含蓄、醒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忠实于标题背后作品的精神实质。还要达到审美要求,甚至还要实现让人过目不忘的宣传效果[13]。对于寓言标题英译来讲也是如此,既要把寓言中所蕴含的内容简洁地传达出来,也要符合读者的交际习惯。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两个版本《中国古代寓言选》的译者都进行了不同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语言形式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并且应该体现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12]。
对于寓言标题的翻译,由于英汉语言差别较大,在语言层面上大多数时候译者都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根据受众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才能够使译文更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更容易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在中文中很多标题使用主谓宾的形式,如“愚公移山”“杨布打狗”等,但是如果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翻译成英文,就不符合英文中一般使用名词性表达做标题,较少使用动词性或者句子来做标题的原则,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在语言层面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表1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寓言标题示例
对比“愚公移山”两个版本的翻译,乔车洁玲采用了“to do”的形式,而杨宪益、戴乃迭用“how”的句式进行翻译,乔的翻译更加简单明了,而杨和戴的翻译中增加了“the fool”,突出了“愚公”。两个版本的翻译各有长处,而对于寓言标题,中英文都应该保留简洁明了的特点,从语言层面上来讲乔车洁玲的间接性保留较好。
在“夸父追日”翻译中,将“夸父”省略,采用介词短语表达“In Pursuit of the Sun”。“夸父追日”和“齐人攫金”也是采用了主谓宾的完整结构,但是在翻译成英文时,译者并没有处理成“Kuafu Pursues the Sun”以及“A Qi Person Steals the Gold”。而是将前者处理为介词短语表达,后者为名词表达加定语从句,这样更符合英语的标题习惯。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重传递、阐释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内涵[1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及其丰富的,因此在翻译时要注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于文化的传播,两个版本的译者都根据不同的标题采取了保留意象、调整意象的手段。
1.保留中文意象
有些寓言标题中所包含的意象对于英文读者来讲较好理解,可以直接保留,并不影响交际功能,这时就可以将中文意象进行保留。
表2 保留中文意象的寓言标题示例
在“杞人忧天”的英文翻译中,“Worrier”一词概括了寓言故事的基本含义,并且保留了“Qi”,并且将中文中的主谓结构变成英语中的名词性表达,更符合英语标题的特点;在“国氏善盗”翻译中将“国氏”省略,能够避免英文读者对于人名的不熟悉,并且将“善盗”(擅长盗窃)处理为名词表达“The Art of Stealing”,言简意赅地传达出了寓言所表达的内涵;“海上沤鸟”译者只是保留了“鸟”的翻译“Seagulls”;“燕人还国”翻译中将“燕人”进行省略,把“还国”的意思翻译出来,“Return of the Native”,表明了是主人公回到家乡;“两小儿辩日”和“燕人还国”“夸父追日”的翻译方式相近,也采用明了名词性表达“An Argument about the Sun”;“詹何钓鱼”在翻译中将“钓鱼”名词化,使用“Angler”来修饰“Zhan He”,说明了他的身份。这几则寓言标题的翻译在直译的基础上大多进行了部分省略,尽量翻译出了寓言故事的含义,并且保留了原文标题中简洁明了的特点。对于“献鸠”“丢失在路边的契据”这两个寓言故事的标题,译者在翻译时对其直接进行翻译,保留原标题的意思,吸引目标语读者对于寓言内容的兴趣。
对于这些寓言故事的标题,译者保留了原标题的意象,能够吸引英语读者的兴趣,引发好奇,进行阅读,而有些寓言故事的标题,为了让其译文在英语文化中显得不那么突兀,译者采取了对中文中的意象进行调整的手段。
2.调整中文意象
有一些寓言标题,如果完完全全地保留中文意象,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不清楚寓言到底要讲什么,这个时候译者会根据寓言内容,对标题中的中文意象进行调整。
表3 调整中文意象的寓言标题示例
“朝三暮四”的翻译,乔车洁玲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朝”与“暮”,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看了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而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选择把原文中的“朝”和“暮”省去,增加了“chestnuts”,两个译本在语言层面上都保留了一定的意象,但是所保留的意象有所不同,可能对于读者的理解也会造成一定的差异。根据寓言故事,标题“杨布打狗”直接翻译成了“A Change of Colour”,将原来的意象“杨布”“狗”调整为了“Colour”。
