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为媒,提升读写素养
2021-11-07周丽雪
周丽雪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具有思维可视化、直观性、发散性等特点。在教学中,以思维导图为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读思达”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素养。
一、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三图”阅读模式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应遵循教学规律,并根据语文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进行选择。为避免思维导图运用的随意性、过渡性、无效性,使思维导图的价值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使用思维导图时,要考虑到合适的时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加以运用,构建“三图”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1. 课前画图,渗透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先绘制文章的思维导图。这就要求学生要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抓住文本的主要思想或观点,进而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主要的表达方法,并提炼出关键词。然后把这些所悟所得用线条、图画、文字加以呈现。这个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无形中渗透了阅读方法,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中年级可以从段落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确构段的方式;高年级则注重篇章的把握。教师应示范、引导,由扶到放,让学生逐步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要点和方法。
2. 课中改图,纠正阅读思维。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绘制出的思维导图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存在各种问题。例如,在绘制《梅花魂》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时,有的学生没有将开头、结尾画出来,有的学生没有把外祖父做的五件事全部找出来,有的学生没有领悟“思乡爱国”这一主题,多数学生对“梅花魂”的内涵不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两个问题进行引导。一是外祖父一共做了几件事,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概括出来;二是“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先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思维导图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小组成员取长补短,对自己的导图进行修改,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集体交流,学生投影展示自己修改过的导图,教师对学生导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学生再做进一步的修改。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加深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纠正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3. 课后用图,拓宽阅读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的应用拓展到课后。一是要加强阅读方法的复习。有了思维导图做支架,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抓住各部分的要点,降低背诵课文的难度,提高积累语言的兴趣。二是要加强阅读方法的运用,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一篇带多篇,一篇带一本或多本的方式,开展主题式阅读,并绘制相关主题的思维导图,增强阅读的实效性,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借助思维导图,绘制“三优”作文蓝图
受思维水平的限制,一方面,小学生缺乏精细化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笼统、粗略,经常忽视重要的细节,因此作文很难写得生动、具体;另一方面,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作文随意性较大,缺乏文章的整体建构意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能起到优化谋篇布局、优化表达方法、优化修改形式的作用,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1. 绘制导图,优化谋篇布局。在平时的习作中,很多学生在写作前只是简单地审题,还没有想清楚就草草落笔,其效果可想而知。而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考虑主题是什么,要以什么为线索来串联各种材料,要以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怎么设计开头和结尾,怎样分自然段,怎样过渡和照应,等等。这样,学生在习作前就已经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就不会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
2. 细化导图,优化表达方法。思维导图的分支具有无限扩展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化思维导图,把每一个分支扩展出若干个分支,对内容和写法再次分解,并用上关键词或简笔画加以标识,起到优化表达方法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文章时,经常会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进行描写,但学生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去写,借助思维导图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比如,要让动作描写具体可感,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从一个动作分解出多个的“小动作”,再把这些小动作串联起来写,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可感性。思维导图的发散性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的释放,学生的习作内容也就更加具体、完整。
3. 调整导图,优化修改形式。在修改学生习作时,教师可以抓住典型的习作加以分析。首先指出学生思维导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示范如何调整导图、修改习作。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先针对各自绘制的思维导图,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分支细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地讨论,大胆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再对思維导图做进一步的调整,进而修改语言文字。实践证明,利用思维导图,有效优化了习作修改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凭借思维导图,促进读写有效联动
只有读与写紧密结合,有效联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好语文。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单元的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的方法,再用思维导图对本单元各课写作方法的侧重点进行整合、梳理,最后把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本单元的习作中。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都是围绕“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这两个语文要素展开教学。每种动物的特点不同,表达情感的方法各有侧重。《猫》一课先从猫前后矛盾的表现,写出猫的性格古怪,然后写满月的小猫的淘气,采用对比和明贬实褒的方法表达对猫的喜欢之情;《母鸡》一课主要从作者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变化来体现对母鸡的喜爱之情;《白鹅》一课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写出了鹅的高傲,作者主要采用明贬实褒的方法来表达情感。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三篇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法进行梳理。这样,对于选材、对于如何表达情感,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习作时,学生也就能有选择地运用表达方法了。可见,读写有效联动,不仅能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还能大大降低单元习作的难度。
总之,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实现读写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