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古典舞“躯干训练”的特点及其在民族舞蹈中的借鉴与运用

2021-11-07季文伊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

季文伊

摘要:舞蹈作为人类塑造人物和表现情感的一大艺术门类。躯干部分是舞蹈中体现审美追求和风格特征的重要部分。舞蹈中的躯干训练利用人体在时空中不同力度幅度角度和线面形的造型意义上的基本能力以及它同情感的本质和必然联系,来完成其以形传情达意的艺术目的。而“以腰为核心,发于腰,而达于梢”是中国古典舞独具特色训练的核心,中国古典舞被列入培养民族舞蹈专业的基本功课程中,中国古典舞“躯干训练”和民族民间舞训练中有其必然的辅助性和开发训练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躯干训练;民族民间舞

一、中国古典舞中“躯干训练”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舞审美观念

“身韵”是“韵律”和“身法”的总称,“韵律”代表着艺术的内涵神韵,“身法”则代表着艺术的外部技巧,二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精髓、形态特征和核心特点。

中国古典舞经过复杂的历史长河,继承和发展并趋向前,形成了以“律、劲、神、形”四个方面为主要的审美价值。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构成中国古典舞的动势精髓。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以及“反向思维”是中国古典舞由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劲--劲头儿,寸劲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緊、开与合等对比的方法。神--民族的身韵、神态和气质,这是古典舞的内涵。形--指外形。主要是指直立形态外,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的基础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及动势过程的呈现。

(二)中国古典舞“躯干训练”特点

中国古典舞作为基础训练课,是为了解决和训练自身正确的身体形态、肌肉力量、软开度、技术技巧、艺术表现力等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课程。

1.基本功训练

平时我们古典舞课程中,把上的“姿态斜腰”动作,就是

骨盆向后倾斜,松胯,腰部横拧,形成一个向后倾斜的大斜线。发力时“推背合肋”身体向后倾斜向外横拧,“合胯”。再到踏步翻身(包括点翻身和串翻身等),是最具中国古典舞特色的旋转之一。以90度倾斜的腰部为轴,强调以腰为轴心的基础头手臂肩胯等各部位协调一致,同时俩个旁腰交替上提。动作中主要强调腰部能力,使腰部有充分的自控能力。在控制腰部力量的同时又保持动作的流畅性。在完成最简单的前旁控制时,躯干的力量起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除了胯根力量外,最重要的就是腰的力量,腰关节和肌肉需要保持直立,与胯根相互配合,达到训练性。

2.身韵课训练

身韵课时在中国古典舞的基础上对人体外在形体和内在身韵的训练,“这一套训练方法是在吸收了吸取舞蹈以及武术中的一些优秀的动作为元素,又根据舞蹈艺术的特殊要求而创作出来的一套具有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等优点为训练内容的课程。”“中国古典舞身韵正是发展了戏曲身段中‘以腰为轴’的动作原理。按照舞蹈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腰部躯干的表现力,在训练上有了更高 的要求和突破。因为,古典舞中的许多技术动作和 舞姿造型需要腰部具有一定的、特殊的能力才能完 成。”所以身韵课的动作和韵律上的欲前先后后、欲左先右、欲收先放的运动规律,或是拧倾 曲圆、俯仰开合的动律特点,全都是以腰部为力点通过静态或动态的动作而呈现出来的,不仅充分的中国古典舞特殊的训练性,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力。身韵强调的以腰为轴,最基本的元素“冲、靠、含、腆、仰、移”就是从“划圆”运动中提取的。不仅根本上增强了人体的表现力,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中“躯干训练”的特点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审美观念

民族性不仅是民族民间舞蹈的鲜明特点,又是民族民间舞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饱含各民族民族性的文化特征。

民族民间舞蹈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但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性、地域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是无论哪个时期欣赏民族民间舞的关键。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躯干训练”特点

1.旋转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是以拧倾形态的舞姿为主要特色,区别于芭蕾中直立的旋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特点大多是以腰带动转,就中国古典舞说法为身法性较强。而且民族舞姿中的转具有较强的舞姿性、复合性、流动性的特点。

2.翻身中

中国古典舞翻身以腰为轴,身体以水平线往前俯身的翻转。动作中贯穿拧倾仰俯和旁提的形态。比如:“探海翻身”、“踢腿翻身”、“点步翻身”、“连续串翻身”,从发力角度和表现力角度看,运用了不同的节奏,速度,性格等方式方法。而民族民间舞蹈中也是有其特点和运动方式。

三、结合实例论述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躯干训练”的关系

(一)提沉(即呼吸)与朝鲜族舞蹈

“提沉”为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最重要的动作元素。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都缺少不了呼吸,而中国古典舞特别要求呼吸贯穿动作中,从而表现出阴阳顿挫的韵律感。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朝鲜族舞蹈也是突出了呼吸的重要性,它特有的民族舞蹈动律,呼吸要求丹田发力,气息贯穿动作始终,与节奏“长短”吻合。是其节奏、舞姿动势与呼吸所匹配,相辅相成,与之合为一体。

(二)横移与云南花灯

横移是指骨盆和双肩相对固定,在提沉的基础上,腰椎在垂直轴上作水平面的横向移动。横移的这种动律元素,与汉族的云南花灯有密切联系。云南花灯的动律特征是“崴”,俗话说“不崴不成灯”,可见“崴”是云南花灯韵律核心。“反崴”最体现躯干的横移,其主要动律特点是上身平行横移,横移的上身及上下肢的动作拉长到尽头,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它的动态特点是胯、腰、肋三部分松弛状态下流动的动势感。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古典舞的“躯干训练”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躯干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俩个舞种的风格性虽然区别很大,但是就躯干运用,动律特点等还是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训练目的,也体现着类似的审美追求和运动特点。

四、结语

由此可见,躯干在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利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和身韵训练,提高躯干的力量和综合能力,构建可以达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躯干能力的基础,使其达到所需的躯干部分的综合能力素质。

总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使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民俗文化的体现,而中国古典舞使中华民族审美追求与文化内涵的体现。俩者同为中华民族的产物,受着同样的文化思想教育,不仅文化上有着同源性,舞蹈中的体态特征和动律形态上也有着丰富的共性和个性。对于培养民族民间舞人才来说,中国古典舞课程和身韵课程的学习有效的合适的训练体系更好的辅助达到民族民间舞的训练目的和训练要求。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
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时代性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提高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分析
民族民间舞体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