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场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它如初恋

2021-11-08浙江景志祥

金秋 2021年14期
关键词:倭寇大明

◎文/浙江·景志祥

公元1503年,福建泉州落下一道闪电,跟着响起了一阵春雷,在阵阵轰隆声中,一个孩子应运而生了。

和戚继光、谭论、胡宗宪一样,他将是拯救大明的英雄。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哪怕自己的战功被别人顶替了也不在意,只要能打鬼子,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他多才多艺,会武术,懂《易经》,会写诗,能打仗,是一个通才。

他的一生,堪称大明一朝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这个人叫俞大猷。

少年时的俞大猷很特别,读书很用心,可他读的却不是课堂上的老师要求的四书五经,而是一本课外书。课外书有很多种,但世间能将《易经》作为课外书来读来研究的,可能只有俞大猷一人。

这本书的难度不用笔者多说,许多专家精英连半页也读不通,更别说一个孩子。

作为中国古代最牛的书籍之一,《易经》包含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早早就被世人冠上“诸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美誉。

这本艰涩难懂的书,他前前后后读了几十年,终于打通了任督二脉,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小宇宙——百万合一的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

除了读《易经》,剩下的时间就是练武。练武这种高难度事情,想要达到飞花逐叶的本事,光靠自己单练是不行的。得有人陪练。俞家日子并不好过,自然养不起这样的人。但这个并没有难住俞大猷。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他脑海里忽然灵光一闪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他的方法很简单——找少林寺的和尚单挑。

这个别开生面的练武方法很快就取得了效果。由于都是实战,他武术进步很快,几年下来,他竟成了江南“武林一流高手”。

这样晃荡了几年后,觉得该干点正经事,便收了剑,回家继承了百户爵位,端上了公家的饭碗。

公元1535年,靠着过人的武术,俞大猷中武举人,被任命为千户,守御金门。

这个官并不显眼,但也不是没有上升的空间。只要用心,还是大有作为的。通过前几任总结的经验来看,这个官想要做得有特色,只有一条,少说话少干活。

但这并不适合四十岁之前的俞大猷。

看不过眼的不平事,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

碰上倭寇屡屡作乱,他上书给提刑按察使司,要求出兵打鬼子。这种不合时宜的要求,当然惹得上司不高兴。

“你,小小军校怎配上书言事?”

说完,让人一顿乱杖,并剥夺了他千户的武职。

这顿莫名其妙的打,让俞大猷很不明白,小官怎么就不能上言了。

这个答案此时的他还想不明白。

没多久,安南叛乱,兵部尚书毛伯温准备出战,俞大猷再一次站了出来。

他向毛伯温上书,陈述了此番用兵的方法,并请求从军。和提刑按察使司不同,毛伯温对俞大猷的军事见解颇感惊奇,却没有用他。

十万个为什么一下子挤满了俞大猷的脑袋。

欣赏我,为何不用我?这是为什么呢?他不懂。但真不懂么,也未必。

也许是老天爷看不过眼,也许大明的江山正需要俞大猷走出来,这一年,老天爷给他打开了紧闭的大门。

公元1542年,俺答大举攻略山西,皇帝下诏在全国挑选勇武过人的人才。一听打仗,俞大猷立即报了名。

名单上报到毛伯温那里,上次留下的好印象帮了他的忙。毛伯温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抱着试试看的意思,将他推荐给了宣大总督翟鹏。一个小官如此受到兵部尚书的重视,翟鹏也不敢怠慢,他亲自接见了俞大猷,并组织了一次面试。

本以为俞大猷只是一个走后门求取功名的小官,可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对方的见解和在军事上的能力竟比他这个总督还好。

震惊之余,总督翟鹏心中涌出一股感动,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始终坚持学习,时时刻刻关心国家,这是大明的脊梁骨啊。正是有了他们,我们大明才能平平安安跨过一道一道坎。

想到这儿,他推心置腹地对俞大猷说道:“吾不当以武人待子。”说完,下堂行礼,全军皆惊。

这一幕当天就上了热搜,俞大猷的名字一夜之间火遍了全国。

事情到了这儿似乎应该圆满了,任谁看了都会发出一声感慨:“这下算出头了。”

