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2021-11-07陈丽燕

新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章内容范读阅读教学

陈丽燕

一直以来,朗读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朗读为依托,不断地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深入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在刚开始接触新文章时,由于阅读经验不足或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只有少部分小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有着非常强烈的向师性,这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范读时,可以向学生传递文章中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和跟读的过程当中,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从而能够逐渐地融入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提升语言的审美能力。

范读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差,他们仍然需要教师为其阅读奠定良好的感情基调。教师在进行范读前,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要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調,然后通过抑扬顿挫、情感饱满的范读形式,将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充分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情感波动,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同时,学生的情感跟着教师的范读波澜起伏,也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打开自主探究的大门,引领学生开始自主阅读,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朗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把握。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种基于多维度知识的延伸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把握应尽量建立在更多的维度之上。朗读是心与声的联动,实现了思维与声音的双向互动,为多维度知识体系建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可以从思维与声音两方面来强化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从而提升对阅读内容的认知。对于小学生而言,其阅读能力相对较弱,提升朗读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朗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以及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技术支撑。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加良好的学习情境,在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桂花快要成熟时的形象,从而引导学生从静态视觉感知转向动态视觉感知。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深情的朗读,强化学生对于桂花香的理解。如教师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父亲的心理,并采用父亲的口吻吟诵:“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借助多媒体及教师的朗读,学生不仅领悟了摇花乐的趣味,还促进了朗读技巧的提升。

2. 结合文章内容分角色朗读。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师除了个人范读以外,还可以请学生与自己配合,以分角色的方式来进行朗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参与分角色朗读活动,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朗读训练的机会。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篇文章中有多个角色,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壁虎、小鱼、燕子等的内容。通过这种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又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并要求每组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道具,从而增强朗读活动的趣味性。

3.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朗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融入朗读中,这样才能有效地为学生示范朗读。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如果教师自身的情感都没有被充分地激发,那么打动学生就无从谈起了。

例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一文时,为了增强学生对海力布舍己为人高尚品格的理解,教师在朗读时,要积极感受海力布为了拯救大家时的焦急心态;在读到“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时,要释放出悲痛的情绪。又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教师不仅要体会到老汉那种大公无私的品质,还要体会到父亲对于儿子的那种关爱。在读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时,教师的朗读不仅要凸显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感,还要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不满与担忧的这种复杂的心理情感。通过教师带有情感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

4. 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朗读。

朗读的目的是辅助阅读,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存在“嘴动心不动”的现象,这就导致朗读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进一步提升朗读的有效性,还必须要强化朗读的内容属性,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朗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的朗读更用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效率。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朗读:(1)文章为何以“穷人”为题?(2)文中有那么多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3)你觉得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这几个问题需要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既动嘴又动心了。带着问题的朗读是思维与语言的双向互动,能够有效提升朗读的有效性,尤其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年龄特征及认知能力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很难独立学习文章,更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多元化的朗读形式,有助于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提高语言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永福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文章内容范读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Harry Potter
70 Days in a Lifeboat
THE THREE MOST INTELLIGENT MACHINES FOR YOUR HOME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Aetion(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