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活资源,助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2021-11-07胡凤辉
胡凤辉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途径进行这一工作。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人文性,儿童趣味性强,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践行上述精神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整合生活资源,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一、整合生活资源有效途径
(一)整合家庭生活资源,服务课堂教学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个经典论述。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是认知社会的课堂,是通往社会的纽带,也是将来独立参与社会的“训练场”。教学中要注重对家庭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很多孩子在牙牙学语时,经常会听一首《家庭称呼歌》,该儿歌朗朗上口,令人喜爱。教学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一课时,笔者出示“家庭树”图片时,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吟唱起 《家庭称呼歌》。一些学生平时在家庭交往中,对亲人之间的关系比较了解,他们上这节课时发言就比较积极。可见,生活中的教育信息资源早已悄悄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因此,教师平时应留心观察,善于发掘有用资源,并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以便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架设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笔者以课前小调查为引,将教学活动与家庭生活链接,让学生做一个“为父母写档案”的小调查,近距离了解父母的生活世界。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根据调查情况畅谈感受,阐述父母工作的艰辛,以及养育自己的辛劳,深刻感受父母辛勤工作的不易,唤起他们爱父母的情感,从而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儿童实际生活的指导。
(二)整合校园生活资源,激发丰富情感
统编版教材中有許多与校园生活有关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整合校园生活资源,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道理,还能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班级的情感。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一课时,可先让学生畅谈入学一个月以来在“校园里的发现”,接着带领全班学生进行“校园大探秘”。活动中,学生都很激动,四处探寻,不停诉说探秘所得。有的学生发现“和乐廊”里粘贴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作品,不由自主地说也想让自己的作品贴上墙;还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我们的学校真美呀!”笔者教学这节课正是将校园生活与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在带领学生熟悉校园环境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热爱校园的情感。
(三)整合社会生活资源,促进目标实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课堂遵循学生的生活,不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而是要把课堂的教育活动延伸到儿童的社会生活中。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整合社会生活资源,促进教与学都能按有效的目标实现,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做准备。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家乡物产养育我”这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教学中,通过“快乐猜一猜、快乐说一说、快乐想一想、快乐夸一夸”四个环节,让学生从了解家乡物产入手,再探究物产背后劳动者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不少,回家后还乐此不疲地把自己认识的家乡物产以及制作方法告诉家人。
二、整合生活资源教学策略
(一)课程目标生活化
设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易于唤起学生的共鸣。设定这一目标时,首先要联系单元内容,合理取舍;其次要全面解读教材,分析内涵;再次要结合学生情况,精准定位;最后拟定三维目标,把握重点。例如,二年级上册“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就可以确定为根据班级情况,认真完成一次装扮教室的任务。又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时,就制订了这样的生活化的目标:在生活里寻找和制作环保搭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生活化
1.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时,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主动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学习有方法”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评选三名“学习之星”,接着让大家猜猜他们学习成绩优异的秘诀是什么,再请这三名“学习之星”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些学习方法,笔者又设计了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解决学习困难,归纳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真实、有效的感受,激发了自觉践行的意识。
2. 营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营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情境具有生活化气息。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例如,生活中遇到火灾时,大家都知道拨打“119”,但是拨打电话成功后,该说什么,怎么说,很多学生还是不太清楚。教学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小小电话亭”的环节,出示一个让学生模拟拨打“119火警电话”的生活情境。在一个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兴趣高涨,短时间内就能熟练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说,生活化教学氛围的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模式生活化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小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对此,教师应巧妙运用多媒体,缩短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时,笔者出示了小朋友日常洗手的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这样洗手可以吗”。紧接着,教学“怎样洗手才干净”这个环节时,笔者就运用视频讲解、图片展示、实际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七步洗手法。学生兴致盎然。可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四)评价准则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倡导多元评价。道德与法治学科可结合多种评价标准,以学生日常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学习课程后在实际生活中的转变为主制订评价准则,从而实现评价的有效性。例如,我校学生都有一本《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每学期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行为进行评价;同时,还有家长评、自评栏目,有了家长和学生自身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提倡把基础牢固地建立在学生生活之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应学会巧妙地整合生活资源,助力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德育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苏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