但奇怪的一幕发生了。总督翟鹏虽然欣赏他,却没有用他。局面到了这儿,搁在一般人的身上少不了要发疯。

这次,总督虽没用俞大猷,但还是给了他一次露脸的机会,但凡是个领兵的都知道俞大猷是个人才。

最终还是毛伯温够意思,留下了他并派他去福建打海寇。

应该说,毛伯温对俞大猷的才华与性子很了解,他很清楚这位牛人的能耐。

俞大猷没有让他失望。多年的压抑在福建彻底激发了出来,充分体现了什么叫高手。

面对海盗,他二话不说提着大刀就上前,一口气干掉对方三百多人。

毛伯温一看好家伙,这么生猛。

不用白不用,广东那边真乱着呢,你去收拾吧,当即调他去广东平定叛乱。

刚到目的地,俞大猷让百姓各自守卫自己的地方,自己带几个随从亲自去了对方阵营,叫人家投降。

对方一看俞大猷不把自己当回事,当即就表示不服。

为了彰显自己手里是有王牌的,他们特意叫了一个苏青蛇的人,据说此人能与猛虎格斗。敌人的目的很明显,希望此人能打压一下俞大猷的锐气。但他们忘记了一点,猛虎也许厉害,但比俞大猷显然还是差了一点。

几个回合后,俞大猷就干掉了这位打过老虎的好汉,叛乱就此平定。

两场硬仗打下来,俞大猷充分展示了自己人格魅力之外的能力。俞大猷这条咸鱼,终于翻身了。

嘉靖二十八年(1 5 4 9年),右副都御史朱纨巡视福建,推荐俞大猷为备倭都指挥。三年后,俞大猷任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不久就取代汤克宽苏松副总兵的职位。

此时,一直在大明搞破坏的倭寇集聚了两万人,大有攻克东南的意思。

上司让俞大猷迎敌。出乎意料的是,一直任劳任怨的俞大猷竟拒绝了。不是他不愿意打,而是实力悬殊太大,他纵然武术高强,但也不是打不死的小强。三百人对阵两万人,傻子都知道这场战事的结果如何。

战事一拖再拖,直到各路人马集聚后,他出兵了。他的兵马虽少,但他还是去了。因为计划周密,人人不畏死,终于大破倭寇,立下战功。

在这个人人庆贺的日子,唯独俞大猷一脸的落寞。

仗是他打的,功劳簿上非但没了他的名字,官职也被降了。面对这种结果,俞大猷已习以为常。他笑着挥了挥手,没了就没了,大不了从头再来。

此后,他的人生似乎就在“从头再来”四个字上不断地循环。

嘉靖三十四年,他参加了浒墅战役,再次大破倭寇,不久他又再一次领兵出征了。这一次,他倾尽全力拿出了十二分本色,表现十分的出色。事情到了这一步似乎应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朝廷非但没有送来慰问,反而任由严嵩胡来,一举免去了他的世袭百户,还差点要砍了他的头。

一而再,再而三,即便是再有热血的人,这会儿也该冷了。

然而,俞大猷用现实告诉我们,在这世上有一种人,他的血永远是热的,他的胸永远是宽广的,他的人生永远没有计较二字。

为朝廷,为百姓吃点亏不算什么,就怕没亏可以吃。

此时,川沙洼的倭寇烧掉营地乘船出海,朝廷让他再一次出兵。

他二话没说,带着副使王崇古入海追击,在老鹳嘴赶上敌人,焚毁倭寇大船八艘,杀敌一千余人。

这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他本可以推却,但他选择了出兵。按照惯例,即便是这仗打赢了,功劳簿上也未必有他的功劳,但他义无反顾的这么做了一次又一次。

嘉靖三十七年(1 5 5 8年),岑港大胜,俞大猷先后杀倭寇四五千人,几乎彻底平定倭寇,结果却是俞大猷世袭荫庇的特权被剥夺。

此后的岁月,他一边打鬼子,一边领朝廷的责罚。

他身上的标签也是一变再变,“失事停俸”“坐戴罪办贼”“夺世荫”“再夺世荫”“逮系诏狱”。

战场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它如初恋。俞大猷的人生似乎没什么改变。

我们应该庆幸,因为正是这种兜兜转转更坚定了俞大猷的心。而正是靠着这颗热血的大心脏,使他所到之处屡有大功。于是,浙东平了,浙西安宁了,海盗灭了,广东、广西流寇投诚了,大明在他的手下一步一步走向安宁。

血战疆场,用一腔热血换得天下安宁,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么?

这个目的达到了,其他的还重要么?

《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书”,“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晚年,他被“复以署都督佥事起后府佥书,领车营训练”。这是一个荣誉性的职务,他很清楚,自己并不需要这样的闲职,他的使命在战场上,那里才是他挥洒热血的地方。

猜你喜欢

倭寇大明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千秋伟业百年风华
澜沧江源头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到延安去
私欲喧嚣中的孤独士声
明代中日堪合贸易终止原因刍议
《大明劫》:历史镜像的凝视与反思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