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集体记忆的清溪古镇景观意象及空间重构研究

2021-11-08潘桂林谭琳高嘉敏吴晓倩

魅力中国 2021年38期
关键词:认知度层级边界

潘桂林 谭琳 高嘉敏 吴晓倩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99)

一、引言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种元素,把城市形态的可意向性作为城市空间研究的核心[1]。研究以物质空间和居民生活习惯、民俗文化等为载体的城市集体记忆,能够准确把握区域的原生形态和文化内核,更好地实现城市的保护和再生。同时,集体记忆的建构维持了一个具有同一性和文化内聚性群体的稳定和完整[2]。岷江沿线传统商贸古镇在过度商业开发和模板化规划建设下,面临城市特色缺失、景观风貌千城一面的问题。再加上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古镇的保护与景观修复存在诸多问题。若采用梳理集体记忆的方式,对古镇历史空间形态与景观意象特征进行探究,可弥补遗址留存较少、历史资料短缺、文字记录不全等诸多古镇研究的通病问题,并可在集体记忆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唤醒居民对古镇的个人情感,推动古镇的景观风貌保护、历史遗址修复与传统空间的文化实体复兴[3]。

二、研究结果

(一)边界记忆

边界意象空间分布如图1 所示。通过对问卷和认知地图的分析发现,边界意象在五要素中强度最弱,仅部分居民有边界概念。

边界意象包括三个自然边界和一个人工边界。马边河、山坡、农田为自然边界。三个自然边界中马边河提及频率最高,主要因为马边河沿岸曾分布码头,自然的河岸线包围着古镇东面和南面将其分隔开。山坡分布在古镇的南面和东南面,农田则集中分布在古镇的东面。人工边界是1979年以后修建的213 国道,环绕在古镇的西南面,213 国道与自然边界相比,存在时间短,中老年居民更多的记忆是关于旧时期在马边河沿岸的生产生活,经过长期的空间互动,使得马边河、山坡、农田这三个自然意象较人工边界213 国道在居民中留下更丰富的空间记忆。

(二)古镇道路系统记忆

1.水上通道

清溪古镇依靠马边河,历史上茶叶、煤炭、药材等大量货物从马边河上游马边、雷波、屏山、沐川等地运输到清溪中转,然后再由清溪通过岷江水运运往广袤的成渝等地,水路繁荣造就了许多码头[4]。通过访谈了解到,古镇南部为汽车码头,建于1951 年,主要接渡过往汽车,南岸洄水湾地带为猪泗坝码头,主要接收船只上农民买卖的生猪,陈家渡位于古镇西南部,主要是作为客运渡口,是清溪古镇对外交通的重要站点。

2.陆上道路记忆

陆上道路意象共11 个,其频数和频率表现为四个层级,空间分布如图1 所示。频次最高的层级一包括国道213、清正街和清溪大桥。其承载重要的交通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是通行的主干道,社会公共资源、商铺和摊点集中分布于此,生活气息浓重。层级二为青年街等,其紧邻层级一,与层级一形成联系和互动,其功能复合程度不及第一层级,但生活属性更强。特点是较为整齐规划的现代化商业街巷。层级三是和平街,临马边河,分布有著名的宁廷弼进士第、文朝辅进士第、宁芷邨故宁氏宅等遗址,旅游功能和历史文化属性较高。且因其街道建筑风格独特统一,极具传统民居特色,容易被认知记忆。层级四包括四平街等,具有较强的生活性,但结构功能单一又缺少特色属性,认知度最低。道路意象的认知度主要受其通行属性和周边环境的影响,道路往往与区域作为整体被认知,周边区域所承载的功能复合程度越高,道路认知度越高。

图1 道路与边界意象要素空间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古镇标志物记忆

标志物意象共12 处,表现出3 个层级。

第一层级包含清溪大桥等。该层标志物为大型公共设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作用,人流量较大。

均具有较强的历史变化属性,展示着城市中心的转移。

第二层级包括车站等。这一层级的标志物的生活属性增加,但是历史和文化属性方面仍是重要构成要素。

第三层级包含蛋糕店等。该层级的标志物的生活属性增加。地理位置独特或有居民特殊的历史记忆点,会形成小部分的聚集,但分散则较为零散,影响范围较小。

(四)古镇节点记忆

节点意象共9 个,其空间分布如图2 所示 。其中,车站认知度最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生活性节点。

图2 节点意象要素空间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其余节点可分为商贸类、人文景点类、公共活动类。

商贸类节点包括三岔路口等。此类节点地处商业街中心。人文景观类代表,向式宅,兼具旅游观赏功能和历史文化属性。滨江路路口等为公共活动类节点,认知度相其他节点较低。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的商贸中心,后被遗弃改造。如今承担着休闲娱乐的功能。

(五)公共空间记忆

以1978 年修建清溪大桥为分隔节点,将时间轴线分为新旧两个时期,对当地不同年龄段居民进行深度访谈,结合问卷调查,提取旧时期公共空间意象要素共11 个,新时期公共空间意象要素共9 个。

80 年代前公共空间意象要素主要包括沿河空间、老街商铺、小学。老街商铺、沿河空间、空间认知度最高,空间位置靠近马边河,相较之下,离河较远的空间,像小学在居民中整体认知度不高。从旧时期公共空间要素的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到沿河记忆要素分布密集,且认知度更高,远离马边河的区域记忆要素密度降低且认知度也明显下降。

80 年代后公共空间意象要素主要包括大桥附近、三岔口蛋糕店、制茶厂。空间记忆要素向新街转移,多是现代的商业空间,承担着满足居民新的消费方式、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功能。

新旧时期居民集体记忆空间形态和内容相似,但记忆主体年轻化趋势增强。古镇记忆空间整体呈集点到散点分布变化,旧时期记忆空间范围集中,核心性和互动性强,新时期记忆范围扩大,由“沉犀秋月,渔溪歌唱”组成的传统意象空间,变成了由“新农贸市场、新街商业街铺、广场”组成的现代公共设施群[5]。

图3 20 世纪80 年代前公共空间意象要素空间分布

图4 20 世纪80 年代后公共空间意象要素空间分布

三、结语

集体记忆的研究在保护古镇独特的城市底蕴和文化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古镇保护中,除了依靠历史遗迹,也应该关注居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集体记忆[6]。居民对于市场生活的认知程度高,自然要素逐渐淡化,人文景观占据主要地位。集体记忆的空间演变也是中国乡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侧面反映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更替、生活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变化等[7]。而古镇意象和集体记忆正在受城市化的影响而压缩、变性,如何在新旧交替更迭中保护传统意象,维持新旧记忆的平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猜你喜欢

认知度层级边界
1 100例初产妇妊娠期保健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守住你的边界
突破非织造应用边界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人蚁边界防护网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