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社团改善大学生社交孤独的路径研究

2021-11-08韩爽孙雅婷秦欣羽周莹娣王俊

魅力中国 2021年38期
关键词:社团问卷社交

韩爽 孙雅婷 秦欣羽 周莹娣 王俊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大学生社交孤独问题研究概述

心理学认为,孤独是个体对于交往中,对渴望交往水平与现实交往水平之间产生差距时出现的一种主观不良心理感受,是一种主观自觉把自我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4]169。常见的孤独感产生后会带来情绪低落、失眠、头疼、心悸、抑郁、焦虑等症状。产生社交回避,不愿与人交流。

在互联网社交时代,尽管人们的交流通讯变得十分便捷,但缺乏面对面式的实际交流,从而导致人进入到真正的社交团体无法融入的现象,即社交孤独[14]349。社交孤独现状产生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诱发社交回避,社交回避进一步加剧社交孤独,从而陷入循环往复的怪圈。为跳出穷者愈穷的假设必须及时加以现实干预以期纠正。现实的干预手段有诸如体育训练、团体辅导、体验式讲座等。

二、大学生社交孤独问题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大学生、社交孤独等关键字检索到相关文献八十余篇,相关研究的主题主要为孤独感、社会支持、社交孤独等。其中孤独感研究文章数量高居前列,在其之后的便是社会支持与社交孤独。摘取部分文献相关数据如下:

万里川在2016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25.4%的大学生经常有孤独感。而在杜珊等人的研究中称,大学生中较孤独者和严重孤独者的发生率为52.33%[11]54。

黄明芳、赵广平《大学生健康社会情感培育研究》中的抽样研究(抽样330 名大学生)显示,大学生群体有较大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孤独与社交孤独[1]123,数据如下:

以上,反映出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情况的研究一直在持续着,并且有着极丰富的成果,主要包括对成因、现状、措施等方面的详细论述。

在成因方面,以往的相关性研究对互联网在大学生社交孤独的影响上持两种主要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为矫正大学生社交孤独起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互联网等线上社交带来的只是简单的信息交换,并未真正的深入互动,反而可能挤压原有的现实社会社交空间,加剧社交孤独诱发社交焦虑。其中关于移动互联网(手机)的研究集中于过度依赖手机与产生社交孤独的作用机制[3]11。

在现状方面,一般认为目前的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正相关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一部分大学生社交孤独,交际圈子小的情况。社交孤独已成为大学生发展自我的一道障碍,须对其采取一定措施加以纠正。

一般认为改善社交孤独需要从家庭、集体、社会等方面构建系统化的体系,通过一定外在手段对社交孤独进行干预,具体措施包括发展体育运动、进行团体辅导、举办体验式讲座、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等。

三、大学生社交孤独问题问卷调查

本研究的问卷以心理学领域情感-社交孤独量表(Wittenbers 等的量表)为基础,更改了一些符合大学生群体的问题描述,面向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投放(投放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得到具有参考研究价值的有效问卷223 份。

除设置3 道基本信息问题外,问卷还设置了9 项从家庭、朋友、集体、宠物与个体自身等角度具体有关大学生社交情感的问题,基本涵盖了可能出现的孤独感表现,并按五点标尺法进行计分,分数越高,其对应的孤独感水平越强;另外还有6项对社团组织情况的调查问题。题型设置包含单选、多选以及主观题型,共计18 项问题。

(一)问卷测量

1.描述性分析

问卷调查中一共收集223 份问卷,男性填写占比50.22%,女性占比49.78%。年龄集中在19—23 岁,占比92.28%,以本科二年级为主,占比32.29%。问卷投放对象均为安徽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

在适当调整题目后,问卷9 项有关大学生社交情感问题部分结果的均值在3.46—3.63 之间,标准偏差在1.309—1.447 之间,无问题的标准偏差<0.8,数据相对集中。问卷后5项关于社团的调查问卷均值在2.06—2.54之间,标准偏差在0.964—1.262 之间,无问题的标准偏差<0.8。问卷问题设置良好,具有较高的信度。

2.信度分析

本次信度检验选取最常用的Cronbach’a(克朗巴哈α 系数)来检验问卷的内在一致性。本问卷α 系数达0.879。一般认为系数达到0.8 以上则表示问卷的信度良好。故可认为问卷的一致性良好,题项设置的较为合理,问卷信度达到非常理想的水平。

3.效度分析

KMO 值越大则说明效度检验效果越好,0.7 是进行因子分析的标准。

结果分析:

表2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由图可知,KMO 值达0.951,符合标准。且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858.266 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问卷的效度良好,问卷反映的信息显示程度较为理想。

以上,通过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发现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能基本反映实际存在的情况。

(二)问卷结果

问卷调查计分分布如图,根据设定规则,分数越高,孤独感越强。由图反映大学生群体中有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孤独现象。