尽管寓言英译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但是还是要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对原本的意象进行调整,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能通过标题了解寓言大概的内容。
3.借用英文表达
借用也是翻译中常用到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英文中存在内容相同或者相近的表达,在翻译时可以直接借用。
表4 借用英语表达的寓言标题示例
“亡斧疑邻/失斧疑邻”的两个版本的翻译都对“邻居”和“斧子”两个意象进行了调整,但是对比而言,乔车洁玲的翻译直接借用英文的“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回译成中文为“在旁观者的眼里”,英语读者的话能更快地了解寓言大概的内容,而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选取“Suspicion”这一单词,首先保留了原标题简单明了的特点(中文标题为四个汉字,而英文标题简化为一个单词),相比之下又更能概括出这篇寓言所传达的意思。“道见桑妇”的翻译套用了英语中的固定表达“Served with the Same Sauce”,对于英语读者就更容易理解寓言本身所蕴含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义。西方文化中“长生不老”“不死”并不像中国文化里这么推崇,所以译者为了使译文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这则寓言,借用了英语中的“Physician,Heal Thyself”(出自《圣经》)翻译“不死之道”,指自己都挽救不了的医生怎么能够去救别人呢。
通过借用英语表达的手段,能使英语读者更快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在含义,并且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如前文所提及,寓言故事的英译主要是为了传达中文古典文化,因此在寓言标题的翻译过程中也要关注文化传播。两个译本中译者对其中标题根据内容,有的保留了中文中的文化意象,而有的进行了调整,有的直接借用了英语中的表达,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读者对于寓言故事本身的兴趣。
四、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除了传递语言信息及文化内涵以外,译者还应该注重交际维度的选择转化,判断译文是否能够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12]。交际是翻译的主要目的,乔车洁玲和杨宪益、戴乃迭都对其中的部分标题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舍弃原文标题的意思,而是从寓言的内容出发对标题进行英译,这样才能够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实现交际意图。
表5 采用意译的寓言标题示例
在这几个标题中,原文中的意象“尹氏”“薛谭”“野人”“羊”等被省去,因为如果直译,英文读者也很难懂得想表达什么意思,而是通过对寓言内涵的理解对其进行翻译,便于英文读者的理解。
“尹氏治产”没有直接翻译“尹氏治产”的字面意思,而是意译为“The Master and the Servant”,因为寓言中就是在强调白天是主人,晚上变仆人,白天是仆人,晚上变国王的这种关系互换;“薛谭学讴”在翻译时没有将重心放在学习唱歌上,而是将其翻译为“A Subtle Hint”,暗含了故事里秦青通过微妙的方式向薛谭表明学无止境,需要持之以恒;“野人献曝”翻译中把“野人”的意象省略,只是把“献曝”的意思表达了出来——“Make a Present of Sunshine”;“牝牡骊黄”翻译时也只保留了其中的内涵,将这些意象省略,而处理为“True Discernment”,笔者认为这个标题的翻译和寓言故事正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歧路亡羊”翻译保留了“路”的意象,而“亡羊”省略;“枯梧之树”翻译保留了“树”的意象,但增加了动作“felling”,更加切合语言原文的意思,将其中包含的“伐树”表达出来,有利于英文读者对寓言的理解;而对于“齐人攫金”,翻译将原文中的“齐人”“金”的意象省去,“攫”的动作也进行了省略,而是对它的意思进行了翻译——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翻译成了“The man who saw nobody”。
五、结语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标题的英译对于寓言故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翻译时译者应当围绕所构建的生态翻译系统,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做出适应性选择,以便达到传达中国古典文化、与英语读者交际的意图。基于上文从生态翻译学三个维度对于两本寓言选中《列子》部分标题英译对比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对中国古代寓言标题进行英译时,语言维应做到简明扼要;文化维应根据具体情况保留、调整中文意象或借用英文表达;交际维应注意译文在读者中的可接受度、可理解度。只有语言、文化层面达到交际的意图,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文化传播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