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荨麻疹与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过敏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2021-11-08

医药前沿 2021年29期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荨麻疹

王 澜

(韶关市慢性病防治院检验科 广东 韶关 512026)

对于荨麻疹与特应性皮炎均是临床当中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中针对荨麻疹是真皮浅层小血管渗透性增加和暂时性扩张造成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体现为瘙痒性白色或者红色风团,针对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休克以及腹痛等现象。对于特应性皮炎,在病情发展过程当中,主要体现为湿疹性皮损以及严重瘙痒感,病程发展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可扩散患者全身,对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本研究就以此为前提,对我院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荨麻疹与特应性皮炎)展开分析探究,实施血清过敏原抗体检测,分析在该方法应用下的检出结果以及检出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其中50 例为荨麻疹,50 例为特应性皮炎,采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清过敏原抗体检测。荨麻疹:男女性患者的比重为26:24;年龄29 ~71 岁,平均年龄(41.39±10.23)岁。特应性皮炎:男女性患者的比重为26:24;年龄29 ~68 岁,平均年龄(41.59±10.39)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善;②两组患者在入组前均未接受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及排斥反应较为强烈的患者;②处于经期阶段、哺乳阶段及妊娠阶段的女性;③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系统疾病及免疫功能缺失的患者;④传染性血液疾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

1.2 方法

借助免疫印迹法和胶体金法检测血清过敏原总IgE抗体及过敏原,应用杭州浙大迪迅生物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国械注准20173401220)的总IgE 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和(国械准注20173401224)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 检测试剂盒(免疫印迹法)进行检验。具体检测过程当中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此间要将试剂与标本放置在室温条件下。胶体金法:从原包装铝箔袋中取出试剂,保证在一小时以内进行使用,避免温度过高影响试剂性能。将检测试剂板放在干净的平台,吸取标本3 滴(约75 μL),加样孔s 中。出现紫红色条带后,15 min 左右读取测试结果,20 min 后则无效[1]。免疫印迹法:将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按1:24稀释成工作洗涤液,然后进行预处理、三次孵育和清洗,再用流水冲洗检测板,终止酶反应。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血清总IgE 检测结果、血清总IgE 阳性患者过敏原。

过敏原总IgE 抗体判断标准:阳性判断值为87.010/mL。过敏原判断标准:0 级:<0.35 IU/mL;Ⅰ级:0.35 IU/mL ~0.70 IU/m;Ⅱ级:0.71 IU/mL ~3.50 IU/mL;Ⅲ级:3.51 IU/mL ~17.50 IU/mL;Ⅳ级:17.51 IU/mL ~50.00 IU/mL;Ⅴ级:50.01 IU/mL ~100.00 IU/mL;Ⅵ级:>100.00 IU/mL。阴性:0 级、阳性:Ⅰ、Ⅱ、Ⅲ、Ⅳ、Ⅴ、Ⅵ级[2]。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血清总IgE 检测结果

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 阳性率为82.00%,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 阳性率为56.00%,荨麻疹患者明显高于特应性皮炎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总IgE 检测结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过敏原分析

在28 例特应性皮炎IgE 阳性患者当中,存在吸入性过敏原9 例,占比32.14%;食入性过敏原19 例,占比67.86%;在41 例荨麻疹IgE 阳性患者当中,存在吸入性过敏原17 例,占比41.46%;食入性过敏原24 例,占比58.54%,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过敏原分析[n(%)]

3.分析讨论

1 型变态反应是荨麻疹以及特应性皮炎基本发病机制,病变原因主要是由于吸入或者食入的各种变应原经过黏膜、皮肤进入机体后,形成过敏原抗体,而针对该物质主要是由于皮肤黏膜内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表面亲和力受体结合引发的一种机体致敏过程,在此期间,针对同一过敏原在一定时间内可再次进入人体当中,进而与两个相邻的过敏原出现交联的情况,以此释放白三烯等化学物质诱发荨麻疹以及特应性皮炎。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当中,通过对血清IgE 进行检验,可对荨麻疹以及特应性皮炎的过敏原进行查找,以此为后期治疗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3]。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结果显示,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 阳性率为82.00%,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 阳性率为56.00%,荨麻疹患者明显高于特应性皮炎患者,P<0.05。在28 例特应性皮炎IgE 阳性患者当中,存在吸入性过敏原9 例,占比32.14%;食入性过敏原19 例,占比67.86%;在41 例荨麻疹IgE 阳性患者当中,存在吸入性过敏原17 例,占比41.46%;食入性过敏原24 例,占比58.54。

对于过敏性疾病,主要是由于IgE 血清行链异常升高,进而体现在耳鼻喉科,皮肤科以及内科等,因此,在临床治疗工作当中,要尽可能明确患者过敏原因,以此从根本上降低于此类过敏原的接触,降低发病率。在此次研究过程当中,荨麻疹与特应性皮炎患者多数为高敏体质,而此间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 阳性率明显高于特应性皮炎,由此可以得出荨麻疹发病机制除了IgE 介导的变态反应外,还可能存在其他免疫反应[4]。因此,在临床治疗期间还需结合患者疾病发展史以及过敏原检测来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在临床鉴别工作开展期间,可通过对患者血清过敏原总IgE 阳性率进行鉴别诊断。通过研究结果荨麻疹2 种血清过敏原阳性率和过敏原总阳性率均低于特应性皮炎显示,针对特异性皮炎患者,相比于荨麻疹存在两种过敏原交叉反应的较多,而在此期间,基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大部分均存在两种以上的过敏原[5]。

由此可见,荨麻疹与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过敏原抗体检测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荨麻疹比特应性皮炎血清过敏原总IgE 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为此,在临床治疗期间可通过过敏原抗体检测来对二者进行区分。但是在此次研究过程当中,由于选取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质疑,而且患者具体病情发作病因不明确,因此,为进一步保证临床数据的有效性以及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当中还需不断扩大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猜你喜欢

特应性皮炎荨麻疹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益生菌在防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探究
痒,痒,痒——说说异位性皮炎
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研究现状
膳食对特应性皮炎影响的回顾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