图2 问卷计分分布

而在中间9 项问题中,家庭关系、友谊关系与集体归属是最有可能给个体带来孤独感与焦虑的情况。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当代大学生都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交孤独的表现,但其与家人、爱人、朋友等亲密关系的相处较为和谐,多数大学生都有正处于维持状态的亲密关系,这里表明大学生社交孤独现象的出现,并不全由其主观拒绝与外界交流造成,反而可能是由于其缺少社交机会或社交技巧。

同时有超50%的大学生会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时候选择从动物身上寻找慰籍,这种行为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渴望交流却又不知如何突破孤独困境的矛盾,只能在宠物间寻找慰藉。更是表明处于孤独状态的学生们主观上是愿意社交并渴望社交。

但这种愿意社交的表现与问卷中愿意积极参与学校团体活动的结果数据又相悖,结果中只有24.7%的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团体活动,而主动参加却不积极活动的则占比31.4%。之所以出现这种差距是因为如今大学校园的集体活动大多形式且功利,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必修学分,并不能让参与者有强烈的集体感和归属感,全程几乎零交流的活动不仅不能改善孤独反而会造成压抑氛围。故为了大学生社交孤独问题得到更好的处理,校园集体活动的频率和氛围的改进也极为重要。

社团问题的问卷部分中,多数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所处的社团轻松欢快、和谐友爱,联谊频率适中,能锻炼自己的综合事务处理能力。并期待自己的社团活动能够实践性强,需要同学之间协作,同时能结交益友,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和道德素养。调查对象同时认为当前社团举办活动按要求来自主性较小需要改善,同时希望所举办的活动不要令参与者陷入社会性尴尬之中。

本问卷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分别为调查对象刻画、调查对象孤独感评估、调查对象社团实践情况。以上是对问卷18 项问题的结果展现。

四、校园社团改善大学生社交孤独的路径

本研究以校园社会为环境背景探讨强化现实社会支持对改善大学生社交孤独的有效路径。

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各高校为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全面发展,极力促进校园社团运作发展,为社团发展提供经费同时定期评估社团发展情况予以指导。各学生社团在学校关怀下注重人才培养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既繁荣了校园文化,为学生打造了“第二课堂”育人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交流平台。

仅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存在活跃社团87 个,其为学生所拥有不同的需求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国际贸易学会等社团专业性强,学生可以积累相关职业经验;安财读书会、考证协会等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个人软实力在此可得提高;学生会、学生团体联合会等综合性强的社团(组织)可以帮助学生锻炼综合事务处理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

而根据问卷量表图显示,仅少数(24.71%)调查对象主动参加社团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表现,此现象表明虽然安徽财经大学拥有种类丰富的社团组织,但其动员能力不足,且举办的活动大多流于形式不足以吸引足够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但同时只有极少数(8.08%)调查对象不能经常性地从参与的社团中获得很多满足,这表明当学生找准集体并与集体产生共鸣就可以在集体中找到满足从而获得存在感和幸福感,继而改善社交孤独。

社团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社交平台,也能较好帮助大学生摆脱社交困境,学生们可以通过加入有参与感的现实性社交活动增强集体意识,改善社交孤独。但校园内现存社团内部形式和组织活动的类型还存在缺陷,阶级式的管理方式和形式化的活动内容非但不能给大学生们足够的吸引,反而会增重其负担,给改善社交孤独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为增强校园社团在针对大学生社交孤独的积极作用,各校园社团应创新变革,消除学生间的距离感,让大学生社交成为一潭活水。具体包括:

(一)改进管理,摆脱形式主义、官僚化倾向。

校园社团是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锻炼发展学生能力,为学生实现梦想的平台。而当前一些学生社团俨然官僚倾向严重,动辄要求称主席,否则认为不尊重。为整个的学生社团(组织)形象抹黑,不利于社团发展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一些形式主义活动层出不穷浪费学校资源,消磨学生耐心,也应予以取缔。社团的管理应迈向平等自由互助的方向而不是满足权力欲的工具。

(二)提高向心力,增强动员能力,改善组织氛围。

社团除了帮助提升学生能力外,也可以成为成员们的“第二家园”。这需要提高整个团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在每一次活动中增强动员能力,改善组织氛围,不是命令式的参与而是号召式的参与。

(三)创新活动举办内容,减少尴尬性项目

有创新力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展现社团风采,锻炼成员组织实施的能力。社团活动不应是一滩死水,而是充满生机的活水。创新活动,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增强了社团的活力。但这其中需要规避的是一些引起尴尬的项目,这些项目更多会引人不适达到相反效果。

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让个体产生强有力的归属感与依赖心理,在对现实社会强烈归属感情况下减轻孤独感的作用。校园社团是校园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激发社团的活力,利用好社团对大学生的现实干预,将能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社交孤独这一问题。

猜你喜欢

社团问卷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